辛奇与小熊软糖,看似天差地远的组合,很难想像它们怎么被凑作堆,不管是在餐桌还是剧场。
辛奇,这个2021年才广泛进入大众视野的名词,取代过往熟知的韩式泡菜,改采音译「kimchi」,选字则兼顾「辛辣、新奇」的意涵。(注1)若说食物本就代表某个地方的风土民情,具有其历史、地理与文化意义,那么由韩国官方积极推动泡菜改名,延续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企图,欲与中式、日式泡菜作出区隔,选定汉字甚至未曾考量字词本身在当地文化原有的文化连结(如台湾本就有知名电影导演名叫「辛奇」,如今意旨却被韩式泡菜强行取代),则证明了「食物」如何可以成为文化影响力争竞之地。
相较辛奇与韩国强烈与直接的连结,小熊软糖倒是「透明」许多。除非特地探究品牌起源,否则消费者很难第一时间将大批生产、包装精美且全球随处可得的软糖,联想为某种「德国风味」——虽说小熊软糖的出现,也与特定文化脉络相关,如其造型其实源自于欧陆市集盛行的「跳舞熊」传统(注2),自然也成为德语文化重要节庆娱乐之一,以此传递糖果带来的美好体验。不过,毕竟小熊软糖并不是每个家庭可以自己在家里制作料理、交流感情的食品,反而更令人意识到食物从生产到消费的资本推力。

话说回来,辛奇与小熊软糖,亚洲与欧洲,一来自民间家庭、一来自工业生产——两相对照,其所反映的时代沿革,却让人看见我们吃进口中的食物,确实与生活、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脱离不了关系,更成为上述因素纵横交错的凝聚象征之一。而这正是此次《超辛奇小熊软糖》的编导暨演出者——韩国艺术家Jaha Koo创作生涯持续探询的议题。
台湾观众认识Jaha,多始于2018年台北艺术节演出的《Cuckoo电子锅》。舞台上的Jaha,搭配巧妙编织、精准互文的影像、声音、音乐与新闻画面,娓娓道来三代电子锅「Hana」、「Duri」、「Seri」与自己人生经历的关系。电子锅既是韩国发展高科技产品的国力象征,异乡游子与原乡的情感羁绊;然而以高压闷煮的白米饭,却也暗示著韩国受金融风暴冲击、遭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介入财政的惨痛历史,以及在资本主义挂帅的经济政策与集体价值观驱使下,社会就如同电子锅般高压闷煮,即将爆炸。《Cuckoo电子锅》注入私人情感的日常情景,与政治经济等社会现象的多重隐喻,令人印象深刻,也让同处东亚社会的台湾观众深感共鸣。
《Cuckoo电子锅》是Jaha《悲剧三部曲》第2部作品,此系列曾于2023年于两厅院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完整演出。另两出作品分别为《你卷(剪)舌了吗?》与《韩国西方剧场史》,如《Cuckoo电子锅》皆述说Jaha离开韩国、旅居欧洲,夹在他乡与异乡难以定义的矛盾之间,所经历的层层冲突与游移不定的归属议题。《你卷(剪)舌了吗?》谈论他从韩国乡间来到首都首尔、又从首尔移居阿姆斯特丹求学,面临种种关于「(标准)腔调」的挑战,从「舌头」延伸认同;至于《韩国西方剧场史》则将童年记忆中的乡野神怪,与当代韩国剧场面临的西方殖民经验互做对比,试图从文化、传说、记忆重新定义韩国的文化意义。

《超辛奇小熊软糖》似是延续相同脉络,从食材延伸离乡背井的水土不服与生存困境、人与作物的「根」、土地养分、童年记忆与梦境,延伸碰触韩国近代史隐然作痛的伤口──那是光鲜亮丽的现代化韩国深藏的另一种样貌,如萝卜叶风乾、腌制所带来的情感慰藉,有时却也转化为难以承受的家族压力与意想不到的潜藏危机。正是Jaha为日常事物赋予多重隐喻的双重矛盾性,使其作品如此有魅力。
更难得的是,在台上搭起小食摊的Jaha,此次将亲作料理(考量到《Cuckoo电子锅》实际煮饭的是电子锅本尊)。过往总是缜密剖析各种创作素材与媒介的Jaha,仿佛借由手作料理,以身体记忆进一步召唤食材在一个人身上所留下的痕迹——超越国族、身分、历史、文化;或说,将这些味道都揉杂在一起。
注:
- 参考韩联社报导〈南韩泡菜中文译名正式定为「辛奇」〉,2021年7月22日。
- 近代因动保意识抬头,在欧盟刻意且坚决的政策推动下,几已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