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策展一定要(面向)国际吗?当然不一定。虽然从80、90年代到当今的表演策展中,总能观察到不同规模策画里国际艺术家的身影。有些是单纯的节目经纪买卖,有些是有意识地透过邀演来打开视野或带来刺激。反向而言,表演艺术的国际发展一直都是国内公部门奖补助单位用力极深的地方,国际发展在开拓市场、宣扬主体性之余,能否也成为在地艺文工作者深掘文化实践意涵的契机?策展人作为一种实践者,这次直接暴露在国际情境下的培育环境,势必需要检视自己和终将返抵之艺文生态间的关系。
然而,Curatoké的国际架构也是有作为国际交流跳板以外的好处。在我的观察中,若能以平等共思的环境为前提,对于「如何解决策展在某一特定脉络下的困境」或是「如何用策展刺激在地艺文生态」等问题,跨国的成员组成反而有利达到松动和突破框架的讨论。一方面,学员在解释自身处境时,能暂时拉开和这些脉络的距离,其他人则能借此反思,并理解彼此背负之复杂性。另一方面,虽然来自异地的方法通常不能直接解决我们的问题,但透过深入对话,更能超越自身思考限制,产生启发。许多导师们表示,著眼国际场合,Curatoké是个在策展同行与前、后辈间,少见能允许充足而细致讨论和深度交流的机会。
我认为就「策展可以怎么教」,Curatoké已经有初步且合适的基础架构。或许在闭门课程还是公开讲座,可以有更细致的案例分析,探究特定的策展思维如何推进为具体的策展结果,带来类似前述、但更为深入的启发过程。另外,这次的导师人选目前皆服务于表演艺术机构(部分过去拥有视觉机构经历),若此培育计划也意在开创不同场域和脉络下的表演策展,应可纳入不同背景的导师,也包括来自台湾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