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仓剧场建筑外观。(刘璧慈 摄)
焦点专题 Focus 开箱!历史建筑变身剧场的前世今生

米仓剧场

从存放粮食,到聚集与发散艺文能量的「活」仓库

米仓剧场open house 市集x演出x展览 及游走式演出

2024/12/21~22  桃园 米仓剧场

米仓剧场的前世

米仓剧场前身为「桃园郡米谷统制组合仓库」,位于桃园市桃园区市中心,于日治时期昭和11年(西元1936年)兴建。

与时任桃园市议员范纲祥一同于2017年提报「桃园郡米谷统制组合仓库」为文化资产保存的建筑研究者蓝博瀚认为,所谓的米谷统制组合仓库是在日治后期很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出现的仓库群。主因是大正到昭和初年的米价浮动造成恐慌,日本政府颁布《米谷自治管理法》,由米粮产地的台湾直接兴建仓库,将多余的米调度使用,随时平稳米粮与米价。

战后的1946年,仓库由「台湾省粮食局」接收,改称为「台湾省粮食局新竹事务所桃园分所」第9、10号仓库,同样作为「粮食」存放,而非农会系统以贩售为主,「在政府治理的意义来讲,是为了要稳定台湾的粮食存量。」蓝博瀚如此说明。

这3栋仓库其实非常相似,蓝博瀚表示:「米仓的外观很素,不仔细看会觉得3栋都长得很像。并且与日治时期印象中的仓库以红砖建造的外观非常不同,米仓都是抹水泥的。」从建筑特色、使用素材等方向考察后,大致可得知用于农会、里民活动中心的A栋仓库,与剧场本体的B栋仓库皆为日治时期,而目前主要用于行政服务、并作为剧场前台的C栋仓库则是战后兴建。「它们都是很『模组化』的仓库型态,最大特色就是当时为了因应大量兴建,这类米仓应该都采用统一设计图的方式。」蓝博瀚又补充:「虽然那些图到现在没有找到。」但大溪、富冈一带都有很类似的建物。

他也特别提到,A、B两栋属于广间型砖造建筑,外墙间有空气层,可以达到隔热与通风效果,构造也可隔离米粮与墙体,避免接触到砖体的潮气,这与日治早期、中期的设计是有明显差异的。

不过,到了1970、80年代,桃园的发展以工商业为主,米产开始下降,再加上农粮署在桃园健行路(林口支线旁)兴建更先进的低温仓库,加上附近的碾米厂裁撤,米粮不再需要就近存放。在功能逐渐丧失之后,「桃园郡米谷统制组合仓库」于2017年通过文资身分,公告登录为桃园市历史建筑,并于2021年开工修复与活化,2022年7月经网路命名活动定名为「米仓剧场」,同年10月正式以新面貌与新身分与民众见面。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