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总监郑嘉音分享永续制作的经验与心得。(周嘉慧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永续,就是一种选择,然后改变了世界(下)

「2025 国家两厅院永续国际年会×STAGES永续剧场联盟论坛」侧记

在体验两厅院真挚的易读服务与手语导览后,下半场会议邀请长期陪伴国家两厅院共融永续计划的艺术顾问施馨媛担任主持,由甫结束两年驻馆的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总监郑嘉音开场。

为未来剧场指路

一向对商业感到手足无措的郑嘉音,终于在永续里找到与企业对话的桥梁。两年驻馆期间的永续制作尝试,加上深入田调众多台湾剧团现况,无独有偶剧团将经验汇整成为给所有剧场从业者的《绿色工坊指南》,已于2025年1月问世。手册透过简单的提问与选项,引导读者重新思考艺术生产流程,翻转既有观念。郑嘉音简报里充满细节的各种实务分享,像是一帧帧照片记录著剧团执行永续过程里的成就与快乐。像是在制作后回收材料的收纳上,先将二手物件放在最容易取得的外层,从工作使用习惯著眼;或是因碳排比不上大型企业,因此由人权方面相手,提高团员福利、会议以多语进行等,又或者在剧场周进出时思考如何以节约空间的方式打包大小道具,减少货车趟数等,团队也参考联合国全球盟约组织「SDG Compass」,写出温柔珍惜偶生的「戏偶价值链」,期待每一个偶都能从摇篮到摇篮(cradle to cradle),避免一次性摇篮到坟墓(cradle to grave)的结局。

瑞士洛桑维蒂剧院艺术及国际计划总监卡洛琳.巴诺德与财务行政总监苏菲.玛索线上分享剧院的永续经验。(周嘉慧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自制型场馆瑞士洛桑维蒂剧院(Théâtre Vidy-Lausanne)由艺术及国际计划总监卡洛琳.巴诺德(Caroline Barneaud)与财务行政总监苏菲.玛索 (Sophie Mercier)代表分享。作为STAGES发起会员之一,洛桑维蒂剧院透过场馆内组织的绿色小组,依据「甜甜圈协定」为永续制定多层次的各式计划,令人目不暇给。除了大量举办研讨会、工作坊、讲座、让大众同乐的节庆活动之外,剧院积极与社区开展连结,将相关的戏剧演出带到不同年龄层的校园中,也与洛桑大学在5年的合作关系里,密集邀请科学家、学者、艺术家与观众等跨界人士进行深度讨论。而在其众多计划当中,最知名的案例即是与里米尼记录剧团共创的自然剧场《共享的地景》(Share Landscape,2023-24),在评估如何把自然带入剧院同时,也同步让剧场在自然环境里发生,巴诺德和导演斯蒂芬.凯吉(Stefan Kaegi)邀请了6国艺术家,创作出7档不同节目,在8个国家分别演出,带领观众走出剧院深入自然,感受人与大地连结的可能。

PAR广告买二送一广告图片
两厅院节目部资深制作人穆芹分享《这不是个大使馆》的制作经验。(周嘉慧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洛桑维蒂剧院也是国家两厅院国际共制好伙伴,2024年社群热门话题制作《这不是个大使馆》即是两馆合作佳话。两厅院节目部资深制作人穆芹分享,在疫情期间缓慢发展的《这不是个大使馆》,聚焦台湾面对的独特国际处境,但因为讨论国家内部的世代观点落差、价值认同复杂多音的实情,让制作获得国际广泛回响。而此出制作每一次演出都会依据巡演地点微调剧本,缩短与观众的距离。在这次的馆际合作中,工作文化与习惯的不同,双方在磨合的过程里获益良多,拥有战友情感,也成为国家两厅院在国际共制模式上的一大突破。QA时,亚洲唯一巡演点的韩国首尔艺术节总监崔石奎(Kyu Choi)受邀分享,表示邀演该制作的确接收到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但因为作品本身够优质,因此艺术节团队用多种面向极力争取与说服,最终让两场演出完售,作品也不负众望造成讨论风潮。

两厅院艺术推广组组长王萱仪深入浅出分享场馆对台湾高龄化社会现象的行动。(周嘉慧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面向社会,艺术很有用

第2场论坛邀请汉声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余秀芷引路,将视线从场馆抬头望向社会,讨论艺术如何在永续议题上回应社会现状。两厅院艺术推广组组长王萱仪深入浅出分享场馆对台湾高龄化社会现象的行动,包含参考英国医疗体所开发的「表演艺术社会处方笺先驱计划」,与开启世代对话的「青银有约」等专案。虽然前者比起艺术治疗,更接近于社区支持方案,但无论是前期征选时请报名者填写的量表、或是活动前后专案小组的知识训练与闭门会议,又或是邀请全体学员即时回馈课堂感受的LINE群组,整个计划有机感十足,在专业顾问的陪伴下,成为中高龄者面对社会身分异动时,重新找回自我价值的重要园地。国家两厅院也对不同年龄层的受众妥切安排合适演出,像是学龄前儿童制作绘本说故事,或由艺术家进入校园与学生深度共事等等,期待在艺术高度的追求外,仍顾及艺术积极入世面向。

新加坡制作人杨琳分享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如何透过节目规划推展永续理念。(周嘉慧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被当地人暱称「榴梿」的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由资深制作人杨琳(Lynn Yang)分享,在23年来一档接著一档的节庆活动,与持续的海内外节目演出外,自2003年开始,艺术中心划定每年的7月到9月办理「The Studios」计划,孵化较为实验性的剧场作品。2023至25年的主题定为「土地」,希望挖掘新加坡在殖民开发以前,土地上曾经、并持续承载的文化记忆。活动曾邀请到不同的新加坡原住民代表与学者、创作者和观众面对面进行交流对话,场面动人真挚,「The Studios」也在主题节目外,搭配走读、体验、工作坊等周边活动,唤醒这个才刚满60岁的国家,重新观看近在眼前却轻易被忽略的脚下历史。

义大利米兰小剧院(Piccolo Teatro di Milano)有著沉重的历史包袱:一度为纳粹监禁战俘的伤感地点,创立之初即期待以艺术的力量治愈社会伤痕,翻转城市印象,并致力破除文化贫穷,是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公众剧院。管理部娜塔莉.玛蒂内利(Nathalie Martinelli)细述空间一路由游牧形式逐步发展为定点的过程,剧院会为了触及更多潜在的观众群,刻意设定低门槛票价,或是举办多样性的免票公众节庆活动,因此赞助成为剧院重要的收入来源。决定加入永续组织STAGES成为剧院经营上的重要转捩点,由甜甜圈协定出发,剧院得以找到更开阔、更多面向的未来发展蓝图。

第2场论坛讨论艺术如何在永续议题上回应社会现状,图为论坛现场。(周嘉慧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无论是上半场的场馆政策与组织执行规划,或是下半场的动人制作与社会回馈分享,STAGES发起人之一的列日剧院总监塞吉.宏哥尼表示,与4年前计划开始时相比,今日的每一个讲题与论坛细节,处处都是永续发生的痕迹。年会里的分享细节繁多而精采,难以一一具足,但每个分享者似乎都有无限的案例与热情想要继续分享,或许正如王萱仪在海外进修时画下的重点,活动只是次要,更重要的部分在茶叙与闲谈时间,唯有当想法与念头开始在日常里产生对话与交流,才能确信许多人的世界正在因此而改变。

〈永续,就是一种选择,然后改变了世界(上)「2025 国家两厅院永续国际年会×STAGES永续剧场联盟论坛」侧记〉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5/23 ~ 2025/08/23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