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妍婷六重奏,前排左起:电吉他手萧育融、低音提琴手谢智扬、鼓手陈奕欣,后排左起:七弦吉他手彭书禹、歌手罗妍婷、长笛手Vicky Sun。(张震洲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回想与回响 Echo

说著爵士语言的,不一样的美好

听罗妍婷六重奏「海拔之上」

两厅院夏日爵士罗妍婷六重奏「海拔之上」

2025/8/9

台北 国家两厅院演奏厅

想来是不让唱作俱佳的Cécile McLorin Salvant专美,今 (2025) 年两厅院夏日爵士由罗妍婷六重奏打头阵,端出了全场原创作品,「海拔之上」音乐会中有质朴亲人的〈高地〉及〈On Your Side〉、画景叙事的〈圈谷〉及〈火山〉、情感张力爆棚的〈潮间〉及〈沙丘〉、自由奔放的〈群岛〉及〈山脊〉,尽管身兼词曲创作、编曲、演奏、演唱的罗妍婷将这些作品定调为「将行走于不同土地的观察与记忆写成歌」,意在藉音乐带领听众穿越时空的限制来趟「听觉旅程」,但这旅途上最为秀丽明媚的不只是耳里听到的多姿声响,还有她作为音乐创作者的内在风景。

笔者试图回想当晚小而丰美的聆听体验,首先跳出的是罗妍婷那难以归类的歌唱方式,虽说在既有的专辑作品中极少收录爵士经典曲目,仍可听见直到早前几年的演唱风格、圆润偏厚的音色(虽说能否以音色作为辨认标准仍是未定之说)、对拟声吟唱的掌握力,都让罗妍婷的定位较接近一般认知的爵士歌手,但她当晚清亮且不时带有些许鼻腔共鸣的唱法,有几个瞬间听来像是泰武古调那般绵长缭绕,另几个瞬间又像是凯特.布希(Kate Bush)与碧玉(Björk)的综合体,既甜美又怪诞,然而当她以如此「非典型爵士歌手」的声线唱起拟声即兴时,又让人感觉游刃有余,显然光用歌声,罗妍婷便已大大挑战了热中音乐分类学(注1的听众,真是个好预兆!

罗妍婷(张震洲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乐典01 ─ 马水龙》CD广告图片
2025╱2026 乐季最前线:国际篇广告图片
罗妍婷(张震洲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旋律线与非功能和声的诗意探索

有趣的是罗妍婷唱出的并不是能够让人朗朗上口的歌谣,而是需要高明的歌唱技巧始能驾驭的、崎岖陡峭的旋律线,而且若不是被重复唱了数次,许多长线条的旋律样貌实在难以被辨认出来,遑论记住,但再细聆听就会发现它们是模拟歌词被念诵出来的样子生长著,犹如艺术歌曲那般琢磨,无论旋律轮廓或节奏韵律都讲究。

单听那些弯弯绕绕的旋律线条,时不时有种「你要去哪里?」「现在走到哪了?」「接下来会出现什么?」的惊喜感,这大部分要归功于垫在旋律背后的非功能性和声,这样的和声操作在两个面向上挑战了一般大众早已听进耳里的调性系统,一是可预测性,因此总让人感到变幻莫测,另一是听觉上的调性重力(注2,因此听来像热气球飘浮在半空中那般,若再与功能和声中几个常见的套路结合,建构起短暂的调性中心,便能在失去重力影响的飘浮状态中营造出某种方向感,犹如在玩滑翔翼。

非功能性和声虽然在20世纪初即被浪漫主义后期的作曲家们大量探索,但在爵士乐的领域中则约萌现于1960年代,并在1970年代后由诸如Weather Report、Chick Corea Elektric Band、Yellow Jackets等融合爵士团体爱用而广受欢迎,进一步被收纳入爵士乐的语汇中,然而因融合爵士同时受到摇滚乐影响,听来多阳刚气盛,相较之下罗妍婷的作品显得灵巧、诗意许多。

长笛手Vicky Sun也兼任合音。(张震洲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低音提琴谢智扬也是合声班底。(张震洲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节奏设计与六重奏编制的巧思

当晚演出的几首作品还带著一种「具有觉知」的律动感,这应是罗妍婷近期作品的另一特色。爵士乐在时间轴上通常透过固定拍号如4拍子摇摆、3拍子爵士华尔滋等,或不断重复某些短节奏模组如拉丁爵士的clave、Dave Brubeck ’Take Five’ 的5拍子等来建立律动感,这样的律动会被内化,甚至成为某种让人无意识沉浸其中的心流,若以文学体裁来比喻应是类似四言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这样的存在,让人在习惯了特定韵律节奏与形式后产生归属感,然而罗妍婷的节奏与律动感设计常有种不甘平庸、在建立与打破惯习两端来回摆动的执著,提醒著听众们「多留点心啊!可别以为这是单一律动到底的曲子。」

比如音乐会启始的〈群岛〉先在主段建立起稍快的3拍子律动,但走到副段时却使用了6+7+6+5拍(注3的长句型打破律动,又如〈山脊〉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在4拍子的巴西节奏律动中多丢进两拍,但这多两拍并没有让人跌倒,反而感到惊艳,只见罗妍婷熟练地在建构与破坏之间找到平衡,趁著众人就要厌倦那些一陈不变的节奏风景时,赶紧转个弯绕到另一条路上,又在快要踏入迷境之前,驶回原本那条舒适的路上,幽径与坦途,各取其美于一曲之中。

应是清楚自己歌艺高,罗妍婷谱起曲来胆子也大,笔下的旋律线充满大音程的跳跃,但她歌唱时音准稳定,思虑清晰,即便旋律背后的非功能和声将调性中心东甩西甩的,也没将她甩丢,再怎样复杂的节奏她都踩得稳稳当当,但舞台上的其他人呢?

一如构造复杂的航空器仰赖著精密的操控始能从容起飞,依照著既定航道翱游天际,音乐作品再怎么独树一帜,仍须被准确执行始能好好传递给听众,考量在舞台上合演的5位音乐家们并不是罗妍婷过往专辑乐手名单上列出的合作对象,而当晚大部分的作品在实际执行时,虽未极熟稔却也显得丝滑顺手,笔者不禁好奇这群音乐家们花了多少时间,经历了什么样的排练过程,才能妥切呈现这些在各面向都算得上是刁钻古怪的作品,即使灯光技术在音乐进行中出现些许状况,6人仍能摸著黑,一拍不掉继续演出。

在这场「海拔之上」音乐会里,罗妍婷使用的6人编制演出团队,在鼓组╱打击乐器与低音提琴的节奏组之外,另使用了电吉他及七弦原声吉他作为声响基底,旋律乐器则为两把长笛,虽说规模不大,但在一人多工的安排下,却也收获了丰富的声响效果,罗妍婷本人担任主唱还兼奏长笛、钢琴、拇指钢琴,另一位长笛手Vicky Sun兼任合声并演奏小型打击乐器,低音提琴谢智扬也成为合声班底,电吉他手萧育融还在〈高地〉一曲中兼奏了斑鸠琴。若真要说有什么美中不足之处,就是保留给即兴独奏的时间不多,没得好好聆听5位音乐家们展现个人特色。

从这六重奏编制的编写还可以听到罗妍婷的曲式经营时有独到之处,不全然满足于爵士乐传统的Head-Solo-Head套路,而是放手探索较复杂的布局形式,在织体建构上,她在几首速度较慢的作品也使用了层层堆叠声响的手法积累情绪张力,如此思维常见于晚近的大型爵士乐团写作,如在Jim McNeely与The Village Vanguard Jazz Orchestra及Frankfurt Radio Big Band的合作或Maria Schneider Orchestra都产出了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笔者因此搜寻了罗妍婷过往作品的影音记录,听到了同样的写作潜力,不禁开始想像若不是受限于6人编制,在获得更多的资源挹注下,她还可以呈现出什么样的作品?

电吉他手萧育融。(张震洲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创作歌手身分下的爵士语言新貌

爵士耳龄30载,笔者偏执地认为「海拔之上」最令人惊艳之处应是罗妍婷的创作歌手 (Singer-Songwriter) 身分,这在流行音乐及民谣领域中比比皆是的人物角色,在爵士乐坛却是稀有品种,因为在后者的音乐实践中,即兴唱奏才是展现创造力的主要场域,即使产出原创作品也有极大比例为器乐演奏曲,因此早期的爵士歌手多是以诠释标准曲目为主,有能力者则再加上拟声即兴,能够掌握词曲创作 (songwriting) 的倒成了凤毛麟角,从稍早的Nina Simone、Abbey Lincoln,到晚近的Luciana Souza、Kurt Elling,年轻一辈则有Esperanza Spalding、Gregory Porter等,都是说著爵士音乐语言的词曲创作者。

回看罗妍婷,从她当晚端出的全场词曲原创作品观之,已然坐稳创作歌手的位置,她使用的许多音乐语法无疑来自爵士乐,玩得一手纯熟的非功能和声,纯熟到能以这技术建构出起伏跌宕的旋律线,套在自己创作的歌词文字上,作品里若行若止的律动设计更是时时扣紧听众的注意力,作为词曲作者,她钟情的音节式一字一音处理手法,在快节奏的作品中虽然时有难以理解语意的困厄,却也无心插柳营造出拟声吟唱的错觉 (当然,如此错觉只存在于爵士或其他具有拟声传统的歌唱语境中),然而是否有这个可能,爵士乐只是罗妍婷的舒适区,她的音乐故乡另有其地,那里有潮间山脊圈谷群岛,与许多还未被人知晓的内在音乐风景。

注:

  1. Music Taxonomy
  2. 此处采用作曲家George Russell著作Lydian Chromatic Concept of Tonal Organization中使用之Tonal Gravity概念。
  3. 又或者依harmonic rhythm来判断为(3+3)+(3+2+2)+(3+3)+(3+2)拍的长句型。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9/23 ~ 2025/12/23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