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陀剧场《解忧杂货店》
2025/8/29 19:30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蓝盒子
从东野圭吾的小说,到日本电影、中国电影,再到如今的舞台剧版本,《解忧杂货店》一路跨越媒介。电影多半依靠镜头与剪接推进情节,而舞台剧则以「空间语言」来完成时空的流转。如何让寄信者与回信者的声音不再只是文本上的呼应,而能同时呈现在观众眼前,正是此次舞台剧最具魅力的地方。
剧情整体承袭原著的核心:关于家业与梦想的两难,情感与自我实践的挣扎,以及人如何在回首过往时安放遗憾。舞台版完整保留体育选手的故事线,让「梦想与情感陪伴」的矛盾更贴近当代语境。这一支线并未出现在中日电影版本,却在剧场中突显,或许呼应了现代对「个人成就与他人关系」的敏感议题。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片段,则来自一位多年后回复来信的角色——他以善意隐去真相,不只是为了安慰他人,更像是对自己过往的和解。这使故事从单纯的选择辩证,延展为关于「善意如何弥合遗憾」的思索。
舞台设计则是全剧最成功的部分。木造两层的结构在不同场景间灵活转换:时而是杂货店,时而化为鱼店、舞厅,甚至成为办公室。杂货店名称也有著细腻的氛围设计:从「欢乐」,到误读为台语的「烦恼」,再到后段「开始解忧」的温暖沉静,使解忧的开启流畅合理。
演员分站于木屋上下层,同时展开对话,让寄信与回信的时空在同一空间中并置,将小说中抽象的「时间穿越」具体化。这种「共时性」的视觉呈现,是舞台相对于影像的独特优势。更令人惊艳的是烟雾效果的设计,育幼院的火灾场景与女孩长大后站上舞台演唱的乾冰烟雾互相呼应,烟雾既象征事件的痕迹,也是记忆的载体,使观众在同一缕雾气中感受到时间的叠合。这样的场景调度,不仅展现了舞台美学的成熟,也让观众意识到导演对「时空重叠」的诗意追求。
此外,3位少年的回信段落带有幽默,为剧情注入几次笑声,使观众得以在动容或感伤氛围中获得喘息与调剂。这种轻与重的节奏调度,展现了编导对情绪流向的掌握。唯演员几处咬字略嫌含糊,削弱了台词的传达力。歌手一角的唱念设计也略显突兀,与整体氛围的衔接稍嫌生硬。幸而这也使全剧的音乐以〈重生〉一曲为核心,旋律与情感推动契合主题,成为观众离场后仍留存的声音记忆。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并未过度渲染,而是作为「内在情感的回响」存在,这种收敛使舞台版更专注于人物的挣扎与善意的传递。
舞台版《解忧杂货店》诚恳且具探索性。它在小说的基础上,透过空间调度、舞台美学与新增角色支线,呈现了人生抉择的多重面貌。比起电影的流畅叙事,剧场更强调「观看的过程」:观众同时看见寄信者的困惑与回信者的善意,因而更清楚意识到,真正能够跨越时间的不是某个正确答案,而是那份愿意回应的心意。
当舞台的烟雾再度升起,观众所思的不只是角色的选择与遗憾,而是自身在生命中如何面对抉择、如何回应他人。这正是舞台改编的价值:它不只是重述小说的故事,而是以剧场独有的语言,开启观众与自身经验之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