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的舌头》(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提供)
新锐艺评 Review

《旅行的舌头》风味记:复杂的味道和情感,平淡的敍事和展现

评李铭宸 X 张碁 X 奈丝.萝柯 X 温又柔《旅行的舌头》

李铭宸 X 张碁 X 奈丝.萝柯 X 温又柔《旅行的舌头》

2025/9/13  19:30

台湾大学艺文中心游心剧场

《旅行的舌头》是一个驻节研究计划的延伸。创作团队来自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包括台湾导演、韩裔日本导演、菲律宾艺术家以及台裔旅日作家。他们共享两段相似的经历:一是因工作或学习而迁徙于不同地区,二是故乡皆曾历经殖民统治。这些交集,使得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了许多相互呼应的味觉经验与记忆,进而以「食物」为核心展开跨文化对话。

「食物」遂成为主轴串连起整个展演:主创团队如同「厨师」,透过挖掘各自土地的历史与文化作为「食材」,融入个人记忆、生命经验与文化碰撞等元素(「调味料」),演出本身就像一个「烹调过程」,最后端出一道道研究成果(「餐点」)与观众——这些「食客」——分享。整个舞台也被形塑成一座「厨房」,满溢著混杂而新奇的味道,牵引出隐而未见的情感连结。

这些「味道」除了来自食物本身,更源于主创们在研究中揭示的深层脉络,使人频频产生恍然大悟之感——原来菲律宾的腌渍类食品Buro、日本的发酵鲋寿司与台湾原住民的腌肉Silaw,在制作方法上竟有惊人相似!原来湄公河三角洲的稻田地区利用发酵米腌制鱼肉的技术,被视为现代寿司的起源之一!原来菲律宾的甜米糕Biko与台湾的「米糕」在读音与形态上竟遥相呼应!这些发现,不仅展现食物的流动与变迁,更折射出跨地域的文化传播与交流。

《旅行的舌头》(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提供)
艺@展览广告图片
《霸王虞姬》交响组曲CD广告图片

演出中有一道引人深思的餐点——由西班牙殖民时期引入菲律宾的墨西哥甜点Champorado(巧克力米糊)——同时成为创作者「争论」的焦点。韩裔日本导演张碁提出加入醋并以寿司形式重塑这道甜品,引来菲律宾艺术家奈丝的质疑:这样的「创新」是否会误导观众,偏离了Champorado 的原味(或原貌)?这场争论仿佛映照出现代各地「地方菜」在全球化流通下被不断调整口味的处境。对某些人而言,那唯一一次接触的「改造版」,也可能成为一辈子对该食物的记忆参照。其实,殖民时期的饮食文化早已充满融合与改造,今日的再创不过延续了这股历史脉络。食物因而引领观众思考更深的问题:「我是谁?我来自何处?什么能代表我的地方身分?」 

然而,与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对话相比,演出的叙事与形式却显得单薄。若以食物隐喻,研究内容如同香气四溢的佳肴,但端上桌时却少了应有的层次与火候。观看时,我不禁觉得自己像是误闯入一堂历史与化学的讲座,而非受邀参加一场预期中的宴会。

演出形式以艺术家边烹饪边对话为主,围绕著食物源流、历史事件与个人经历的交错叙述。比起戏剧现场,它更接近一场精心编排的饮食综艺节目:长桌旁的创作者进行清谈与料理展示,间或加入歌舞效果看似要营造戏剧感,但这些段落与整体基调落差明显,反而更像刻意的综艺节目桥段,而观众则成为录影棚里的现场观众。观众席与舞台的距离与有限的参与,使观众难以在内容与感官上完全投入。节目册中所描述的「你可以旁观、加入或是也来翻一翻、搅一搅,甚至拿起来舔一舔」的互动体验,实际上仅限于演出前后的短暂时间,而非贯穿全程。若能进一步在形式与叙事上创新,《旅行的舌头》或许真能成为一道令人回味无穷的跨文化盛宴。

演出评论广告图片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10/29 ~ 2026/01/29
Authors

作者

《霸王虞姬》交响组曲CD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