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万物》(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提供)
新锐艺评 Review

赤裸的爱:反思《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伦理和亲情

评《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万物》

《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万物》

2025/9/12  9:30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蓝盒子

生孩子,这件看似理所当然的事,在这出戏中被层层剖析,展现出其内在的复杂与真实。笔者于台北艺术中心蓝盒子观赏了2025台北艺术节作品《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万物》。该剧由洪千涵、洪唯尧、曾睿琁共同创作,讲述了一位同性婚姻中的女性,为了拥有自己的孩子,借助弟弟的精子孕育生命的故事。这个大胆且突破常规的决定,不仅揭露了亲情、爱情与社会期待间的矛盾,也挑战了传统价值与家庭意义的定义。

整场演出细腻铺陈情节,并以象征性的舞台语言带领观众一同反思自身价值观。在第一场景中,3位角色共同穿上巨大的卵子服装,手握红色胶带延伸至观众席。而律师角色从观众席走向舞台,模糊了演区与观众的界限。这种打破第四面墙的设计,使现场仿佛成为一场公共辩论。律师的提问直接触及伦理选择的难题,将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戏中不乏幽默对话,为剧情增添了生活化趣味。例如,姐姐与伴侣因孩子姓氏问题争执,甚至用打乒乓球的方式决定名字。然而,随著矛盾加深,姐弟与姐姐伴侣之间的激烈争论揭开了每个角色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他们脱去身上的衣物,直白袒露内心挣扎,将亲情、爱情与责任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观众不得不审视家庭的定义是否应改变。

多媒体影像的运用尤为出色。剧情以姐弟的成长背景为基础,展现两人深厚的亲情羁绊。从小被教导互相分享的他们,长大后却因姐姐提出的生育提议而打破了亲情的边界,激化了伦理与情感的冲突。舞台后方投影出「乱伦」等字词,配合灯光变化与演员肢体语言,将弟弟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具象化,让伦理压力直击观众心灵。这种多媒体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视觉冲击,也将角色的心理状态清晰地传递给观众。

《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万物》(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提供)

其中有一幕格外令人印象深刻:姐姐对著镜头画眉毛,甚至为自己画上胡子,象征女性在承担男性角色时的自我审视。「我像我的父亲吗?」这句台词既是角色的拷问,也直击观众内心。投影技术将这一动作放大,展现角色犹豫与内心挣扎的细腻情感。随著怀孕过程的推进,创作者透过镜头与符号化的身体表演,展现怀孕初期的喜悦、流产的痛苦,以及伴侣间的支持与矛盾。这些细节让孕育生命的过程既具现实重量,又充满艺术张力。

结尾的海滩场景则以极简方式呈现:3位演员躺在沙地上,背景响起海浪声,灯光由冷转暖,象征释然与和解。这样的结尾虽不完美,但极具真实感,呼应了人生中许多问题并无标准答案的现实。放下与接受,或许正是最大的释然。

观后,笔者不禁反思:为什么我们要生孩子?是为了传承基因,还是因为社会与传统的期待?或者只是对「完整家庭」的渴望?在资源有限的地球上,这些问题尤为重要。而这出戏则将这些议题赤裸呈现,让我们重新审视价值观与选择。《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万物》不仅是一场情感与伦理的探索,更是一面反映当代社会价值的镜子。

在多元家庭结构与性别角色被重新定义的今天,这场演出透过戏剧形式,将深层议题摆上舞台,提醒我们:家庭的定义不应受限于血缘与传统,而应建立在爱与责任之上。剧中弟弟那句「为了姐姐」,将亲情的无私与珍贵升华到极致,也让笔者深思:这样的爱与分享,是否真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然而,笔者注意到观众席尚有百余座位未售出。若能在宣传上更加著力,相信观众人数将有显著提升。如此引人深思的作品,值得吸引更多观众入场欣赏。

岛影琴深:余晓怡管风琴音乐会广告图片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10/06 ~ 2026/01/06
Authors

作者

数位资料库-开学季优惠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