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场工作者李俊亮(右方戴蓝帽者)的「文化旅游自传剧场」带领观众透过说故事的方式,进入个人的小历史叙事。(陈国慧 摄)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自传剧场」走入街区 文化旅游民间实践

香港近十多年社区文化保育的活动在民间相当活跃,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留住历史。如剧场工作者李俊亮的「文化旅游自传剧场」《一九八几的一小时.生活圈》,透过走进社区说个人故事的方式,让参与者更能体验历史记忆的真实感与珍贵。

香港近十多年社区文化保育的活动在民间相当活跃,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留住历史。如剧场工作者李俊亮的「文化旅游自传剧场」《一九八几的一小时.生活圈》,透过走进社区说个人故事的方式,让参与者更能体验历史记忆的真实感与珍贵。

「长沙湾地铁站内B出口等!」和我约定的是香港剧场工作者、目前为演艺学院表演艺术教育中心主任的李俊亮。他是导演、演员,近年多参与戏剧教育的工作,也关心戏剧在社区的推广和应用。他之前曾策划过不少「落区」巡回的表演艺术活动,让年轻的表演艺术工作者能透过与不同层面的观众接触——如一些没有机会进入剧院的基层观众,在不同的表演空间——如公共屋苑的开放平台,让表演艺术和不同层面的观众共融。

走进社区说个人记忆

这次约定的却不是大型活动,却是每次约廿人的「文化旅游自传剧场」《一九八几的一小时.生活圈》,在一月中的周末于九龙深水埗举行四次「旅游导赏团」,带领观众透过说故事的方式,进入个人的小历史叙事,留住民间的情和事,认识更有血肉的香港。事实上,近十多年社区文化保育的活动在民间相当活跃,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留住历史,社会运动即便面对的议题不一,在不同层面提出的问题亦在诘问「什么是香港(人)的精神和价值」,是政治使然也好,是民间觉醒亦好,去年的「雨伞运动」更加强了民间动员的力量,社区成为了不能忽视的战场。

主办这次节目的「社区文化发展中心」,由资深的民众戏剧工作者莫昭如带领,一直以渗透的方式进行多元、在地的社区文化实践,「用不同的艺术角度来带动社区生活的想像与思考」。《一九八几》虽说是「独角戏」,但所谓戏的成分其实不重,我还想像大家会停在一个地方然后听李俊亮独白,但谁知更多的是「独角讲(故事)」,从他小时候在父母开设的鞋店的记忆开始,在那个已经消失了的空间,重新建构一段个人的、深水埗的和香港的历史。

流动风景令人珍惜

活动在地铁站内集合时,可能因为自制大型指示牌的关系,已经引来注意,加上沿路李俊亮使用扩音器说话,很多街坊都很好奇,加上「雨伞运动」后,旺角出现小队式流动「鸠呜」团(为「购物」国语发音的粤语谐音,后引申为一种「说非成是」的态度,可参考「香港网络大典」evchk.wikia.com/wiki/),进行小型快闪聚集,因此我们的文化「鸠呜」亦有大楼保全等上前查问,成为了演出互动的有趣情节。

我也在深水埗长大,但小时候活动范围不大,对李俊亮彼端的世界有点陌生(原来香港都很大哩!),但因为家中亦有经营小店,因此对小店的生活和人情脉络别有感受。演出当天,李俊亮带大家去了李妈妈仍在经营的卖鞋排档(原址已经改建成大楼)说故事,李妈妈虽然话不多,但与旁边的街坊打招呼、互相照应的情境恍如活生生的剧场。这些流动的风景,期待大家能努力留住。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