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林戏剧盛会评审访港分享讲座现场。(陈国慧 摄)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柏林戏剧盛会」评审来港交流 配合网上录像越洋观剧

应西九文化区与香港歌德学院之邀,两位今年度「柏林戏剧盛会」的遴选评审艾娃.比亨特与缇尔.布列格利访港与本地戏剧界人事交流,分享德国剧场现况。香港参与者先透过网上录像观赏入选今年柏林戏剧盛会的作品,再听两位评审分享德语剧场现况与美学,大开眼界也增长见识。

应西九文化区与香港歌德学院之邀,两位今年度「柏林戏剧盛会」的遴选评审艾娃.比亨特与缇尔.布列格利访港与本地戏剧界人事交流,分享德国剧场现况。香港参与者先透过网上录像观赏入选今年柏林戏剧盛会的作品,再听两位评审分享德语剧场现况与美学,大开眼界也增长见识。

西九文化区与香港歌德学院刚在七月底邀请两位德国剧评人艾娃.比亨特(Eva Behrendt)和缇尔.布列格利(Till Briegleb)来港分享德国剧场现况,他们亦在今年柏林「戏剧盛会」七位评审的名单内,负责选出十大作品。两位评审同时也是当地的资深文化编辑,因此对当地剧场发展有很宏观的看法,他们的视点能从德国剧场发展脉络中让香港参与者认识塑成今天面貌的因由,从历史(包括社会与政治变化)和戏剧形式等各方面剖析,这的确让以往只是从网路上得到的资讯更形立体。

与评审亲身交流  更深入了解作品

透过缇尔综合当代德国剧场的三种特质的呈现:讽刺、愤怒与忧伤,参与者因为可以预先透过大会提供的连结先观赏今年十大作品的录影,即使大部分作品因以德语演出而未能完全明白其内容,但仍然能够透过表演、舞美、空间设计和导演感受当中所反映的剧场精神面向。诚然看录像的最大挑战是已经有预设的角度,如《边缘游行》Borderline Procession的录像拍摄技法令观众眼前一亮,以为演出在旋转舞台进行,但有看过现场作品的讲者和观众就补充说,长方型的表演空间展示不同场景的奇观感觉强烈,当时摄影机在不同角度和角落现场取镜,观众虽然可以选择在不同位置和观众席的面向定点观看,但因空间限制永远无法看到全貌。

这次讲座有趣的地方是这年刚好有不少香港剧界朋友到当地观摩,加上有评审参与讨论(当然他们也成为了大家问功课的对象),让录影所未能提供的角度与讯息都有机会即时补充,席间讨论气氛热烈,来自不同岗位和剧团的工作者难得聚首,这些交流对平日经常忙于演出的他们来说也是相当珍贵。这种互动讨论在香港似乎多是演后谈式的活动,不论是时间和形式也有所限制,然而对话在「柏林戏剧盛会」是家常便饭,这次讲座的缘起也是主办单位鉴於戏剧盛会的会议和交流活动的意义而尝试打开讨论空间。

吸收资讯  也大开眼界

事实上由艺评人和学者主导的深度讨论和会议,在欧洲不少艺术节是常见的环节,在香港却尚有很大发展空间;同时评论人的角色在艺术节内也发挥著观察、整理、记录、研究、教育等不同功能。这次讲座虽然有将十大逐一讨论,个别如《五篇简易小品》Five Easy Pieces等因有字幕同时形式和议题具争议性而大家特别投入,不过好些当代德国剧场的重要面向如舞台空间美学、音乐、身体与表演等就未必能深入探讨,因单是在吸收资讯的层面也令大家开眼界。这同时也反映香港剧界普遍对世界剧场认识的片面与不足,视野的开拓无疑是这次活动的成果之一。艾娃在其演说内也分享了柏林戏剧盛会评审的机制和发展,每位评审在国内外年看首演作品超过百出,经过思考沉淀讨论后的十大,今年有四出都是大家几乎不必讨论的心仪之选,其他则各有喜恶。然而缇尔提出作品不是只以「新」为目标,形式和议题纵有反映现况,但评审亦会把「传统」的作品放在当下的光谱检视。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