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前进进戏剧工作坊今年欢庆成立廿周年,以四季为主题策划了相关活动,在春季主打的文件展中,前进进在牛棚剧场展出相关历史文件,以剧团发展的不同阶段勾勒时代;剧团并在四月初举行「围炉不取暖:业界廿年逸话」活动邀请在不同时间与「前进进」合作过的剧场工作者分享,从小的个人回溯作为窗口去打开有关「剧团」、「评论」、「观众」、「作品」等大环境的关键词讨论。
香港的前进进戏剧工作坊今年迎来其廿周年,以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时分和主题策划不同活动,让不论是粉丝好友或是新观众,都找到不同回顾和认识剧团的空间。前进进一直与台湾不少剧场创作者保持交流,如鸿鸿、符宏征、简莉颖等,因此在春季主打节目——文件展中,透过DM、文案也找到不少台湾剧场人的身影;又如「新文本」这个先在台湾发声,但透过「前进进」以「运动」的方式推动欧洲当代文本在香港的搬演与本土创作转化,也是这次文件展中一个重要的展览场域。
文件展展示剧团来时路
文件展在牛棚剧场举行,以往看演出的空间成了参观者可以自由上下的动线,各自寻找与这个空间的关系;物件的展示有其历史脉络,以剧团发展的不同阶段勾勒时代,有些日子的摸索痕迹,现在看起来就是为后来的方向铺路;有些与亚洲不同艺术团体的交流活动,看来是延续一些计划的情意结,但却造就了不同的网络;创作主题的不同演化,描绘廿年走过的路,点与点之间的连线看起来更像是一次香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小型投影。
文件展搭配的还有一系列出土放映会,选播几个经重新剪接的剧团经典,包括《(鱼)夫王’N不(手)女》、《N.S.A.D.无异常发现(二度起航)》等超过十年以上的作品,同时也在不同形式的沙龙,聚集与剧团联系密切的业界朋友分享经验,如刚在四月初进行的「围炉不取暖:业界廿年逸话」,就邀请了接近廿位来自不同剧场岗位,在不同时间与「前进进」合作过的包括编剧、导演、艺评人、策划人、剧团负责人等,透过分享自己过去廿年的「大事」——不论是个人的、剧场的、文化生态的或是社会的——折射香港(剧场文化)的演变。
不取暖的围炉邀业界讨论交流
当天的回应十分热烈,首先是如此组合济济一堂的机会并不太多,发言交流时间总是不足;而从小的个人回溯作为窗口去打开有关「剧团」、「评论」、「观众」、「作品」等大环境的关键词讨论,身在其中的固然有看法,也有局外观点的碰撞。参与者先写下「大事」,这部分让各人进入想像的时光隧道,回顾却不是怀旧,贴在墙上的各色回忆已然引起彼此的好奇,在印证、对照之间梳理出发展的线索。诚然这次沙龙用「逸话」为名,让讨论不是从严肃沉重的进路出发,而「前进进」也不只是把业界友好找来回顾剧团的成果,更多的是尝试把讨论置放在更宏观的图样里。
当天讨论触及的,包括媒体文化的改变、评论与创作的关系、表演训练的转变、创意教育与剧场发展、新进编剧平台的出现、艺术节如何带动创作、观众发展与演出量、资助制度转变与场地拓展等,最后资深剧评人张秉权写下的「艺术作为理由」既是刚好贴在所有「大事」的中间,他最后的发言也几乎是「总结」了廿年的剧场发展:香港剧场从上世纪五、六○年代开始,历过多种被赋予的角色包括教育、推广等,至专业化的八○年代和资助介入的九○年代;今天其发展成熟终于可以使之回到艺术本身,艺术也更让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