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第二场「如何借由国际伙伴合作,推动共同追求的价值」现场。(周嘉慧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话题追踪 Follow-ups 2023 Taiwan Week╱「表演艺术如何回应社会?」国际论坛

透过交流相互理解 在艺术中共享普世价值

论坛场次二「如何借由国际伙伴合作,推动共同追求的价值」侧记

Taiwan Week 国际论坛「表演艺术如何回应社会?」上半场以国际大型艺术节的策展策略为观察脉络,下半场则进入视野高远、触及幅员深广的国际联盟性组织运作分享。

3位与谈人是分别来自亚洲、欧洲与台湾地主队代表——以泰国为据点的泰国曼谷表演艺术集会(Bangkok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Meeting,BIPAM)艺术总监莎莎宾.希芮旺吉(Sasapin Siriwanij)、欧洲剧场协会(European Theatre Convention)主席暨比利时列日剧院(Théâtre de Liège)艺术总监塞吉.宏哥尼(Serge Rangoni),以及国家两厅院艺术副总监施馨媛。讲题拟定为「如何借由国际伙伴合作,推动共同追求的价值」,实则内容关注更多当面对异文化的并肩伙伴,人们该如何在艺术领域的合作中取得共识,创作能引起跨国界观众共感的作品。

找寻国际合作里的共享价值观

莎莎宾以「我们真的有共享的价值观吗?」破题,作为BIPAM艺术总监,她期许能将文化政治上密切关联的东南亚地区艺文圈高度串连,并积极向全球其他地区输出。面对日常经历的跨文化沟通,她提出3个关键字供众人咀嚼:「沟通」(communication)、「透明/公开」(transparency)与「诚信」(Integrity),莎莎宾表示,就经验而论,如果在合作初期,双方能先对彼此的地缘政治与人文环境有著基本的理解,后续沟通上较容易形成共识,对作品发展脉络产生同理与共感。但如果在初步交流阶段,即发现双方无法形成火花,她强烈建议适时退一步理性评估,在人力与资金尚未大量投注下,尽可能迅速划下止损线,保护彼此参与者的劳动心力,也保护支持的投资方。

以BIPAM与以色列独立剧场制作人协会EVE(Independent Theatre Makers Association)的合作经验为例(注1),在计划进行初期,双方皆意识到各自国家的政治情势有其幽微之处,因此决定把创作阶段挪后,花时间彼此「授课」,待建立基本地域认知后,再往共创灵光的开发迈进。BIPAM也在近年持续与加拿大表演艺术协会(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the Performing Arts,CAPACOA)每3周一次举办线上会议,在曼谷方面不单有以泰国为据点的制作人与艺术家参与,也安排东南亚表演艺术从业者借此机会与西方社群交流,希望长期建立多元互通的基础。「在沟通的时候,承认彼此的不同没有关系,找出彼此的共通性更加重要。」莎莎宾表示。

而面对观众提问关于过度介绍地理民情是否会在创作上失焦,莎莎宾则认为,此即为计划主事者的重大责任,在交流开始前,即需合理地预测计划走向与给予成果发展框架,避免落入空泛的资讯消耗。她以和韩国亚洲文化殿堂(Asian Culture Complex,ACC)合作的展览「Beyond Biophilia」发展过程举例,她们先将标题细致拆解为各种不同领域代表的意涵,包含哲学、环境、生物学等,再邀集艺术家针对个别主题深入探索。

她也提醒,对创作脉络的理解需求不仅止于创作者,在BIPAM与新加坡国际艺术节(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Arts,SIFA)、马来西亚槟城乔治市艺术节(The George Town Festival,GTF)共制节目《Intermission》的规划里,观众若对作品本身的创作企图感到隔阂,也会很难引起共鸣,因此如何在开演前与潜在观众沟通,也是制作经理人需要事先考量的面向。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