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懂了没,真的重要吗?(周嘉慧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看懂了没,真的重要吗?

侧记「好哲凳系列讲座PART 05:作者到底死了没有?叙事该如何诠释,是谁说了算?」

「所以……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看懂了吗?」这或许是许多观众在进剧场看演出,或是进美术馆看展览时,常有的疑惑。有的观众会期待从节目单或是简介中找寻作者自述的创作动机;有的观众则选择忠于自己所看所想,甚至坚决不参加演前导聆和演后座谈。这当中有对错吗?每个人看作品的感受不尽相同,谁才是对的呢?如果自己所看到的诠释跟创作者不同,有什么不对?

国家两厅院「好哲凳」系列讲座于5月10日来到景美女中,由作家朱宥勋带领的这堂课「作者到底死了没有?叙事该如何诠释,是谁说了算?」,针对上述问题,让高中同学一起来烧脑。

「所以……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看懂了吗?」这或许是许多观众在进剧场看演出,或是进美术馆看展览时,常有的疑惑。有的观众会期待从节目单或是简介中找寻作者自述的创作动机;有的观众则选择忠于自己所看所想,甚至坚决不参加演前导聆和演后座谈。这当中有对错吗?每个人看作品的感受不尽相同,谁才是对的呢?如果自己所看到的诠释跟创作者不同,有什么不对?

国家两厅院「好哲凳」系列讲座于5月10日来到景美女中,由作家朱宥勋带领的这堂课「作者到底死了没有?叙事该如何诠释,是谁说了算?」,针对上述问题,让高中同学一起来烧脑。

对高中生而言,诠释学或许有点陌生。不过,朱宥勋以学生最熟悉的国文课为例,课本中的「题解」与「作者」是怎么来的?这些推论有标准答案吗?对于作者文字风格的四字成语,是谁写的?

朱宥勋举跨越世代都读过的课文——郑愁予的诗〈错误〉为例,题解上写的是「思念」,常诠释为一首关于爱情的诗,或是闺怨诗。但郑愁予曾表示,他在战乱中长大,其实这是一首战争闺怨诗。「达达的马蹄」并不是归来的情人,而是逃难时马车的马蹄。接著朱宥勋又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诗中谈论战争的蛛丝马迹。明明读的时候觉得〈错误〉不像一首关于战争的诗,但为何当作者说它是,我们却又开始觉得它是了呢?

从〈错误〉破题,朱宥勋以此介绍诠释学的关注的面向,以及在文本分析中几种常见的小技巧:首先从脉络和背景知识来理解作品,一旦缺乏背景的知识,作品中许多细节便失去意义。

再以琦君的散文《髻》为例。文中的姨太太送了元配三次饰品,而元配的回应都是「我不戴,我不用。」琦君以叙事者的角度,猜测拒绝礼物的妈妈应该是因为害羞;尽管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明文提到元配对姨太太的心结,读者也能从「三次拒绝」的描述中,推测言外之意,亦是诠释学的技巧之一。

接下来朱宥勋提到「诠释学循环」。在理解文本时要先理解文中的各个部分,再由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个别部分的意义。例如「白日依山尽」当中的「白」或「日」,在字典中都有多重意义。但是整体考量诗作,就会明白「白」指的是颜色,「日」指的是太阳而非日期。如此一来,寻找文本意义的过程既像解谜,又像拼图:试著猜测、将不同的意义套入文本,再从中寻找合理解释;如果不合理,再换下一个。这可说是一种自问自答,也是诠释学循环的转换过程。借此,读者可以产生自己对文本的诠释。即便是同一首作品,放在不同的脉络下解读,就像水倒入不同的容器,形状随之改变,也会有相异的诠释。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