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日子》(臉譜出版 提供)
藝@書

什麼是藝術總監,什麼又是國家劇院?

尼古拉斯.海特納是前任英國國家劇院藝術總監,在十二年的任期中,留下了許多可為殷鑑的製作和無可比擬的成功。在這本他所寫的《我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日子》中,他的文字讓人像是手持著一架緊跟在他身後的攝影鏡頭,穿梭在國家劇院、辦公室、排練場等等場景中,而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本書,我們看到他對藝術總監角色的想法,與「國家劇院」代表的價值與應有個性的思考。

尼古拉斯.海特納是前任英國國家劇院藝術總監,在十二年的任期中,留下了許多可為殷鑑的製作和無可比擬的成功。在這本他所寫的《我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日子》中,他的文字讓人像是手持著一架緊跟在他身後的攝影鏡頭,穿梭在國家劇院、辦公室、排練場等等場景中,而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本書,我們看到他對藝術總監角色的想法,與「國家劇院」代表的價值與應有個性的思考。

自二○○三至二○一五年,長達十二年的藝術總監生涯,尼古拉斯.海特納(Nicholas Hytner)為英國國家劇院寫下了輝煌的歷史新頁,也留下了許多可為殷鑑的製作和無可比擬的成功。在近日出版的《我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日子》Balancing Acts: Behing the scenes at the National Theatre 一書中,他深入詳述了關於「藝術總監」這個職位的許多不同面相、各種眉角,他所採取的策略和行動、他所堅守的立場和準則,以及更重要的是闡明「國家劇院」代表的價值與應有的個性。

在「權衡」中,顯現國家劇院的意義

即使英國劇場環境跟台灣有所不同,但若與歐陸劇場的劇團型態相較,其實英國的劇院經營,尤其是國家劇院的體制和社會責任,不僅對於台灣劇場場館,甚或劇團與創作者們在檢視、思考自身與場館間的關係時,都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在一開始的〈引言〉一章裡,海特納便利用許多日常的工作片段,說明了他身為「藝術總監」與「執行總監」的職務分野,他們是如何在行政、管理、藝術方面相互合作,使得場館得以順利運作;我們也能看見辦公室的人們對館內的製作,提出批評建議與個人觀點,以及他在策劃、製作、管理各種節目,或面對創作者、劇作家、演員的所思所想。他的文字讓人像是手持著一架緊跟在他身後的攝影鏡頭,穿梭在國家劇院、辦公室、排練場、咖啡店、會議中的每個場景,甚或也包括他自己執導的演出工作。同時也能知道,其實導演工作與藝術總監的職責卻有不少相似之處——一半進行創作、一半肩負管理——也難怪導演出身的海特納能夠如此駕輕就熟。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傳奇總監的十二年職涯紀實,看他如何運用『平衡的技藝』,讓戲劇重回大眾生活」,當中取原書名「平衡的技藝」一詞,在我看來其實那比較接近一種「權衡」。戲劇與大眾生活、藝術成就和商業成功,並非絕對二分的天平兩端,而是應該去評估、去權衡國家劇院該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而信念與價值又在哪裡?「倘若國家劇院不能夠有些時候製作大眾不想要的東西的話,如此的劇院就永遠不能如大眾所願。」海特納引用勞倫斯.奧立佛的話說。

重新思量:國家的劇院應該做到什麼?

當台灣的三大國家場館成形,地方表演藝術中心也紛紛投入資源自製節目的今天,身為創作者的我們、作為場館營運者的人們,都需要重新思量彼此間的互動關係和合作模式——進入場館的藝術家不能只是想著創作的事;而場館中的非創作者,也不能沒有對於藝術的判斷思維。該如何重思、要想些什麼?這本書便能提供一條明確的道路。

更有甚者,在海特納遞交藝術總監職位申請書前,他也引用了廿世紀初,國家劇院成立前的一份建議方針,並在末尾加上了自己的理念:「國家劇院應審視其名稱的構成要素,國家的劇院也應探索國家的狀態與劇場的極限。」於是,在那樣厚實的英國劇場文化基礎和文學底蘊中,海特納領航下的國家劇院作品,受到了國內大眾的喜愛、進場觀眾倍增,屬於我們的「國家劇院」們,又該以何立基呢?

 

口述|許哲彬

文字|陳茂康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