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光速》中吳思珊手持水管,其中有聲音裝置,讓樂器可以透過演奏者的動作而產生不同的音質。(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演出評論 Review

科技萃取的藝術厚度

在這部作品中,吳思珊的動作受既有的聲音層次牽制,亦即在背景不斷重複的影像與聲音,因此連帶著她所持的樂器隨著受制約的動作發出受到更多層制約的聲音。雖然演奏者非常賣力,但建立在薄弱的創作上,演奏家也只能變成背負非戰之罪的犧牲品。

在這部作品中,吳思珊的動作受既有的聲音層次牽制,亦即在背景不斷重複的影像與聲音,因此連帶著她所持的樂器隨著受制約的動作發出受到更多層制約的聲音。雖然演奏者非常賣力,但建立在薄弱的創作上,演奏家也只能變成背負非戰之罪的犧牲品。

黑川良一視覺聲音劇場《光速》

10/22~25  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繼跨界之後,科技的運用也是國內表演藝術領域目前非常熱中的創作途徑與素材,科技的便利性讓創意發現與實踐呈現兩者之間的途徑縮短了,更因其多變化的特性,讓創作者在運用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衝擊與回饋,進而獲得更大的創意空間。另一方面,透過藝術家的運用,科技也擁有溫度與厚度,不再是冰冷的數據遊戲,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工業與電子技術的進步,六十多年來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一直是全球各類藝術創作的重要議題與領域,而台灣在這個領域的涉獵,近年來也在中研院、各大學相關系所與各類研究室的推動下快速成長,累積不少成果。

演出結果,無法與文宣所述的創作概念相連結

兩廳院今年的世界之窗以「日本」為主題,端出一系列豐盛多樣的節目,其中《光速》是結合多媒體技術的視覺、聲音與表演的綜合藝術作品。《光速》的創作者來自日本與台灣兩地:旅居比利時的黑川良一(Ryoichi Kurokawa)是目前國際間炙手可熱的錄像與聲音藝術家,對於結合「視覺-聽覺」與「科技-藝術」有極為傑出亮眼的成就;旅法台灣作曲家王思雅曾入選法國IRCAM研究員,鑽研電腦電子音樂;負責互動程式與影像合成製作的謝承緯目前於巴黎攻讀影像博士學位,在台期間也對電腦音樂多有涉獵;而擔負表演重責的吳思珊則為優秀的擊樂演奏家。

這個組合令人期待一個有意思的作品,然而聚精會神地觀賞整部作品,不僅令人無法與文宣上的創作概念及敘述取得連結,更難以理解這樣一個創作團隊之所以共同創作的必要性在哪裡?黑川良一以重製、擴張、扭曲、變奏等手法,以影像呈現一個流動的混沌空間,聲音設計與影像緊密結合,雖然就創作手法與科技技術面而言並無新意,但堪稱能夠傳達基本的藝術概念。節目單上並未明確說明黑川良一與作曲家王思雅的分工,但整部作品的聲音以極為相似的方式不斷地重複進行,再於大約全長的三分之一處加入吳思珊的表演與演奏。

背景聲音不斷重複,傑出擊樂家也難發揮

吳思珊為一位傑出的擊樂家,具備了擊樂家特有的靈活度與機動性,在《光速》中她前後手持兩種樂器——水管與鼓,兩者均有聲音裝置,讓樂器可以透過演奏者的動作而產生不同的音質,同時透過擴音,可以讓觀眾在觀看演奏者舞動的同時,耳朵也能清楚聽到各種聲音紋理的變化,這原本是簡單、易懂、並且早已廣泛被使用的多媒體藝術手法。只是在這部作品中,吳思珊的動作受既有的聲音層次牽制,亦即在背景不斷重複的影像與聲音,因此連帶著她所持的樂器隨著受制約的動作發出受到更多層制約的聲音。雖然演奏者非常賣力,但建立在薄弱的創作上,演奏家也只能變成背負非戰之罪的犧牲品。

科技是擴展藝術層次與深度的工具與手段,如果藝術家以科技為盾牌,掩飾貧乏的創作思考,甚至端出炫目的器材與技術,包裝空洞的藝術創作概念,不僅有愧於身為創作者的誠意,更恐將「科技與藝術」推入另一個被大眾誤解的創作捷徑。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