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暫停舞台不落幕 八團聯手尋找舞台新星 側記「2020舞台劇潛力新星甄選會」
為疫情而暫停演出的各劇團,在劇場歇止的此刻,仍未停下推動舞台未來的腳步,由全民大劇團團長謝念祖發起,聯合天作之合劇場、台南人劇團、果陀劇場,及故事工廠、楊景翔演劇團、綠光劇團、瘋戲樂工作室等七團隊共同辦理了前所未有的「2020舞台劇潛力新星甄選會」,並在國家兩廳院的協力下,讓這些潛藏的表演人才登上國家戲劇院舞台一展才藝,為劇場增添生力軍。
為疫情而暫停演出的各劇團,在劇場歇止的此刻,仍未停下推動舞台未來的腳步,由全民大劇團團長謝念祖發起,聯合天作之合劇場、台南人劇團、果陀劇場,及故事工廠、楊景翔演劇團、綠光劇團、瘋戲樂工作室等七團隊共同辦理了前所未有的「2020舞台劇潛力新星甄選會」,並在國家兩廳院的協力下,讓這些潛藏的表演人才登上國家戲劇院舞台一展才藝,為劇場增添生力軍。
「一人樂團」是日京江羽人在二○一七年建立的表演系統,他自剖無法與人共做音樂,可能與成長環境及具獨立做數位音樂的能力有關。他說,現在想的是「如果一個人被放逐到荒島,會想聽什麼歌伴餘生。」於是創立了「荒島唱片行」,大量採樣拼貼、活化舊作,「創作不該被深奧化,做音樂就像做菜,有時做給自己,有時為別人而做。」日京江羽人如是說。
「辦桌」曾是許多人難忘的童年回憶,在沒有什麼機會吃好料的年代,婚喪喜慶、廟會活動的辦桌宴席,是大人小孩最期盼的打牙祭時機,但時至今日,生活型態改變,辦桌也漸漸式微,那些記憶中的好味道,那些濃濃的人情味,那些總鋪師用心現煮、費心調理的佳餚,要如何讓新世代品味知悉?且讓國寶級的總鋪師阿燦師林明燦與《十二碗菜歌》導演樊宗錡,分享他們的辦桌故事
翻轉經典《西遊記》的《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加入了不少令人料想不到的奇思妙想,譬如只會打怪的孫悟空居然被女孩告白,師徒四人回到天庭後變身彈唱高手等等,奇妙的劇情在導演達康.come二人組的處理下,觀眾將看到的是一齣很ㄎㄧㄤ的音樂喜劇,「絕對給大家奇幻拼貼又新鮮的世界觀。」而哈林也強調,透過劇中神一代與魔二代的交手鋪陳,最後要講的,就是兩代之間的和解。
配合2018年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的揭幕,去年於十月下旬演出的《花 young 65三次方》,特別找來六十五位來自台中市各區的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表演六十五分鐘。精心策劃的四段節目,透過公開徵選與三個月的訓練排演,展演出老人家自信、自覺、自由三大精神,不管是走秀、唱跳、與年輕人共舞,《花 young》像極了一段奇幻旅程,讓老人家體認到「表演藝術」並非遙不可及、敢於思考「下個人生階段還可以實現什麼」。
「這是我第一次,真正飾演一個女人,陳麗卿。」當金鐘主持人澎恰恰在躍演劇團音樂劇《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排練場說出這句話時,我以為我聽錯了。怎麼可能!澎恰恰在綜藝節目《連環泡》梳阿婆頭演「阿澎嫂」、穿花圍裙演「焦妻」、在《鐵獅玉玲瓏》戴各式各樣假髮演「珠寶姐姐」,不但扮相別具特色,而且廣受觀眾歡迎,令人難忘。 當我正在納悶,想要細問時,坐在旁邊的金鐘編劇詹傑冷不防丟出一句話:「麗晶卡拉OK倒了。」我是不是又聽錯了?怎麼可能!為了寫《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劇本,詹傑去年才親訪座落在基隆文化中心對面的麗晶卡拉OK店老闆娘陳麗卿,怎麼才沒幾個月,店就倒了?難怪他要被陳麗卿Q:「劇名有『最後一夜』,你是不是在詛咒我?」詹傑苦笑之餘,只能力邀她明年一月三日到華山烏梅劇院看首演。 屆時,麗卿看麗卿~有意思!
接手原文化部辦理的「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國藝會除了從去年起先展開專案評鑑,再邀請專家學者探討補助機制,歷經一年研擬,將原「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修訂為「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辦法」,新辦法打破「分級」概念,免除團隊受級別限制、框住對營運的想像,也設計了六種計畫類型,提供團隊更多的選擇。作為中介組織,國藝會自許是一個服務平台,抱持同理心,站在團隊立場,為其解決可能遭遇的問題。
從五歲開始上台,迄今已在歌仔戲表演上耕耘了一甲子,「永遠的娘子」許秀年的成績有目共睹,今年獲得傳藝金曲獎戲曲類特別獎也絕對實至名歸。六十年的表演歲月,許秀年總是兢兢業業,持續精進,不畏接受挑戰;現在思考的是如何將一身功力傳給下一代。但看似順遂的表演生涯,沒說的是沒有童年的過往與扛起戲團招牌的壓力,還有各樣的身體病痛,即使如此,她也從不訴苦,「可能是受媽媽身教影響,她不訴苦,我也不訴苦。」
從劇情來看,《繡襦夢》完全顛覆傳統本子大團圓的結局;表演形式上,除了崑曲,還加入日本舞踊、三味線演奏、傳統講唱藝術長唄及現代偶戲;世界首演場地在日本橫濱能樂堂,劇場結構為「橋掛」銜接主舞台,與現代劇場鏡框式舞台不同,禁設布景機關,不能使用字幕輔助觀眾了解劇情。面對這樣一齣不同語言、文化、藝術形式的實驗新編崑劇,溫宇航表示,「我是以慎重、膽大、心細三種態度做這齣戲。」
歌仔戲雖是台灣本土劇種,但卻多演繹中國歷史為背景的故事,這次由明華園戲劇總團推出的新作《俠貓》,則是改編自作家施達樂的台客武俠小說《小貓》,演繹抗日義士林少貓的故事。編導黃致凱將現代劇與傳統戲曲歌仔戲巧妙搭配,在多元跨界下,《俠貓》蛻變成一齣有濃濃歌仔戲元素的台語音樂劇,在豐富的感官、精神體驗中,強化了觀眾對台灣土地、人物的認同與印象。
今年十月宣告正式開幕的臺灣戲曲中心,除了讓台北市北區新增一個重要場館,更令人矚目的是它將如何為傳統表演藝術打造未來?除以連串活動敦親睦鄰、打響知名度外,也推出了「創意競演」節目徵集、「承功新秀舞台」等企畫,為戲曲下一代的創意與人才搭建舞台,並將製作與台灣傳統戲曲有關的歷史劇,建構台灣傳統戲曲史傳承並啟後,臺灣戲曲中心的未來令人期待。
以「人才培育」為核心任務之一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稱北藝中心)於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三日,舉辦「劇場管理未來式III與青年藝術家攜手同行Walking with Young Talents」論壇。邀請英國、法國、荷蘭及新加坡等場館專家學者,分享青年藝術家培育計畫與實踐方案,其次由台灣十二名青年藝術家提出對於培力計畫的需求與期待,再以「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開閉幕式為例,解析青年藝術世代如何翻轉創意,創造國際賽事好評。 論壇由北藝中心總監王孟超擔任引言人,他表示有幸在台灣劇場起步階段,能與白先勇老師、林懷民老師合作,現在他亦很榮幸,有機會幫助青年藝術家。然而與青年藝術家互動過程中,他發現一般場館多被動等待藝術家來租借場地使用,少數大型場館自製節目或自國外購買節目演出,並未對台灣青年藝術家產生實質助益。因此他認為,「如何有效地幫助青年藝術家,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展現藝術創作能量,是一件很重要、值得關注的事情。」 此次邀請來台參與論壇的貴賓有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推廣教育主任Joce Giles、法國國家舞蹈中心秘書長Christophe Susset、荷蘭DAS編舞課程藝術總監Jeroen Fabius及新加坡42新劇中心創辦人倫尚人、中心經理馬燕玲。王孟超期望,「透過了解他們的制度,借鏡他們的經驗,幫助台灣青年藝術家。」 以下為四國專家學者於論壇演講重點。
當場館邀請青年藝術家一起前行,試圖為他們搭橋鋪路時,是否真的知道他們的需要?參與北藝中心「劇場管理未來式III與青年藝術家攜手同行Walking with Young Talents」論壇的台灣年輕藝術工作者,也紛紛表達了他們的期待,例如提供駐村創作機會,提供排練與演出空間,提供與其他藝術家交流激盪的場域與機會,提供容許創作醞釀與失敗的可能
聽到了年輕藝術家的心聲,要如何回應他們的需求?在「如何為青年藝術家打造培育計畫」對談會中,北藝中心總監王孟超、國藝會獎助組總監李文珊與遠道來訪的四國專家學者分享了各自機構的培力計畫,王孟超並在對談會尾聲強調:「北藝中心幫青年藝術家在發展中成熟,是陪著他們走,不是帶著他們走。」
由朱宗慶打擊樂團2團團長何鴻棋創立的「極光打擊樂團」,是全台灣第一個包容多種類身心障礙別的擊樂團隊,今年五月受邀在「臺灣國際打擊樂節」開幕音樂會上表演,精采的演出讓在場的國際團隊與樂迷驚豔又感動。何鴻棋不因團員是社會上的弱勢者而降低要求訓練標準,恩威並施地讓團員學會看譜與打擊技巧,何鴻棋說,「我本來是放牛班學生,因為打擊樂改變一生,現在不但有機會發揮所學,又能讓身心障小孩和父母勇敢走出來,這是我的福氣。」
表演團隊與引入演出的藝術經紀公司,可說是風災停演的直接受災戶,除了當日票房收入付諸東流,之前籌備前置作業所花下去的人力、心血,也因此化為雲煙。不可能為了閃避颱風而不安排演出或活動檔期,團隊更期盼的是氣象單位能提供更細緻的預報資訊,而停演造成的損失,文化部能否提出補助方案,減輕團隊壓力?
柯主任最常掛在口上的是:「國光是大家安身立命的地方,只要有我在,你們不用擔心。是演員,就專心精進藝術,演好戲,製作、舞美、行銷,交流,會有技術、行政負責,不用煩惱。」因為分工清楚再加上團員同心合作,現在的國光劇團已是傳統戲曲界的標竿。我敢說,即便是現今中國大陸知名劇團的編制規章,也絕對比不上國光完整。
傳統戲曲界今年痛失多位大師,更讓人感到後繼者培植之迫切。包含京劇界的國光劇團、台北新劇團,歌仔戲界的明華園、唐美雲歌仔戲團、春美歌仔戲、秀琴歌劇團等,紛紛推出新秀培植計畫與劇碼,讓戲曲接班人能夠透過舞台實戰,精進技藝,也及早被觀眾看見
原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知名民族音樂學者吳榮順,甫於十一月八日接任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一職,對於旗下三園三團一館的營運大任,吳榮順抱持「勿忘初衷」的態度,堅持傳藝中心保存、推動傳統戲曲及傳統音樂的本質。為讓戲曲中心朝向專業藝術劇場發展,他將導入藝術總監制,為劇場打造特色,並自許:讓臺灣戲曲中心成為海內外觀眾及遊客,認識台灣傳統藝術的第一個入口。
黃宇琳從顧正秋身上看到一位藝術家的宏觀,除了看哪齣戲好就特別去找那位名師學其真傳外,「老師也看各家版本,從不說自己的版本比較好,只解釋她的版本是如何堆疊角色供你參考。」這樣的高度讓黃宇琳對戲曲有更自由的想法,「傳統不是不可破,只是不能直直戳破,要慢慢揉進而開展,需要時間經驗累積再呈現。」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