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多年,中國國家京劇院於今(2023)年9月再次來台,好戲連台,座無虛席,除精湛的唱腔餘音繞梁外,掌聲不絕,也從觀眾席穿透到整個國家戲劇院。
這一連6場的演出,不僅是COVID-19疫情後首位專案申請通過來台的中國劇團,同時也是中國國家京劇院訪台的30周年。1993年中國國家京劇院首次來台,是兩岸交流後最盛大的一次,從台北國父紀念館演到台中、台南再回到台北社教館,近百人巡迴16場。當時隨團來台的文武老生于魁智以《打金磚》及《文昭關》的精湛演出打響名號。而李勝素原在山西京劇院,1998年在已故劇作家貢敏的慧眼推薦下,首度與于魁智合作演出《野豬林》的林娘子、《四郎探母》的鐵鏡公主,引起台灣戲迷的關注,與于魁智被譽為最佳黃金組合。
30年後,我們在國家戲劇院的觀眾席,在密集演出的縫隙裡,邀請于魁智、李勝素,與王安祈教授聊聊這次來台的感受——時空對照,薪火相傳。
王安祈(以下簡稱王):首先恭喜兩位老師,6場演出門票秒殺近乎完售,一票難求。30周年演出的火熱程度,很多戲迷專程從海外飛回來看戲。
于魁智(以下簡稱于):我知道有從美國、新加坡、泰國來的,也有台灣南部戲迷趕高鐵上來看的,以及包括臺灣戲曲學院學生在內的很多年輕人。
李勝素(以下簡稱李):我本來擔心票房不太好,(王:怎麼可能)真的,後來這兩天演出,發現台灣青年觀眾非常多,我收到很多信,其中有一封寫「我十幾歳看戲,本來想考戲校但沒辦法,希望台灣青年報考中國戲曲學院,兩岸多交流」。
王:記得2005年傳大藝術周敦仁先生說可能接下來不辦了,您那一年特別貼出《打金磚》,我在台下清楚見您謝幕時抱拳環顧四周,深情望向每一位觀眾,看得出來您很激動。
于:那年演《打金磚》有段插曲。當時我們有個同行在飛機上看到台灣報紙,有一則新聞報導「傳大計劃停辦,中京院可能是最後一次來台演出」,我知道後就報了《打金磚》給周先生。這戲是我當年進中國京劇院的敲門磚,我在1979年下了一整年功夫學,當時天天都要摔個30回,我到港澳台英國都演這戲,我有自信《打金磚》能喚回周先生的心。
我經常跟團隊講「謝幕也是一場戲」,我謝幕一定環顧四周圍,不只一樓,二樓也有觀眾,那一次我特別用心靈跟台灣觀眾對話,「我們一定會再來,感謝大家愛我們的戲」,那天現場氣氛很熱烈,周先生夫婦也被感動到。
王:您來台演出就像是探親訪友,跟觀眾互動很不同。這次《打金磚》的〈上天台〉幕後念一句「擺駕」,全場觀眾都在回應您,跟30年前中京院首度來台盛況對照,當時也是一股熱到不行。30年我們台灣觀眾物換星移了好幾批,不變的是對京劇藝術熱度始終這麼高。
您1998年與勝素在台灣的舞台上首度合作,至今25年,台灣觀眾看您二位的戲,情感特別不一樣。

疫等4年,飛機落地那一刻
于:任誰都沒想到2020年爆發疫情,整個藝術活動近乎停擺,每個人都宅在家裡,不知道將來會如何變化。防疫這幾年,每到這個季節,我們的心就到台北。我跟周先生一直保持連繫,無不期盼疫情快快過去,一切恢復如常,沒想到一隔就隔了這麼多年。
宣布解封後,傳大藝術第一時間發出邀請,我要特別感謝周先生對我們的認可,我們也在第一時間做出要到台灣演出的決定,同時啓動相關程續,包括挑劇目、編排、調整演出陣容,因為有些老演員退休了,像是江其虎、張靜、陳國森等等,必須由中青代頂上。這次一行80人到台灣演出,多數團員來過國家戲劇院,但很多青年演員是第一次來。我在臨出發前開了個會,除了強調團隊紀律,最重要跟團員講,這次到台灣,非比以往。
30年前中國國家京劇院,當時叫中國京劇院,首次訪台演出,京劇大師袁世海、杜近芳先生開創兩岸交流的道路,給台灣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為我們打下非常好的基礎,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沿著前輩大師的路在走,這次去台灣不僅僅是藝術面貌、舞台呈現、團隊作風,一言一行都要展現國家級水準。
當我們收到申請通過消息後,心情很興奮,特別希望時隔4年半能讓更多人看到我們整體面貌,過程中給周先生造成很大壓力。很多人問「你要去台灣演出」,我只能說「有在規劃」, 不敢說得太肯定,等拿到入台證後才敢說。
飛機落地那一刻,我第一句話是「終於回來了」,熟悉的環境,熟悉的朋友,熟悉的劇場,真的就是回家的感覺。

李:我每次來演出都會在劇院前留影發朋友圈,總是有好多人留言「我們去過、也在劇院留影過」,很多朋友都來過,對台北太熟悉太、親切了。
于:30年前梅葆玖先生到台北中山堂演出,袁世海、杜近芳先生從台北國父紀念館演到台中、台南,再回到台北社教館,名家前輩可說是破冰之旅地打開兩岸京劇交流之門。這次我們時隔4年半來台灣也算破冰之旅,對於兩岸交化交流,推動京劇藝術,具有重要且深遠的歷史意義,現在年輕人可能不覺得,但若干年後就知道這項工作不容易。
王:這次能來真的是歷史走到新頁。我經歷過30年前中京院第一次來台演出,那個激動至今難忘,後來傳大應戲迷要求,開始年年邀請中京院來台,30年來除了受SARS影響沒來,幾乎年年都來,我們覺得一切很穩定,從沒擔心過哪一年會不來,誰知突如其來的疫情一下子阻斷4年多。
于:30年前百人巡迴全台近一個月的盛況,用現在網路說法叫「爆棚」,我第一次在國父紀念館感受到京劇爆棚,兩千多人的座位,像個大扇面,幕一拉開,一股熱氣撲面而來,演員很興奮受到歡迎。這次幕一拉開,觀眾抱以熱烈掌聲,青年演員沒見過,受到很大激勵。
李:台灣觀眾對青年演員很包容很鼓勵,不管你有沒有名氣,誰出來都給予熱烈掌聲。
于:台灣有一流水準的京劇觀眾,欣賞水平、素質都非常高,京劇演員在台灣演出,能找到身為藝術家的尊嚴。
王:我們很尊敬京劇藝術,尊敬每位藝術家。《霸王別姬》虞姬字幕才出,勝素人都還沒亮相就掌聲如雷。
李:對演員壓力也大,肯定要把最好一面展現出來。
于魁智X李勝素X王安祈 30年時空映照,25年京劇奇緣(下)


主持:王安祈(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退休講座教授)
與談人:于魁智(中國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曲學院藝術總監)、李勝素(中國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中國國家一級演員)
時間:2023年9月29日 16:00-17:00
地點:台北 國家戲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