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郭玉娟

發表文章 13 篇
  • 郭小莊 國劇名伶,雅音小集負責人。民國71年6月獲亞洲文化基金會獎助赴美紐約茱麗亞音樂學院,習戲劇、音樂。民國74年成立郭小莊文化事業有限公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郭小莊──舉辦活動的經驗不能總結和傳承是很可惜的

    台北表演場地不足,不只是戲曲界的困難;中南部雖然硬體設備不良,但在節目安排上可以更有制度,與演出團體訂定長期合作的計畫,將藝術活動落實到生活之中。 這些年由朝野單位舉辦的大型藝術活動很多,但都缺乏演出後評估與檢討的工作,舉辦經驗不能總結和傳承是很可惜的。對於表演效果,例如票房的統計,觀衆的反應等等,都没有人進行統計調查,當然更談不上藉此對演出團體進行評價,於是下一次該安排何種節目,只能靠主辦者對演出團體的印象,或根本是分大餅式的分配,來安排節目,都没有準則。這是很不科學的作法。 以前我們會覺得很多地方都有外行領導内行的現象,當初是人才不足,但這些年很多藝術管理或劇場的行政人才被培養出來,政府的單位應該多吸收這類人來辦理藝術文化的工作。單是懂得藝術管理也還不夠,但總要比完全外行要好得多。因爲許多行政部門的人員没有藝術方面的專業認識,對藝術家就不夠尊重,也不夠信任,雙方在接觸上會覺得彼此在刁難對方。例如國家對藝術團體的獎助,常常給藝術家的感覺是施捨救濟,而不是委託藝術家發揮所長來發展文化,這是有些承辦人員的心態,結果往往給藝術工作者造成很多的限制。 採訪、紀錄整理 | 郭玉娟

    文字|郭玉娟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今年(八十三年)仍獲得文建會二百萬元補助的玉米田實驗劇場,可以安心的繼續推動其「文化落實於生活」的觀念,讓表演藝術成爲民衆日常生活的
    台灣篇

    戲夢人生,幾家歡樂,幾家愁

    在國內表演藝術舞台上演出戲劇節目的團體,包括傳統的戲曲、偶劇、綜藝及舞台劇等在內,目前爲數不下五百家。然而國內的藝術環境,卻也是近十年來,才令人有蓬勃發展的印象。而這些團體中,有的是家傳久遠的傳統技藝,在三十年前的台灣曾經風靡一時。他們雖然風光不再,有的仍銳意革新,迎向新時代的表演環境;有的則在不棄祖業的堅持下,號召老將新兵,在工商社會的夾縫中,維持舊有的表演型式。當然也有部分登記有案的團體,雖然不見日日操兵,卻也潛龍在淵,隨時等待足夠的條件重出江湖。而近年來因爲集會自由,手續簡便,只要幾個志同道合的伙伴同意,立刻會有新的戲劇團體完成登記作業,加入藝術團體的陣營。有趣的是,這類在近十年內新生的團體,大多是以舞台劇的表演爲主。 戲曲團體的生存發展,不但受到民俗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制約,政府的文化政策對這些團體也有發展上的影響。令我們感輿趣的是,在台灣經濟奇蹟受肯定之後,舞台劇的生態環境立即普遍發芽。民國七十九年文建會的調査資料顯示,全省戲劇類團體已有七十七家,如今每年都有上百場的話劇節目在各地演出;可是到目前爲止,這些團體都還是業餘劇團的身份。 我們從近兩年經常有作品發表的戲劇團體中,抽樣訪問了十八家團體。希望透過劇團年度經費的收支比例,窺探國內戲劇團體的生態面貌。 雖然在有限時間內回收的問卷有十六份,可是有的團體只能提供半年的劇團活動與經費資料;有的卻因爲兩年的資料內容出現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以致於希望利用經費比例數據,爲國內戲劇團體生態分類的統計無法進行。然而輔以訪談,我們歸納出部分團體營運時,在經費收支運用方面的共同特色。 劇團經費來源 國內的戲劇團體,淸一色登記業餘的身份。而演出的內容,有的是適合大衆欣賞的節目,有的是小衆文化的實驗劇,有的則是以兒童爲欣賞對象的兒童劇。他們經費的來源包括官方補助、民間企業或個人贊助、票房以及海報、襯衫等相關產品的業務收入。而官方補助則是各劇團經費來源的最大保障。 目前官方對於戲劇團體的補助辦法中,除了委託製作的節目演出由官方完全提供製作經費外,對自行籌演的節目也有專案的補助辦法,不過多爲部分補助的性質;此外則是文建會政策性的經常補助條例,如劇團排練場租補助、扶植社區劇團及國際性演藝團

    文字|郭玉娟
    第15期 / 1994年01月號
  • 文建會顧問陳其南。
    台灣篇

    期待理性互動的文化生態 專訪文建會顧問陳其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自民國七十年成立以來,歷經陳奇祿、郭爲藩與現任的申學庸三位主任委員掌舵,對我國文化藝術環境的影響,在在有目共睹。而其對於表演藝術環境影響最深遠者,則是文化補助政策,不但正面刺激演出節目的頻繁,同時亦促成演藝團隊的爭相成立。

    文字|郭玉娟、言午
    第16期 / 1994年02月號
  • 林谷芳近照。
    台灣篇

    票友文化建立市場 訪文化工作者林谷芳

    文化補助政策,施者與受者各有立場,各自考慮的基點不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官方的承辦人員有責無權,兩兵相接時的苦水自己呑下。而民間團體有藝術家的脾氣,卻沒有商人的耐性。因此第三者的看法,可以增加另一個關照面,補助政策還需何種技術面修訂?滿腔熱血的文化人,是否反躬自省一下自己的社會角色?

    文字|郭玉娟、言午
    第16期 / 1994年02月號
  • 《四次元的劇本》中的主要演員。
    戲劇

    劃下九三年多樣的句點

    雅音小集籌備年餘的新劇《歸越情》,展演不同風貌的西施,賦歷史以現代的省思;大陸崑劇龍頭浙江崑劇團帶來二十餘齣拿手折戲,陪伴海峽這一岸的中國人送舊年迎新歲;此外,還有實驗舞台劇、歌舞劇、日文劇等爲今年劃下多樣的句點。

    文字|郭玉娟
    第14期 / 1993年12月號
  • 大陸梅花獎小生王希玲扮演王魁。
    即將上場

    誰說過年只合放鞭炮 鬥陣來看戲

    陽春二月,旣是上班族辛勤工作一年來熱切期待的春節假期,亦是學生們寒窗苦讀與期末考試打拚後的歡樂寒假;因此,以年輕學子爲參與主力的舞台劇活動,在這個月明顯地停鑼封箱。然而,舞台活動並未因此慘淡失色。

    文字|郭玉娟
    第16期 / 1994年02月號
  • 近代寫實主義先驅契訶夫的鉅作《海鷗》,在莫斯科藝術劇院的搬演詮釋下,相信是不容錯過的版本。
    即將上場

    戲說古今中外

    春節已過,三月驚蟄,大地萬物生機勃發。表演藝術的舞台,也由此走上一年中最熱鬧的春季演期。飽足年節期間大魚大肉的口腹之慾後,不論是學生還是上班族,口袋裡的壓歲錢和年終獎金,此刻正是用來進補文化食糧的最佳時機。

    文字|郭玉娟
    第17期 / 1994年03月號
  • 《彼得與狼》舞作,由匈牙利布達佩斯兒童芭蕾演出。
    戲劇、舞蹈

    迴旋多姿,活潑潑的表演

    天候氣象多變的夏令時節,將隨淸新多樣的系列國際兒童節目演出,一掃酷熱沉悶。從《楚辭》汲取材料的舞劇《九歌》,也在「雲門」長期精心籌備下成型。其他不可錯過的尙有明華園《界牌關傳奇》、瑞典皇家劇團《沙德侯爵夫人》等。

    文字|郭玉娟、李予昕
    第10期 / 1993年08月號
  • 《彼得潘》的音樂、造型、舞台設計含有濃厚「百老滙」風格。
    戲劇

    諸味紛陳的劇場

    本月份的戲劇雖然沒有「大師」「經典」之作,卻有「精緻」「實驗」多種類型的演出。《彼得潘》《機器人家庭》是國外團體的詼諧表演,《風景II》《長角的暴龍》是國內小劇團的實驗創作,此外還有傳統的歌舞劇《萬里長城》、本土性爲主的「汐止藝術節」

    文字|郭玉娟
    第8期 / 1993年06月號
  • 九〇年代的歌仔戲如何才能再擄獲觀眾的目光?
    戲劇

    傳統與創新

    誠如本刊專欄作家馬森先生所言,一切藝術都是在突破前人的規範和建立自己的規則中拔河,本月的戲劇節目倒也都符合這個觀察。

    文字|郭玉娟、編輯部
    第13期 / 1993年11月號
  • 川劇版的《白蛇傳》。
    即將上場 Preview

    變臉絕活,矯健身段 談川劇的表演藝術

    這個來自天府之國的四川戲,因旣雅又俗、旣獨立又綜合的表演模式而廣受歡迎。在欣賞京劇、崑曲的優雅流麗之後,不妨再品嚐此一道地川味好戲。

    文字|郭玉娟
    第7期 / 1993年05月號
  • 踩蹺的絕活使舞台上的戴綺霞飄緲婀娜。
    即將上場 Preview

    《紅梅閣》戴綺霞再現蹺功

    踩蹺是傳統戲曲裡的一項高難度技術,從小苦練有成的戴綺霞老師,即使已經是七十四歲的高齡,舞台上展現出來的蹺功絶活,還是當今劇壇無出其右的靈活巧妙。

    文字|郭玉娟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 李寶春在《孫臏與龐涓》中飾演孫臏。
    即將上場 Preview

    新編國劇《孫臏與龐涓》

    新編戲《孫臏與龐涓》結合海峽兩岸優秀劇壇人士共襄盛舉,在導演兼主角李寶春的調度下,捨棄花俏自由的表演動作,使傳統戲曲的優點畢現於舞台。

    文字|郭玉娟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