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娟
-
即將上場
戲說古今中外
春節已過,三月驚蟄,大地萬物生機勃發。表演藝術的舞台,也由此走上一年中最熱鬧的春季演期。飽足年節期間大魚大肉的口腹之慾後,不論是學生還是上班族,口袋裡的壓歲錢和年終獎金,此刻正是用來進補文化食糧的最佳時機。
-
台灣篇
期待理性互動的文化生態 專訪文建會顧問陳其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自民國七十年成立以來,歷經陳奇祿、郭爲藩與現任的申學庸三位主任委員掌舵,對我國文化藝術環境的影響,在在有目共睹。而其對於表演藝術環境影響最深遠者,則是文化補助政策,不但正面刺激演出節目的頻繁,同時亦促成演藝團隊的爭相成立。
-
台灣篇
票友文化建立市場 訪文化工作者林谷芳
文化補助政策,施者與受者各有立場,各自考慮的基點不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官方的承辦人員有責無權,兩兵相接時的苦水自己呑下。而民間團體有藝術家的脾氣,卻沒有商人的耐性。因此第三者的看法,可以增加另一個關照面,補助政策還需何種技術面修訂?滿腔熱血的文化人,是否反躬自省一下自己的社會角色?
-
即將上場
誰說過年只合放鞭炮 鬥陣來看戲
陽春二月,旣是上班族辛勤工作一年來熱切期待的春節假期,亦是學生們寒窗苦讀與期末考試打拚後的歡樂寒假;因此,以年輕學子爲參與主力的舞台劇活動,在這個月明顯地停鑼封箱。然而,舞台活動並未因此慘淡失色。
-
台灣篇
戲夢人生,幾家歡樂,幾家愁
在國內表演藝術舞台上演出戲劇節目的團體,包括傳統的戲曲、偶劇、綜藝及舞台劇等在內,目前爲數不下五百家。然而國內的藝術環境,卻也是近十年來,才令人有蓬勃發展的印象。而這些團體中,有的是家傳久遠的傳統技藝,在三十年前的台灣曾經風靡一時。他們雖然風光不再,有的仍銳意革新,迎向新時代的表演環境;有的則在不棄祖業的堅持下,號召老將新兵,在工商社會的夾縫中,維持舊有的表演型式。當然也有部分登記有案的團體,雖然不見日日操兵,卻也潛龍在淵,隨時等待足夠的條件重出江湖。而近年來因爲集會自由,手續簡便,只要幾個志同道合的伙伴同意,立刻會有新的戲劇團體完成登記作業,加入藝術團體的陣營。有趣的是,這類在近十年內新生的團體,大多是以舞台劇的表演爲主。 戲曲團體的生存發展,不但受到民俗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制約,政府的文化政策對這些團體也有發展上的影響。令我們感輿趣的是,在台灣經濟奇蹟受肯定之後,舞台劇的生態環境立即普遍發芽。民國七十九年文建會的調査資料顯示,全省戲劇類團體已有七十七家,如今每年都有上百場的話劇節目在各地演出;可是到目前爲止,這些團體都還是業餘劇團的身份。 我們從近兩年經常有作品發表的戲劇團體中,抽樣訪問了十八家團體。希望透過劇團年度經費的收支比例,窺探國內戲劇團體的生態面貌。 雖然在有限時間內回收的問卷有十六份,可是有的團體只能提供半年的劇團活動與經費資料;有的卻因爲兩年的資料內容出現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以致於希望利用經費比例數據,爲國內戲劇團體生態分類的統計無法進行。然而輔以訪談,我們歸納出部分團體營運時,在經費收支運用方面的共同特色。 劇團經費來源 國內的戲劇團體,淸一色登記業餘的身份。而演出的內容,有的是適合大衆欣賞的節目,有的是小衆文化的實驗劇,有的則是以兒童爲欣賞對象的兒童劇。他們經費的來源包括官方補助、民間企業或個人贊助、票房以及海報、襯衫等相關產品的業務收入。而官方補助則是各劇團經費來源的最大保障。 目前官方對於戲劇團體的補助辦法中,除了委託製作的節目演出由官方完全提供製作經費外,對自行籌演的節目也有專案的補助辦法,不過多爲部分補助的性質;此外則是文建會政策性的經常補助條例,如劇團排練場租補助、扶植社區劇團及國際性演藝團隊專案等。</p
-
戲劇
劃下九三年多樣的句點
雅音小集籌備年餘的新劇《歸越情》,展演不同風貌的西施,賦歷史以現代的省思;大陸崑劇龍頭浙江崑劇團帶來二十餘齣拿手折戲,陪伴海峽這一岸的中國人送舊年迎新歲;此外,還有實驗舞台劇、歌舞劇、日文劇等爲今年劃下多樣的句點。
-
戲劇
傳統與創新
誠如本刊專欄作家馬森先生所言,一切藝術都是在突破前人的規範和建立自己的規則中拔河,本月的戲劇節目倒也都符合這個觀察。
-
戲劇、舞蹈
迴旋多姿,活潑潑的表演
天候氣象多變的夏令時節,將隨淸新多樣的系列國際兒童節目演出,一掃酷熱沉悶。從《楚辭》汲取材料的舞劇《九歌》,也在「雲門」長期精心籌備下成型。其他不可錯過的尙有明華園《界牌關傳奇》、瑞典皇家劇團《沙德侯爵夫人》等。
-
戲劇
諸味紛陳的劇場
本月份的戲劇雖然沒有「大師」「經典」之作,卻有「精緻」「實驗」多種類型的演出。《彼得潘》《機器人家庭》是國外團體的詼諧表演,《風景II》《長角的暴龍》是國內小劇團的實驗創作,此外還有傳統的歌舞劇《萬里長城》、本土性爲主的「汐止藝術節」
-
即將上場 Preview
變臉絕活,矯健身段 談川劇的表演藝術
這個來自天府之國的四川戲,因旣雅又俗、旣獨立又綜合的表演模式而廣受歡迎。在欣賞京劇、崑曲的優雅流麗之後,不妨再品嚐此一道地川味好戲。
-
即將上場 Preview
新編國劇《孫臏與龐涓》
新編戲《孫臏與龐涓》結合海峽兩岸優秀劇壇人士共襄盛舉,在導演兼主角李寶春的調度下,捨棄花俏自由的表演動作,使傳統戲曲的優點畢現於舞台。
-
即將上場 Preview
《紅梅閣》戴綺霞再現蹺功
踩蹺是傳統戲曲裡的一項高難度技術,從小苦練有成的戴綺霞老師,即使已經是七十四歲的高齡,舞台上展現出來的蹺功絶活,還是當今劇壇無出其右的靈活巧妙。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戲劇〉
郭小莊──舉辦活動的經驗不能總結和傳承是很可惜的
台北表演場地不足,不只是戲曲界的困難;中南部雖然硬體設備不良,但在節目安排上可以更有制度,與演出團體訂定長期合作的計畫,將藝術活動落實到生活之中。 這些年由朝野單位舉辦的大型藝術活動很多,但都缺乏演出後評估與檢討的工作,舉辦經驗不能總結和傳承是很可惜的。對於表演效果,例如票房的統計,觀衆的反應等等,都没有人進行統計調查,當然更談不上藉此對演出團體進行評價,於是下一次該安排何種節目,只能靠主辦者對演出團體的印象,或根本是分大餅式的分配,來安排節目,都没有準則。這是很不科學的作法。 以前我們會覺得很多地方都有外行領導内行的現象,當初是人才不足,但這些年很多藝術管理或劇場的行政人才被培養出來,政府的單位應該多吸收這類人來辦理藝術文化的工作。單是懂得藝術管理也還不夠,但總要比完全外行要好得多。因爲許多行政部門的人員没有藝術方面的專業認識,對藝術家就不夠尊重,也不夠信任,雙方在接觸上會覺得彼此在刁難對方。例如國家對藝術團體的獎助,常常給藝術家的感覺是施捨救濟,而不是委託藝術家發揮所長來發展文化,這是有些承辦人員的心態,結果往往給藝術工作者造成很多的限制。 (郭玉娟 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