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寶級大師楊秀卿與弟子組成的「微笑唸歌團」,使出渾身解數讓唸歌這項技藝繼續走下去。(林韶安 攝)
焦點專題 Focus 消逝中的台灣味╱型態轉變級 「人間國寶」楊秀卿

唸歌 與時俱進的變與不變

作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說唱藝術,大家對「唸歌」的印象,多是一至兩位彈著月琴與大廣弦的演出者,且彈且唱且說且演,娓娓道來各種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在國寶級大師楊秀卿的用心傳承下,唸歌藝術也與各種當代媒介嫁接,翻轉出令人驚喜的面貌。且聽楊秀卿彈起月琴,說一說她如何讓「唸歌」繼續走下去……

作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說唱藝術,大家對「唸歌」的印象,多是一至兩位彈著月琴與大廣弦的演出者,且彈且唱且說且演,娓娓道來各種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在國寶級大師楊秀卿的用心傳承下,唸歌藝術也與各種當代媒介嫁接,翻轉出令人驚喜的面貌。且聽楊秀卿彈起月琴,說一說她如何讓「唸歌」繼續走下去……

汐止難得的晴日近午,半山腰民宅小門有了動靜。我上前詢問是否需要協助,帶著墨鏡一身優雅自若的楊秀卿俐落回應:「毋免,家己的厝家己知影。」轉身,踏下台階,彎倚,坐下,動作就和她平常撥弄月琴雙弦的指頭一樣熟練,和上千本(虛數,如楊秀卿自老師承襲而來的開場白「我是九十八歲老阿婆」以吸引觀眾)歌詞一樣銘刻在心。「家己的厝家己知影」——在楊秀卿身上,唸歌也得到了一個暫可安居的家。

「現代人」(和楊秀卿常說的「古早人」相比)就算不知道什麼是唸歌,一定也曾在各式各樣的媒介聽過她說唱:賣座國片《血觀音》、拿下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的《唸啥咪歌》(取材自《哪吒鬧東海》)、總統文化獎、與胖克兄弟和Dami合作結合西洋RAP的人人有功練專輯(《乾坤大挪移》)……為了讓這看家本領,台灣最珍貴的民間說唱藝術,能傳承下去,楊秀卿與藝生儲見智、林恬安所成立的「微笑唸歌團」,可是使出渾身解數,充分嫁接傳統技藝與現代媒介。

創新轉型早就開始  堅守唸歌本質

但楊秀卿的唸歌創新轉型,早在半世紀前就已開始。那時的她,撐過了「囡仔人抱著葫蘆琴,較細面閣有一空較好攬(比較小,且中間有洞較好拿)」的幼齡階段,也熬過了「老師佇邊仔時我一直揣無路(找不到音),予老師用箸拴(sng)過去,敢若『拴(suan)指』……你知無?酷刑啦」,早已是「奔東西,走南北」的知名藝人。而唸歌,像是沒有跤步手路的歌仔戲,唱的同樣是七字仔調、江湖調等,但一人分飾多角,一把月琴兼做旋律與鑼鼓音效,堪稱一組文武場樂團。就這樣四句四句一直唱下去,沒人演戲,沒有場景,也沒人報名(號),少年仔根本聽不懂。說著說著楊秀卿念了起來「沿路講話毋知遠╱牽哥走過這個門╱英台越頭共哥問╱跤骨會痠猶袂痠,兄哥是siang(啥人)賢弟又是siang? siang知道?閣有,這歌按卜万且廣╱賊强陳奇下親同╱心肝想甲欲懂憨╱希望鸞英人巧粧,啊鸞英是siang?伊又閣按怎?於是,當時才卅多歲的她,便開始採用歌仔戲口白,帶來「忽唱忽唸(口白歌)」的新嘗試。歌唱不變,但在口白段落一一變換角色,囡仔、大人、小生、小旦,一個人可以作好幾個角色,聲音都不一樣。「我尚濟會當變五種聲,一齣戲就足精采啊!」楊秀卿說。

和歌仔戲相比,唸歌在楊秀卿實踐下的轉型,顯得拘謹秀氣。現代人多感嘆於唸歌是門存亡迫在眉睫的藝術,然與其本質近似的歌仔戲,走過內台外台野台電視台與國家劇院舞台,卻以各種豐富變形保持產業活力。我好奇地問著這位國寶級老藝人,早期唸歌是否也曾像歌仔戲一樣吸收流行歌等音樂元素?老師解釋唸歌畢竟不像歌仔戲需要帶戲,「古早時代跤步手路好看,有循有實,人就愛看」,後來歌仔戲也得跟上文明時代,大家都愛看唱歌跳舞的,自然也加入了不一樣的音樂型態,帶動更活潑的舞步進場。然變與不變總是糾結。近年常和老師一起演出的儲見智(大廣弦)則補充:「歌仔戲這廿、卅年大量受到(交響化)國樂影響,律制的改變,幾乎可說已經被寫死了,不像唸歌始終保持著以語言為本的律制——語言的韻律,唱詞的聲情,結合成旋律。」回過頭來看,傳統曲調在歌仔戲中儼然已固定化,唯有唸歌依然依據唱詞呈現靈活變化。於是近年楊秀卿藝生們的實驗,也仔細拿捏著傳統本質的分際,「我們主要是加東西,但原始唸歌本質還在,而不是徹底改從西方曲式來思考。」儲見智說。

地域特色難留存  跨界合作以延續未來

語言或曲式,或許就是唸歌與當前時行音樂最大的差別。語言(台語)的式微,不免也成為唸歌傳承最大的威脅。楊秀卿光是點歌單,一串唸起來就自帶節奏音韻,「陳三五娘、金姑看羊、呂蒙正拋繡球,紲落來山伯英台、病相思、孟姜女送寒衣、周成過台灣,唸佮一大堆」,足可見其語言魅力。但現在聽眾別說點歌了,連歌仔唱詞都須倚靠字幕幫助了解,無形中也影響了唸歌的「活」(即興)。即便是來學唸歌的年輕人,多操著一口楊秀卿形容為「臭奶呆」的台語:「冤家(uan-ke)唸作guan-ke,外口(guā-káu)唸作uā-káu」。這些還是正積極搶救中的。過去受到台語南腔北調影響的唸歌地域風格,如今已不復在。儲見智提及台南曾有一位年長楊秀卿三四歲的陳玉寺老師,唱起歌來有種獨特府城悠閒,不若北部唸歌江湖味重(註)。台南腔特有的音韻,配上月琴自然與楊秀卿風格也大不相同。但這些地域特色,恐也隨著台語腔調混用,而逐漸消失。

隨著近年愈來愈多創作者回頭尋根挖寶,到底什麼是文化的「家」?又,如何讓家與時俱進的同時,始終還是個有歸屬感的家?想到楊秀卿分享她近期新實驗「是kap相聲彼款ê合作」,儲見智在旁說:「是RAP啦!」國寶老師以自己過去紮實的經驗,持續理解這個不斷求新求變的世界。或許正是需要這樣的生命力,才能帶著傳統繼續走下去。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