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文化領袖論壇」採線上方式舉行。(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 提供)
香港

「文化領袖論壇」線上舉行 科技融合藝術的探索

每年香港藝術行政人員的盛會「文化領袖論壇」,今年於八月下旬舉行,在疫情期間舉行的論壇,今年以「融合科技 發展藝術」為主題,正好與因未能實體進行而以網上交流的方式呼應,而疫情下藝術的新走向也是不少問答環節圍繞的重心。內容多以個案和實踐分享為主,主題橫跨科技與數位平台,如何介入劇場設計、觀眾管理和拓展、策展等,內容豐富。

每年香港藝術行政人員的盛會「文化領袖論壇」,今年於八月下旬舉行,在疫情期間舉行的論壇,今年以「融合科技 發展藝術」為主題,正好與因未能實體進行而以網上交流的方式呼應,而疫情下藝術的新走向也是不少問答環節圍繞的重心。內容多以個案和實踐分享為主,主題橫跨科技與數位平台,如何介入劇場設計、觀眾管理和拓展、策展等,內容豐富。

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主辦的交流盛會「文化領袖論壇」,對本地不論是資深者或相關課程的學習者來說,都是年度焦點,因過往邀約的講者都是在各領域內別具經驗、創意和視野者,同時主題也貼合藝術文化產業當下的關注和議題,即使以香港需要為前提,但每次舉行也會吸引不少鄰近城市業界人士參與。

主題「融合科技  發展藝術」呼應現下

剛在八月疫情期間舉行的論壇,今年以「融合科技 發展藝術」為主題,正好與因未能實體進行而以網上交流的方式呼應,而疫情下藝術的新走向也當然是不少問答環節圍繞的重心。相較於往年論壇讓業界人士能夠面對面交換名片與資訊,和在會後邊喝咖啡邊聊(其實對本地同仁來說也是難得聚會敘舊的好時機),網上論壇的確難以保有這種溫度;觀眾在Zoom研討會的介面參與看不到彼此,小組式的討論大家習慣先關視訊,主持建議觀眾露臉還是要看願意否,按下結束會議後根本可以連坐姿也不用換又再繼續埋首工作,這些都讓網上研討會與觀眾連結交流,充滿挑戰。

大會貼心地打破網上論壇的隔膜,印製了實體場刊和口罩套寄給參與者,可惜是郵局的有限度服務延誤了派送;而要將整個論壇線上推送,在背後的行政和技術安排不會比實體活動少,也須因應歐美各地講者時區編配時間表。論壇分三天舉行,活動時間緊密,工作坊一小時,講談和問答各半,內容多以個案和實踐分享為主,主題橫跨科技與數位平台,如何介入劇場設計、觀眾管理和拓展、策展等,內容豐富。不少分享由創辦人直接介紹這些創意平台,但礙於時間關係,難以超越介紹以外的深入探索,也難以展開科技在協助藝術發展同時、協同的影響會有多大的討論,遊走在如何實際操作的行動與為何要融合科技的目的,兩者的平衡和協商依然是目前藝術行政人員的最大挑戰。

論壇結束,後續挑戰依然進行中

這種挑戰反映在部分與會的討論上,問題單向直接如計畫牽涉的資源仍然心繫一眾藝術行政人員,大機構在分享執行的同時,小組織的關注是否照辦或是提煉出自己的科技策略,是更需要討論的問題;有些美學呈現如沒想法就顯得空洞,科技尋求共融而非排擠欠缺這方面資源和知識的人,也值得思考,這些可能是論壇後長期延伸的討論。特別是在疫情中和未來的後期,大機構的對應不顯得比小組織容易,開放的工具讓科技的公共性進一步發揮也是讓藝術更多元的方式。大會專網另設期間限定短片個案,也相當精采,特別是著名音樂人梁基爵一段,如解決版權問題能讓更多人觀賞也是好事。隨著今年轉型線上舉辦,也導向著未來論壇舉行方式的發展,即使按下會議結束鍵,影響尚未結束。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