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白晝之夜」的主要場地: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林韶安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漫步地方,作為行動代號 創作的行動 漫步與瞬間

一夜的閃電迸發 打開城市想像

「白晝之夜」在南港

來到第五屆的台北「白晝之夜」,今年發生的地點選在南港,以「南港通電」為主基調,藝術總監林昆穎提煉出南港這個區域的「匯聚」特性,並針對南港站至昆陽站之間廊道的六個選址,分別規劃與各場域原有氛圍相呼應的表演,此外也邀請團隊呈現「游擊式表演」,藝術家會將當晚所見的風景、人群,轉化成即時創作的表演。這樣的形式剛好與今年的主題不謀而合,觀眾唯有來到現場,才能親炙藝術家與南港此地在一夜甚至是數年醞釀的能量與綻放。

來到第五屆的台北「白晝之夜」,今年發生的地點選在南港,以「南港通電」為主基調,藝術總監林昆穎提煉出南港這個區域的「匯聚」特性,並針對南港站至昆陽站之間廊道的六個選址,分別規劃與各場域原有氛圍相呼應的表演,此外也邀請團隊呈現「游擊式表演」,藝術家會將當晚所見的風景、人群,轉化成即時創作的表演。這樣的形式剛好與今年的主題不謀而合,觀眾唯有來到現場,才能親炙藝術家與南港此地在一夜甚至是數年醞釀的能量與綻放。

2020臺北「白晝之夜」

10/3  180010/4  600

南港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等地點

INFO  www.nuitblanchetaipei.info/

用一夜的當代藝術帶領觀眾踏查城市的「白晝之夜」,在台灣已經來到了第五屆;今年選址在南港站至昆陽站之間的廊道,以「南港通電」為主基調串起了六大區域,也邀請國內外的藝術家,在當夜透過他們擅長的藝術形式與民眾對話,從黃昏到白晝,看見時間的流轉、看見當代藝術的迸發,也看見南港這個區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提煉南港的「匯聚」特性

有別於透過布景、道具塑造出表演空間的室內劇場,把表演藝術挪到戶外,是完全不同的思維邏輯。「我會先去界定這個場域的歷史意義,不然所有藝術都只是被移植過來而已,再來觀察這個空間哪些塊面有stage的概念,然後劃出舞台位置後,把表演動線與觀眾動線給創造出來。」接下今年白晝之夜藝術總監的林昆穎興奮地說道。在非制式化的場域裡,看待觀眾新的體驗視野與表演者之間的對應關係,是讓他感到最好玩的地方。

那今年白晝之夜落腳的南港,又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氛圍呢?略作思索後,林昆穎細細梳理起他眼中的南港。早在一九四、五○年代,南港就是運送煤炭的集散地,六○年代因工廠進駐,而有了「黑鄉」之稱,隨著時代演進,研究院所、三鐵共構、金融重鎮進駐,形成如今你我熟識的南港,「我覺得很難用一個歷史古蹟來辨識南港,因為它的地形、地貌、建築稜線的變化是非常快的,但也因此造就這個地區的『共構』、『匯聚』特性。」

接續林昆穎的分析,擔任白晝之夜表演統籌的Fangas Nayaw(陳彥斌)說道:「我們所劃出的南港,是一個功能性大於居住性的區域,它的功能在於交接與匯集,人從別的地方進來,但同時也從這個地方離開,前往下個地點,南港是個集合與布散的空間。」

乘載著過去數十年來人來人往的移動軌跡,南港在林昆穎與Fangas Nayaw等人的規劃下,透過當代藝術將原有的風景給擴增、擴大,利用表演詮釋出場域的脈動、地物的象徵意義,「我們只是打開了這個空間,打開人群對於這個城市的想像。」Fangas Nayaw如此說明。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