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擔任主角的蔡柏璋(左),讓一個稍嫌平板的文本,得以轉化成為好看的演出,有相當重要的關鍵作用。(台南人劇團 提供)
演出評論 Review

令人不安的「好看的戲」

整體而論,《Q&A首部曲》是一個非常好看的劇場作品,滿場觀眾的熱烈反應可為印證。從專業評論的角度來看,編導、表演、設計以至於技術執行,都有一定的水準,尤其是擔任主角的蔡柏璋,讓一個稍嫌平板的文本,得以轉化成為好看的演出,有相當重要的關鍵作用。…但在走出劇場時,真正讓我不安的,就是《Q&A首部曲》給人太舒服的感覺。

整體而論,《Q&A首部曲》是一個非常好看的劇場作品,滿場觀眾的熱烈反應可為印證。從專業評論的角度來看,編導、表演、設計以至於技術執行,都有一定的水準,尤其是擔任主角的蔡柏璋,讓一個稍嫌平板的文本,得以轉化成為好看的演出,有相當重要的關鍵作用。…但在走出劇場時,真正讓我不安的,就是《Q&A首部曲》給人太舒服的感覺。

台南人劇團《Q&A首部曲》

6/4~6  台北市社教館城市舞台

在近幾年的本地劇場界,蔡柏璋是一個頗受期待的創作者,表演、導演、編劇的全才表現,讓他的每一部新作都備受關注。他有作為一個演員的舞台魅力,作為編導者,也能純熟的掌握節奏、語言、舞台調度,在同輩創作者中,隱然有一枝獨秀的態勢。

最近推出的《Q&A首部曲》,同樣受到高度的關注。先有個特別的機會讀了劇本,老實說,有些失望:題材亦莊亦諧但少了些創意,場景的切割與連接雖自有其邏輯,但還是稍嫌零散,戲劇動作雖有起伏,但衝突的張力有限,語言活潑有趣但有耍弄嘴皮之嫌,人物形象鮮明卻不免有些刻板,整體格局很像通俗電影或情境喜劇(sit-com),敘事風格與當代文化情境貼近,但戲劇文本的可讀性,則讓人存疑。

之後進到劇場看了演出,對《Q&A首部曲》的看法有了些改變。

令人不安的「太舒服」的感覺

整體而論,《Q&A首部曲》是一個非常好看的劇場作品,滿場觀眾的熱烈反應可為印證。從專業評論的角度來看,編導、表演、設計以至於技術執行,都有一定的水準,尤其是擔任主角的蔡柏璋,讓一個稍嫌平板的文本,得以轉化成為好看的演出,有相當重要的關鍵作用。真要挑剔一些看,我可以說姚坤君(飾關英蓮)的表演應該收斂一點,黃士偉(飾劉世仁)的表演少了那麼一點活力,舞台與服裝設計做到寫實但少了些設計感,導演的場面調度可以更精簡準確一些,至於文本部分,故事題材的原創性、人物情感的深度、議題(自我追尋/性別與性)的局限,也都有深入追究的空間。

但在走出劇場時,以上的這些挑剔其實都不是我關切的重點,真正讓我不安的,就是《Q&A首部曲》給人太舒服的感覺。

關於這一點,要從日前友人轉寄的一篇英國《衛報》網路劇評說起。

在英國《衛報》劇場部落格題為〈Theatre must change...us〉的文章(2010/1/4)中,劇評家Lyn Gardner主張劇場不能只是給我們安慰,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feel better about ourselves),更要挑戰我們,逼我們涉險,讓我們因此有所改變,或有改變世界的可能,否則一切就只是浪擲光陰。

《Q&A首部曲》是一個娛樂性極高的演出,通俗動人的題材(人生轉折/家庭悲喜/自我追尋),既有辯證趣味又帶有荒謬感的情感事件(同性/異性/跨國/SM),明快的戲劇節奏與敘事,但關鍵的問題是:這一切都在合法合度的範圍之內發生,都在不冒犯觀看者的前提之下發生,各種疆界的跨越(記憶失憶/同性異性/台北柏林/生死),都有可以安全復返的迴路,即使劇末留下的兩難(劉世仁的婚姻與外遇)、疑點(傅嚴歆究竟有無懷孕/劉憶的去向),也只是預留續集寫作的伏筆,而不在挑戰觀眾的意識、逼他們涉險,或要求他們改變自己或改變世界。

我就是要求革命的承諾

當然,我也自問:這樣的作品或創作意識有甚麼錯?當然沒有錯,任何形式或創作意識,都有其正當性。但就像前述的那些挑剔一樣,作為一個劇場的觀眾,我絕不會輕易接受創作者的善意或實質的付出,或接受謔仿即為顛覆,不管新世代的幽默是不是如紀蔚然所言「扮豬吃老虎」的寧靜革命,我就是要求革命的承諾,要求創作者對大家習以為常的看法提出質疑,對大家共同接受的價值觀提出挑戰,並且甘冒大不諱,讓自己也讓觀眾真正體會「劇場是危險的」的真理。

因為我們坐在劇場裡,而不是在客廳的電視機前或電影院裡。

我期待看到《Q&A》的續集,與首部曲不太一樣的續集。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