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陳正熙

發表文章 55 篇
  • 《丑王子》在傳統的層面有不錯的發揮,能夠展現戲曲在各個方面的厚實底蘊,但在創新部分,則無太大的突破。
    戲曲

    改編的難題

    《丑王子》作為一個新創戲曲作品,在傳統的層面有不錯的發揮,能夠展現戲曲在各個方面的厚實底蘊,但在創新部分,則無太大的突破,擷取、改編、拼貼、並置、互文,都已是常態,但也因此而有局限。《釣金龜》是典型的道德劇目,教孝意義大於對人性幽微的探究,《理查三世》雖非典型歷史劇作,意不在重現史實,但仍隱含著原作者對這段歷史的評價,改編者選擇以心理分析角度切入,嫁接兩個不同面向的題旨,能否成立,是有待進一步斟酌思考。

    文字|陳正熙、劉子嘉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 《盛宴》不僅關乎劇作家個人生命,也是對家庭倫理的深沉思索。
    戲劇

    嬉笑怒罵中的家庭悲劇

    《盛宴》不僅關乎劇作家個人生命,也是對家庭倫理的深沉思索。向來言簡意賅的劇作家,不可能會寫出如《長夜漫漫路迢迢》那樣叨叨絮絮的長篇作品,嬉笑怒罵的創作意識,也讓他避免陷入悲情自憐的陷阱,但《盛宴》的文本仍有如《長夜漫漫路迢迢》的深沉悲劇感:父母子女愛恨交織、糾結難理的關係,在人性、倫常、自由的慾望、情感的羈絆之間拉扯,無可化解的沉重和痛苦,幕落之後,仍如幽魂般流連不去。

    文字|陳正熙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在人與偶的精采互動之中,我們看到的究竟是操偶師傅的功夫展現,還是更深一層的象徵、指涉、論說?
    戲劇

    不只是說一個動人的故事

    《白色說書人》說了一個動人的親子故事,但對於作品主題的表現╱論述:白色恐怖下的人性真實,卻因為它所採用的表演形式,而少了更進一步的辯證思考,真人表演與戲偶操演的結合,應該是相互闡明的,我看到的卻是他們的彼此消弭,終究無法共同建立起更有辯證價值的論述。

    文字|陳正熙、唐健哲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XY事件簿》以既寫實又荒誕的場景,逐一揭露真實世界中,各種標示著「夢想」、包裝奇巧但內容駭人的「惡夢」。
    戲劇

    不願接受,但能做些什麼?

    老闆雖然被打倒在地上了,但房租還是會漲,酒吧還是得關門,努力的人們還是必須獨自面對那徒然的人生,而我們還是會持續關注究竟「誰」會不會領表參選,繼續帶領我們一起發大財因此,我們必須自問:除了在劇場中,揭穿、嘲弄、反擊那些壓榨我們的機制和個人,我們在現實中還能做些什麼?從劇場內到劇場外,我們如何連結觀看的動作和具體的作為,將戲劇性的嘲諷轉化為真實的批判?

    文字|陳正熙、林育全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今年,他們想看的是……

    又到了每年「頭殼抱咧燒」的時刻了,本刊依循往例,整理了今年三月至十二月的重頭戲,挑戰戲迷樂迷舞迷的「抉擇困難症候群」,也逼戲迷樂迷舞迷捫心自問:「如果電影與劇場同時落水,你會救誰?」喔不是啦,你會為誰掏錢?當然,也循例找來十位心有定見的達人名家,看看他們燒腦後的選擇清單為何,讓讀者看看,他們是否與自己心有靈犀一點通

    文字|陳正熙、黃正銘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 導演不斷地讓劇中角色在時間的軸線上,前進後退,反復往返,就是要追問個明白,就是要呈現那無可化解的矛盾。
    戲劇

    在劇場裡,我們思考救贖

    對《Dear God》的創作者而言,創作與信仰是相關的,而「救贖」是其不言明的理念核心,對我來說,這部作品是哲學性的嚴肅思考,是與某種崇高意念的對話,而與「救贖」相關的人性本質,則是我的關懷重點。在這個社會裡,我們有太多功利的考量,太多盲目的義憤,卻少有這樣的思考與對話,因此,我們在面對人性慘劇時,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訴諸對峙衝突,終究擺脫不了殘暴的惡性循環。

    文字|陳正熙、創作社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在狹隘的空間中不斷相互撞擊的陌生語言,彼此拉扯撕裂的身體,無一不對應出我們這個時代的輕盈、平滑、愉悅,和膽怯。
    戲劇

    無法輕鬆以對的「存在」提問

    於王墨林而言,「家是什麼」的提問,和「劇場是什麼」的提問,其實同樣是關於他個人「存在」的提問,而存在,確實是再嚴肅不過的事。在《長夜漫漫路迢迢》劇中,透過他對自己的提問,兩個不合時宜的,不易相處的創作者,展開在兩個時空之間的對話,從尤金.奧尼爾凝視著我們的眼神中,我們彷彿也看到了皺著眉頭的王墨林,默默地譴責著我們的輕浮。

    文字|陳正熙、許斌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劇作家以一個現實連結夢境的循環敘事,說明了「拉提琴」現象的無所不在,無時不在。(許斌 攝)
    戲劇

    讓人無法逃離的嘶啞琴音?

    動人之處,在於劇作家的失落、憤怒、和困惑,在於他是一個以說故事為業的人,卻被迫要在一個故事已經不再有任何意義的時代中,繼續努力說著故事,並且抱著一點點引起閱聽者興趣的希望,只是,他卻又擺脫不掉身後如背後靈一樣緊隨的提琴手。

    文字|陳正熙、許斌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在這充滿死亡與醜陋的敘事中,卻有著許多的美麗詩意。
    戲劇

    如果,對戰爭更深沉的詰問——

    我們當然都知道軍隊的存在是荒謬的,戰爭是無人性的,對歷史失憶更是不可寬宥的,國家、忠誠、犧牲、正義這些觀念的本質與謬誤,更有被深刻檢驗之必要,只是,在這樣一個我們(包括創作者)無法接受,卻只能與之妥協共存的明亮世界裡,這些可貴的洞見,是否能幫助我們對當代戰爭與軍事體制的本質,有更尖銳直指核心的詰問?

    文字|陳正熙、許斌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 劇場裡的《紅玫瑰與白玫瑰》,雖然也是通俗劇,卻沒有小說原作中的曖昧,太多黑白分明的對比,太多理所當然的教訓。
    戲劇

    狂放一場 卻終究「悲喜分明」

    張愛玲寫的就是通俗劇,卻從來不是黑白分明,在她的時代裡,那些世間男女種種細瑣的人情世故,看在聰慧如她的眼中,雖然可笑卻也可憐劇場裡的《紅玫瑰與白玫瑰》,雖然也是通俗劇,卻沒有小說原作中的曖昧,太多黑白分明的對比,太多理所當然的教訓,寫白了或許應該隱晦的,說出了或許應該沉默以對的,閱讀、觀賞、思考的趣味,也被有點多餘的道德感給稀釋了。

    文字|陳正熙、黎家齊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 《Re/turn》在情節的構思、角色與彼此關係的建立、乃至於切入劇中人物感情世界的角度,雖然也有陳套,但仍可見創作者避免落入窠臼的用心。(林韶
    戲劇

    說了不少心底事,還有呢?

    《Re/turn》所提供的娛樂,是有品質的娛樂,是需要觀眾動點腦筋才能受用的娛樂。觀眾在被娛樂的同時,情感得到慰藉,對人性也多了一些沉思與領悟。只是,這樣就夠了嗎?即便創作者可以提供比其他媒體更有趣、更有啟發性的娛樂,但在這樣一個充滿各種類型娛樂的時代裡,難道劇場也別無選擇?

    文字|陳正熙、林韶安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 兩位主角因為「一場革命」而被困在太平洋小島上「說相聲」,交換一段段的旅行經歷。(許斌 攝)
    戲劇

    走過,為何痕跡不留?

    《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終究還是和伊恩萊特、莎曼珊的旅遊節目,沒有根本的不同,還是一樣的景點、美食、節慶,至於是六星級旅客或背包客,是感官享受或心靈啟發,是旅人還是乘客,同樣都是獵奇,都是來去不留痕跡的觀光客。

    文字|陳正熙、許斌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 《哈奈馬仙之 hamlet b.》 有流暢的導演編排,水準 整齊力道十足的表演,舞 台乾淨且充滿象徵趣味。
    戲劇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戰爭

    和只將文化創意視為商品的文創中心/絕對論者相比,《哈奈馬仙之hamlet b.》的創作者對所謂文創產業自然有更具批判性的思考,從劇中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員所處的情境,與他所經歷的認同危機,我們大概也可以猜想,《哈》劇的創作者所必須面對的內在矛盾,對他們的挑戰也要遠大於在觀看者心中所引發的疑慮。

    文字|陳正熙、許斌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 何時(右)因為繼承了頭城海邊的一幢老舊洋房,而有了個大大的轉彎:她認識了自己的家世,見到了自己的母親(水兒,左),並且和她一起經歷了
    演出評論 Review

    得到快樂就是這麼簡單?--評表演工作坊《快樂不用學》

    《快》的角色與戲劇情境太過簡化:何時與憲在的面貌模糊不清,對生命與社會的態度,以至於面對現實而生的痛苦掙扎也太過表象,如強說愁緒一般的做作。

    文字|陳正熙、許斌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 擔任主角的蔡柏璋(左),讓一個稍嫌平板的文本,得以轉化成為好看的演出,有相當重要的關鍵作用。
    演出評論 Review

    令人不安的「好看的戲」--評台南人劇團《Q&A首部曲》

    整體而論,《QA首部曲》是一個非常好看的劇場作品,滿場觀眾的熱烈反應可為印證。從專業評論的角度來看,編導、表演、設計以至於技術執行,都有一定的水準,尤其是擔任主角的蔡柏璋,讓一個稍嫌平板的文本,得以轉化成為好看的演出,有相當重要的關鍵作用。但在走出劇場時,真正讓我不安的,就是《QA首部曲》給人太舒服的感覺。


    第211期 / 2010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演出評論 Review

    既然回家了,為何仍言無處著落?

    到劇場當中,(小說中)敘事者的聲音不見了,只剩下頗為動聽的歌仔新調,和由大提琴與鋼琴綿綿不斷的樂聲,將整場演出層層包覆的音樂情境。原本小說中在場的敘事者也不見身影,只以形式化的舞者/舞蹈取代,戲劇動作在缺乏時間感(歷史感)的場景變化中,跳躍著勉強前行。

    文字|陳正熙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 《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整個演出有非常清楚明白的敘事線條,有流暢的節奏與華美的情調,有激烈的衝突張力,卻也有cliché的氣味。
    演出評論 Review

    華麗過後,依然寂寞

    《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具備一切商業成功的元素,又有嚴肅主題可以讓觀眾在觀戲之後侃侃而談,卻不至於感覺受到挑釁冒犯,無怪乎滿場笑聲掌聲。只是,華麗上班族們看到自己在台上的形象而心有戚戚焉,卻不會因為李想的悲慘遭遇而心驚膽顫,更不會因為張威的旋起旋落而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處境。

    文字|陳正熙、林韶安
    第198期 / 2009年06月號
  • 眷村這個特殊時空產物,其間有許多矛盾荒謬,但《寶島一村》編導在面對這些衝突矛盾荒謬時,卻有避重就輕之嫌。
    演出評論 Review

    不是天津包子,而是冷凍包子

    說《寶島一村》是仿作,不是質疑劇中人物情境,是否以真實的生命經驗作為創作基礎,也不是否定觀眾(編導心中村子裡叔嬸兄妹)的笑淚掌聲,同樣有真實的生命經驗以為呼應,但從老趙、小朱、周寧這三家人的故事裡,我實在看不出所謂眷村既多元又融合的面貌,或者竹籬笆內的社會與籬笆外的世界有什麼特別的差異。

    文字|陳正熙、許斌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 六個童年好友,在一九七一年夏天「歃痰為盟」組成六義幫。
    演出評論 Review

    終究是一場浪漫懷舊

    當小鄧為饅頭描述巨人少棒奪得世界冠軍的經過時,我們終於了解:《六義幫》終究還是一個浪漫懷舊的作品,對六義幫的幫眾們,容許歧義的歷史論述,盡量不受私人情感羈絆的批判態度,可能都是過分的要求了。

    文字|陳正熙、許斌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 《瘋狂年代》整晚演出時時處在完全失控邊緣,自然也反映焦躁不安的社會氛圍。
    演出評論 Review

    台灣瘋狂,劇場也瘋狂?

    在《瘋狂年代》狂亂的兩個多小時裡,筆者感受到的,其實是創作者的沮喪,是他們對台灣和台灣人的不耐,對劇場無能對現實發聲的厭倦,對自己所能扮演角色的強烈懷疑。

    文字|陳正熙、林鑠齊
    第186期 / 2008年06月號
123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