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表演中,美的主要特點是自然兩個字,在這個基礎上,華文漪形成了規範自如、典雅清新,富有靑春活力的表演風格。
當今中國崑劇舞台上,在旦行裡華文漪堪稱翹楚。她嗓音甜潤優美,身段動作典雅俊俏,質樸自然,善於刻畫人物的性格和内在感情。在她藝術上取得的成就是幾十年勤學苦練得來的。
華文漪, 一九四一年生,上海市人, 一九五四年初小畢業後,考入華東戲曲研究院崑劇演員訓練班,從朱傳茗、言慧珠學藝,專攻閨門旦。一九六一年畢業後人上海靑年京崑劇團,一九七一年入上海京劇院改唱京劇, 一九七八年上海崑劇團建立,她成爲該團的當家主演,一九八六年她被任命爲該團團長,她也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的理事。
早在一九五九年,梅蘭芳、俞振飛、言慧珠三位先生拍攝《牡丹亭.遊園驚夢》電影時,其中<堆花>一場,由上海戲曲學校崑曲大班女同學們飾演十二花神,個個秀麗曼妙,載歌載舞,花團錦簇。而華文漪擔任的大花神,作爲羣花之冠,更顯得雍容華貴光彩四射。梅先生見了,非常讚賞這位後起之秀。如果説,嶄露頭角的華文漪是舞台上一匹將待絕塵飛奔的馬駒,那麼,梅、俞、言三位表演藝術家正是識馬的伯樂,這在華文漪的藝術道路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前輩藝術家的關懷和鼓舞下,華文漪刻苦求藝,進步飛快,她不僅向傳統學習,而且懂得向生活學習。
她的表演藝術愈趨成熟的主要標誌,在於她對於傳統程式技巧的運用,純熟得已成爲她的「第二天性」。周信芳先生談到戲曲表演時,特別强調戲曲表演藝術中的「美的主要特點是自然兩個字」,這一點,也正是華文漪在表演藝術上追求並且達到了的。在這個基礎上,她形成了規範自如、典雅清新、富有青春活力的表演風格。我們以〈琴挑〉、〈問病〉、〈偷詩〉的三折疊頭戲,她扮演的陳妙常中看出她的這些表演特色。潘必正投身於姑母庵中時,給陳妙常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從而激發了這位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純真天性。然而她這時早已遁入空門,佛門的清規戒律使她不能敞開情懷,熾熱的感情只能控制並埋藏在心底。華文漪在表演這個人物時,以故作矜持之態,使觀衆透過她守清規而儼然不可侵犯的外表,看到她正翻騰著感情波濤而激盪不安的内心。直到潘必正去後,陳妙常才在自述情懷的〔朝元歌〕曲中,傾訴出内心的真實情感,其中她情不自禁喊出的一句「潘──郎啊──」繾綣情深,不溫不火,恰如其分,尤爲動人。〈問病〉一折,陳妙常對潘必正的感情已加深了一步,但仍然没有敢於扯去她那少女的矜持紗幕,明明自己想去探望病中的潘相公,嘴裏卻説「陪著師父去」。在病房中,由於師父在旁而不能以語言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只能用眼睛傳達情懷。那無言而深切的關心與憐愛,通過富有强烈表現力的身段和眼神等技巧充分地展露出來。到〈偷詩〉一折時,陳妙常的内心情感壓抑不住了,於是才要題詩,這是她「强以經卷壓凡心,怎耐凡心轉盛」的結果,她的内在情感確實到了非要迸發出來不可的時候了。在這三折戲中,陳妙常的感情變化和發展非常有層次,華文漪表演得恰到好處,感情體現得充分恰當。
華文漪也曾飾演《説親》、《回話》中性格潑辣、感情强烈的田氏和《鐵冠閣》、《刺虎》中「飲君仇,含國恨」的費貞娥,這些角色迴然不同於陳妙常,顯示華文漪塑造豐富多樣的藝術形象的創造能力。
1987年華文漪獲得中國戲曲藝術表演最高獎──第四屆梅花獎的首獎,這是廣大觀衆及專家對她的藝術成就的肯定和獎賞。華文漪正向著藝術大家的行列走去,祝賀她藝術青春長存!
兪耀庭
北京中國戲劇家協會《劇本》月刊戲曲評論室主任。曾於1986年在北京籌劃全國性崑曲演出,邀請時任上海崑曲團長的華文漪女士赴京演出〈蔡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