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李銘訓

發表文章 75 篇
  • 《知己》中,李寶春飾吳兆騫(左)、錢振榮飾顧貞觀(右)。
    即將上場 Preview 老品牌的老堅持

    李寶春「新老戲」 京崑合體演新意

    京劇名角李寶春每年推出的「新老戲」系列,打磨經典以新意詮釋,已成標誌性的品牌,近年的方向之一是「京崑合體」,李寶春融合二者精華鍛鍊經典,今年推出《知己》、《趙匡胤》與《寶蓮神燈》三齣,期待透過現代觀點的剪裁和劇場效果,讓老戲「彌新」也「迷新(新觀眾)」。

    文字|陳巧蓉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拉威爾歌舞劇《頑童驚夢》花園一景中可愛的小動物。
    即將上場

    拉威爾歌舞劇《頑童驚夢》

    由台灣省立交響樂團主辦,台北愛樂室內及管弦樂團製作演出的拉威爾歌舞劇《頑童驚夢》,即將自四月二日起展開全省四場的巡迴演出。該劇去年於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時普獲好評。 《頑童驚夢》呈現可愛逗趣的幻想世界,儼然是一部法國式的華德狄斯耐幻想劇。劇中人物均以卡通造型出現,動作則全部以舞蹈方式表現。故事敍述一個小男孩,不愛作功課且常頂撞母親、破壞身邊的物品、欺負小動物,一夕間這些被傷害過的動物與物品全都擁上要找小男孩報仇。 這齣歌舞劇處處充滿了拉威爾匠心獨具的童趣,不僅針對兒童,同時也兼顧到赤子之心的成人觀衆。由於音樂部份難度極高,劇中演唱人數衆多,再加上演出時須配合複雜繁多的場景變化等,因此國內外製作演出此劇者均堪稱少數。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8期 / 1994年04月號
  • 朱宗慶打擊樂團以輕鬆活潑的演出,拉近觀衆的距離。
    即將上場

    朱宗慶「打擊」流行

    《今晚讓我們活潑一「夏」.朱宗慶打擊樂團流行金曲之夜》,承襲了「朱宗慶打擊樂團」輕鬆活潑、熱情洋溢的演出特色,將一首首古典音樂如西城故事、昆比亞舞者,及近年來流行樂壇暢銷金曲、著名熱門電影配樂等加以改編組合,以打擊樂的演奏方式活潑推出。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4期 / 1995年08月號
  • 光環舞集《異形》舞作深受工藝造型設計家包浩斯之影響。
    即將上場

    光環舞集「移植」舞蹈心靈世界

    劉紹爐沿續「氣、身、心」的理念基礎,拓展實驗新的可能性,呈現三支饒富創意的舞作──《移植》、《異形》、《無礙》。 舞蹈由《異形》揭開序幕,此舞深受現代工藝造型設計家包浩斯之影響,裹在海棉墊裡的舞者像是現代裝飾的藝術品,可任意變換不同的造型,把原來單一平面的道具,在瞬間轉成立體的視覺藝術效果,詼諧、風趣中,引人進入想像的世界。《移植》一舞是由舊作《舞田》經過一年多的歷練發展而成,舞者以借力的方式,敏銳的觸感以及氣的運用,來彼此傳達或轉換訊息。此舞的音樂由溫隆信所作,嘗試開發舞蹈與音樂的互動。《舞礙》是嬰兒油系列繼《奧林匹克》之後的又一創作,因為使用此種無阻力、無阻礙的界面,故稱「無礙」,此舞由馬子民作曲。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5期 / 1995年09月號
  • 吳佩倩舞極演出《東城少年》。
    焦點

    勁道十足的爵士舞

    說起爵士舞,像「渾身是勁」、「動感十足」這樣的形容詞就會出現。不規則的節奏、附點音符的跳躍、高度變化的精力流動,使得爵士舞在衆多的舞蹈形式中獲人們的靑睞。因爲爵士舞本身所具有的開放性,使得爵士舞能與各種舞蹈形式融合,發展出爵士舞的豐富面貌。但也因爲這樣的開放性,容易使人混淆,究竟爵士舞是一種什麼樣的舞蹈?它是怎麼開始的? 從美國黑奴運動開始 基本上爵士舞的發跡可以追朔到二〇、三〇年代,發生在美國的一項抵制黑奴運動。任何可以激發叛亂的聲音被禁止,黑人的這項天賦異稟卻自行找到出路,用身體表達與生倶來的律動感。由這些非裔美籍的黑人舞蹈也很快地影響了白人,像當時一些綜藝表演(Min-strel Show)就是以白人扮黑人演唱黑人歌曲的形式,在各地做樂團、雜耍的巡迴演出。爵士舞和爵士樂的淵源除了從它發跡的歷史背景可以做証之外,從一種直接以爵士樂曲風命名的Bebop Jazz爵士舞也可以瞭解。基本上爵士舞蹈的進行大多是以爵士樂來伴奏的。最令人激賞的爵士舞課程也是有爵士樂現場伴奏的,多樣化的節奏變化、對位、重覆旋律和切分音的運用,舞蹈與音樂在當下的交互作用,呈現全然的活力。 融合時下的流行舞步 由於前面提到爵士舞的開放性格,使它能逕自與芭蕾、現代、百老匯歌舞結合,甚至沒有族群、地域的阻礙。依照每個民族性的不同,爵士舞所發展的風格迥異。導致爵士舞像一塊饑渴的海綿,隨時吸收,不管年代的潮流如何轉變,它總能吸收每個時代的特質,變化出領導群雄的舞蹈形式。這種最明顯地顯現在爵士舞與街舞的關係上。隨著通俗流行音樂的創作風格之異變,和偶像歌手發展出來的特殊動作氣質,直接影響了爵士舞的走向,例如:比吉斯(Bee Gees)樂團帶動的迪斯可爵士、約翰.屈伏塔、麥可.傑克遜的動作類形,和許許多多舞曲帶動的爵士舞形式。 由於爵士舞富娛樂性、易於傳達感情、容易親近的特質,相較所謂純藝術的舞蹈類型,一直擁有更多的支持者和學生群。在爵士舞的敎學方面,有各坊間和敎育機構所發展出來的所謂Free Jazz。大部分的專業訓練的建立,要歸功於Jack Cole和Katherine Dun-ham以及在百老匯、好萊塢成功的著名舞者、編舞者,他們所創造、宣吿的個人風格

    文字|陳品秀
    第44期 / 1996年06月號
  • 在舞台上的空間雕塑裡,曹植被喩爲溫潤、易碎的「玉」。
    焦點

    切換在寫實與幻境之間

    劉鳳學的舞有純粹、素面的本質,在舞台的設計上,我也將絕大多數的空間給舞者,僅透過篩濾後,保留純粹的視覺主體,藉用靑銅、金與玉的特質,呈現了三位主角─曹丕、甄宓,與曹植的特色。

    文字|張維文
    第42期 / 1996年04月號
  • 甄宓(左)美麗多彩的衣裳與如陶俑的宮女(右)成強烈的對比。
    焦點

    一場充滿鬥爭的人類悲運

    我們沒有把《曹丕與甄宓》看成歷史的重現,亦不須根據寫實的必要,只想把時代的精神貫穿其間,並透過不同色系的服裝造型傳達每一人物的個性。

    文字|葉錦添
    第42期 / 1996年04月號
  • 《京豔一夏》是國光劇團今夏的戲曲饗宴。
    即將上場

    國光劇團京豔一夏

    台北市戲劇季壓軸好戲,由國立國光劇團《京豔一夏》熱鬧登場。《京豔一夏》囊括多齣精彩大戲,包括《陶三春》、《瑜亮鬥智》、《旦角藝術大展》等三齣。今年六月國光劇團即將成團一年,此時推出《京豔一夏》公演,展現國光劇團一年來努力的成績。 《陶三春》一劇是大陸著名劇作家吳祖光之作,民國七十八年海光劇團首度搬演,造成轟動。 十六日的《旦角藝術大展》,國光劇團的精英旦角齊出,共推出〈癡夢〉、〈賣水〉、〈捨子〉、〈活捉〉、〈捧印〉五齣折子戲,依序由李光玉、朱勝麗、陳美蘭、吳海倫、魏海敏主演,除表現不同門派〈梅、尙、程、荀〉的旦角表演風韻及唱腔外,亦邀請了海內外五把名琴爲演出伴奏。其中沈揚爲江蘇省京劇院國家二級琴師,本次應大專院校國劇競賽邀請,來台示範;李超爲中國京劇院國家一級琴師,以往常爲大陸名旦杜近芳伴奏。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44期 / 1996年06月號
  • 《孔雀公主》舞劇取材自雲南西雙版納傣族的傳說長詩。
    即將上場

    西雙版納的傳奇《孔雀公主》

    台北民族舞團將推出舞劇《孔雀公主》,是依據雲南西雙版納傣族動人的傳說長詩〈召樹屯與蘭吾羅娜〉所改編的劇本。故事流傳六百年,在當地家喩戶曉,述說孔雀公主與王子烽火磨難,幾經曲折,終至有情人成眷屬。劇分四幕:〈金湖邊〉、〈未完成的婚禮〉、〈追尋〉、〈百鳥朝鳳〉,呈現雲南各地少數民族舞蹈不同的風貌。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42期 / 1996年04月號
  • 首督芭蕾舞團全新舞碼推出全省巡迴展作品《無伊嘛也通》
    即將上場

    台灣心.中國情.現代迷.古典戀

    台北首督芭蕾舞團,將從六月起推出第六季全省巡迴展,這次推出全新舞碼:有歌頌美麗山川、呼喚神聖神靈的在地芭蕾《出岫》,是藝術總監李淑惠編作。有遙想民初風情、上海十里洋場的探戈芭蕾《貪婪、探戈、談愛》,是年輕新進編舞家沈沛成編作。有團長徐進豐的低鳴台北暗夜、糾結男女眞情的幽怨芭蕾《爲伊嘛也通》,以及愛者欲其生、恨之置死地的仿古典芭蕾《他是我妹妹》,及願生生世世做木頭、不做神的雕像芭蕾《雕刻師與神像》等三支舞碼。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44期 / 1996年06月號
  • 朱宗慶打擊樂團兒童音樂會,將帶領小朋友搭乘「火車」飛向環球音樂之旅。
    即將上場

    1996兒童音樂會「火車快飛」全省巡演

    朱宗慶打擊樂團十年前開始舉辦兒童音樂會,深受家長及小朋友歡迎。內容都是以音樂爲主軸,賦與不同形式的變化。今年兒童音樂會以音樂故事、兒歌及遊戲的形式爲主。 音樂故事一向在表演活動中廣受大家喜愛,以音樂串成故事,讓觀衆在聽故事中進一步認識音樂。此次音樂會以「火車快飛」爲主題,帶著大家搭乘想像的火車從台灣出發,一起環遊世界。 挑選與火車有關的演奏曲目:宜蘭民謠〈丟丟銅仔〉、日本的鬼太鼓、俄羅斯舞曲,以及拉丁浪漫熱情的音樂;中國大陸的音樂,將以京劇鑼鼓樂呈現出打擊樂精緻的一面;非洲音樂比較不爲大家熟知,其實非洲有許多打擊樂器,例如以汽油桶做成的鋼鼓、以樹幹做成的鼓等等,再加上強烈的節奏,令人耳目一新;太平洋島國音樂也像當地人民一樣,輕鬆自在。這些地區的打擊音樂都相當有特色,希望藉由音樂故事讓大家更爲瞭解。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45期 / 1996年08月號
  • 華岡舞蹈團年度公演,演出伍曼麗作品。
    即將上場

    華岡舞蹈團年度公演

    華岡舞蹈團這次公演的風格「非常的中國」,無論是芭蕾、現代或民族舞蹈都以本土的題材作爲創作的主題。 節目非常具新古典芭蕾的特色。盧翠滋的《閑愁》與魏沛霖的《荷風心境》都是以舞者瑣瑣細細的足尖舞步,融合婀娜細膩的手姿與身段,娓娓道出中國女性的心境。伍曼麗的舞作同樣具有新古典的特色,但較富有當代人的節奏感與精神,此舞分五段刻劃人對生命的熱愛與追求。 陳華夫婦《背水姑娘》以雅魯藏布江爲背景描寫藏族的姑娘在取水的舞蹈。演出形式活潑生動,但保留藏族舞蹈的原始動作風格。 《散花》是陳隆蘭取材自敦煌壁畫的伎樂天。余金文《再玩一次》回憶式的演出,以時光的流逝爲此舞發展的縱線,以及游好彥的《黑白遨翔》。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49期 / 1996年12月號
  • 吳佩菁以六根棒子演奏木琴曲《水之精靈》。
    即將上場

    吳佩菁打撃樂音樂會

    吳佩菁十八歲就擔任朱宗慶打擊樂團的首席,自國立藝術學院畢業後以不到三年的時間,取得美國北伊利諾大學打擊樂演奏碩士及西維吉尼亞大學打擊樂博士候選人資格。年紀輕輕卻已有超過七百場以上的演出經驗,演奏的足跡遍至世界各地,著名打擊樂家安倍圭子及知名打擊樂團隊如瑞典克羅瑪塔、法國史特拉斯堡等,都對她有極高的評價。 由於國際上甚少人能使用六根棒子演奏木琴,因此可用的樂譜並不多,爲求好曲,吳佩菁邀請黃婉貞爲她寫《水之精靈》,是一首極爲高難度的展技佳作。其他演出曲目包括:里安.提格《如閃電的手》、安德.喬立威《打擊樂協奏曲》、安倍圭子《祭典太鼓》等。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49期 / 1996年12月號
  • 「躍舞洋威舞蹈創作展」的四位編舞者鍾穗香、陳婷玉、馮悅屛及張崇富。(自右至左)
    台前幕後

    南台灣的舞蹈生力軍

    今年台南增加了一個新成立的現代舞團「發現舞蹈劇場」,九月即將舉辦該團成立的第一場演出「躍舞洋威舞蹈創作展」,此次舞展特地邀集四位留學海外的編舞者爲這次演出編排七支舞碼。 傑出的舞蹈新生代 這四位編舞者分別是畢業於德國漢諾威(Hannover)音樂戲劇大學舞蹈硏究所、目前任敎於台南家專的鍾穗香,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編舞硏究所畢業、目前任敎於Shenandoah大學且擔任客席編舞家的陳婷玉,美國加州大學洱曼分校舞蹈硏究所畢業、現任職於North Dance in Fairbanks, Alaska的馮悅屛,以及目前就讀於加州大學洱曼分校硏究所的張崇富。 「耀舞洋威」的四位編舞者有幾個皆十分鮮明的共同特色──四位編舞者曾在國外大學舞蹈系或硏究所硏習、並以優良的成績畢業。他們皆出生於南台灣,不是高雄就是屛東。年齡超過三十歲以上,是屬於標準的X世代。 草創期的發現舞蹈劇場爲這次舞展舉辦甄選,找尋地第一批舞者。由於正値暑假期間,報名相當踴躍。甄選上的舞者主要來自高雄左營高中舞蹈班和台南家專舞蹈科的在校生、畢業生,在這些甄選上的舞者之中,三十八歲的舞者蔡孟霙則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蔡孟霙在馮悅屛的舞作《悲天》中擔任獨舞的角色。蔡孟霙現在屛東經營一家舞蹈社,對她來說雖然已經當了舞蹈老師,但是她仍然希望給自己有更多機會上台演出。楊秀如也是台南人,目前是舞蹈空間舞團的實習團員。爲了增加演出經歷,利用舞團放假的時間回到台南參加這次演出的甄選。 風格迥異 挑戰舞者 這些編舞者雖然有上述的共同點,卻又因爲他們所接受敎育及個人特質的影響,呈現出相當不一樣的風格。鍾穗香在《在壁虎的眼中》承襲了德國舞蹈劇場的表現主義風格,強調情緒性的表達,舞碼長達四十分鐘;陳婷玉的作品《他們的Tango》,運用阿根廷探戈技巧融合現代舞編作手法,風格輕快;馮悅屛的舞作《悲天》從二二八白色恐怖記憶出發,另一支作品《林思.思林》則以抽象動作風格取勝。 面對這麼多不同風格的作品,舞者無論在技巧、表演方面皆須具備相當的成熟度,且要能快速抓住編舞者所要傳達的意念,對舞者是相當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是學習成爲職業舞者大好的機會。

    文字|陳品秀
    第57期 / 1997年09月號
  • 太陽舞蹈劇場《這些人和那些人》。
    即將上場

    太陽舞蹈劇場年度公演《這些人和那些人》

    太陽舞蹈劇場新作《這些人和那些人》此次邀請雲門舞集資深舞者郭美香友情客串,詮釋編舞者謝宗益的獨舞新作。 此次《這些人和那些人》舞作的內容,是由數支獨立的舞作串連(其中一支爲〈春之祭〉),延續著編舞家謝宗益一貫的風格與取向,著重的是普遍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極其細微的情感,希望以此和觀衆一同分享情感經驗。 自八〇年代開始,謝宗益便進行舞蹈創作。一九九二年,謝宗益遠赴法國進修,取得巴黎歌劇舞蹈學校的結業證明,主修舞蹈敎學。其過往重要作品有:《他與她之間》、《戲螞蟻》、《生命是條寧靜的長河》、《重要的是去愛》、《狂人日記》、《不變的年代》等,並參與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推出的「海闊天空舞展」。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73期 / 1999年01月號
  • 復興劇團的《森林七矮人》,藉由劇情刺激小朋友思考「犧牲」的意義。
    座談會

    爲戲曲尋找未來的戲迷

    鍾傳幸覺得現在的老公公老婆婆戲迷,當年也是小時候被爸爸媽媽帶到戲園子聽戲,才種下跟戲曲的緣分如果讓現在的小朋友從小就可以看到戲曲的兒童劇,那是不是也能替戲曲找到未來的觀衆呢?

    文字|莊珮瑤
    第76期 / 1999年04月號
  • 《人物語》巧妙展開人與物的對話。
    舞蹈新訊 光環舞集《人物語》

    人與物共舞 玩出奇異對話

    處在物化的世界,現代舞卻流衍出「物」的美學。光環舞集《人物語》巧妙展開人與物的對話,「人」戴著面具,肢體迸發原始性;「物」以海棉墊為象徵與變形,包覆、蜷曲、纏結、搖晃著人與人的疏離或渴望。「海棉墊的曲直皺摺就如同肌肉的伸縮變化,當人體與海棉墊互動或合為一體,好似進入超現實的夢境。」編舞家劉紹爐以生老病死作主題,反思異化情境,詭譎而天真地表現當代奇異的感知特質。 《人物語》舞碼分為八段:〈序〉、〈新生〉、〈探尋〉、〈幽谷〉、〈嬉戲〉、〈浪潮〉、〈騷動〉、〈終局〉。〈新生〉裡的雙人舞,海棉墊既是隔離又是使人突破框限的柔軟介物;〈探尋〉用長短層次的呼喊和聲音表情呈現生命的顫動;〈幽谷〉的人物合體成了低吼的龐然巨物;〈嬉戲〉中的海棉墊有著三角形、多邊形的變化構圖。「我想到米羅畫作的構圖,康丁斯基的點線面,包浩斯的物體美學」劉紹爐自「嬰兒油上的現代舞」系列作品後,又開啟舞蹈奇幻新意象。在日本作曲家原田敬子(Keiko Harada)的音樂中,此舞處處充滿曲折的趣味及驚詫的生命變形。(周倩漪)

    文字|周倩漪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 劉紹爐《舞輪脈》持續發展身體與聲音的關係。
    即將上場 Preview 光環舞集迎接卅周年

    《舞輪脈》 年輕世代首次接棒出手

    為了慶祝舞團卅歲,光環舞集推出嬰兒油系列新作《舞輪脈》,除了由藝術總監劉紹爐編創探索身體與聲音之作,更特別的是由年輕世代舞者首度參與編創的《曲..直的油戲》,透過四條繩子與嬰兒油的運用,讓觀眾看到了年輕世代都會經歷關於衝突、摩擦、矛盾的生命狀態。

    文字|樊香君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 《6》的六名舞者則從頭至尾以橫列隊形齊一舞動,從右上舞台挪移至左下舞台。
    演出評論 Review

    就是要你看見身體!

    陶冶的舞蹈以低限、重複的手法要觀眾凝視身體,以極度的流動感和複雜的身體路徑抗拒亮相式的表演慣習。他要中國舞蹈經常向外炫示、向觀眾諂媚的目光,回神凝視身體自身。如此觀之,那麼《4》的舞者們臉上深藍近黑如面具般的墨色,還有《6》裡隱藏在昏暗中舞者們的臉面,或許都是抵拒觀眾消費式目光的手段之一。

    文字|陳雅萍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劉鳳學新作《靑春之歌》欲展現靑年人嚮往在大自然中無拘無束的生活。
    焦點

    讓音樂與肢體共舞

    今年七月,適逢卡爾.奧福一百周年誕辰,曾將奧福《布蘭詩歌》編作同名舞蹈演出而廣獲好評的編舞家劉鳳學將再以奧福另一作品《卡圖里之歌》編作新舞並以此作及《布蘭詩歌》向奧福致敬。本刊特訪編舞者一窺其創作理念,並兼及卡爾.奧福之音樂創作與舞蹈之關係。

    文字|張維文
    第31期 / 1995年05月號
1234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