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靑銅壺上宴樂部分,樂人敲樂鐘與磬。左下爲四個鐘,右下爲五個磬。(王維眞 提供)
入門 入門 INTRO/樂器

中國樂器的分類與組合

中原的樂器和不斷傳入的外族樂器,最後都依各時代的社會條件和藝術品味而有所取捨及融合,形成了現代豐富多樣的中國樂器世界。

中原的樂器和不斷傳入的外族樂器,最後都依各時代的社會條件和藝術品味而有所取捨及融合,形成了現代豐富多樣的中國樂器世界。

無論是從神話的傳說,還是從考古的發現,中國樂器的歷史都和這個民族一樣淵遠流長。伏羲作琴、女媧的製笙簧,這些也許是人類混沌初開必有的附會,但是河南舞陽賈湖村出土七千多年前的鷹骨簫、山西夏縣東下馮村出土四千多年前的石磬,以及商、周以降所出土的大量陶塤、銅鐘等等,則具體地證明了先民之重視音樂。日新月異的考古發現、車載斗量的文獻記載、美侖美奐的圖像描繪和現存民間少數民族樂器運用的硏究都足以呈現一個中國樂器演進史的輪廓。

和所有的民族一樣,中國先民最初運用樂器應該是和勞動、祭祀、求偶、戰爭等活動有關,自娛及娛人隨之而至。到了西周時樂器數量已增加到有分類的必要,因而產生了依製作材料而分的「八音」,即金(鐘)、石(磬)、土(塤)、革(鼓)、絲(琴)、木(柷)、匏(笙)和竹(排簫)。然而這些中原的樂器不久之後就和不斷傳入的外族樂器平分秋色,有時外來樂器甚至於「反客爲主」,例如琵琶與胡琴。不論是中原的還是外來的,最後都依各時代的社會條件和藝術品味而有所取捨及融合,形成了現代豐富多樣的中國樂器世界。

古代的「八音」分類在很大的程度上不能包容後來品種日多的樂器,所以近代又有依演奏方法將中國樂器分爲「吹」(吹管樂器)、「彈」(彈弦樂器)、「拉」(擦弦樂器)和「打」(打擊樂器)四大類。這一分類法比較符合從一九三○年代開始發展的現代國樂團(民樂團)的四組分類。然而樂器是世界性的現象,尤其少數民族的樂器更有不少是跨國界的,應從世界文化的總體來觀察,因此以國際學術界通行的洪堡斯托(Eric M. von Hornbostel)及薩克斯(Curt Sachs)於一九一四年提出的分類法更爲妥當。該法依樂器的發聲方式與聲學原理將樂器分爲體鳴、膜鳴、氣鳴和弦鳴四大類。以下之簡表即依此原則:

一、體鳴樂器(聲源來自物體本身的振動)

鐘、鑼、雲鑼、木魚、梆子、鈸、拍板等;少數民族有木鼓(什)、杵(台灣布農)、鋩鑼(傣、阿昌)等。

二、膜鳴樂器(聲源來自張緊皮膜的振動)

大鼓、堂鼓、板鼓等;少數民族有衆脚鼓(傣、景頗)、手鼓達卜(維吾爾)、八角鼓(滿)、杖鼓(朝鮮)等。

三、氣鳴樂器(聲源來自空氣通過管狀物體的振動)

笛、簫、笙、嗩吶、管子等;少數民族有巴烏(西南多族)、葫蘆絲(西南多族)、蘆笙(苗)、筒欽長號(藏)等。

四、弦鳴樂器(聲源來自弦的振動)

琴、箏、二胡、京胡、板胡、琵琶、月琴、阮、柳琴、三弦、揚琴等;少數民族有馬頭琴(蒙)、薩塔爾、都他爾、彈布爾、熱亙普(以上皆維吾爾)、冬布拉(哈薩克)、八角月琴(彝)等。

以上所列的各類樂器,除了可以作自娛及修身的獨奏之外,更常見的情形是依不同功用和地區組合成固定或半固定的樂團,有的用於宗敎與祭祀,例如祭孔樂隊、佛道樂隊;有的用於戲曲伴奏,例如舞台上的文武場;有的用於遊行及舞蹈,例如吹打樂團及舞龍、舞獅的鑼鼓;有的用於雅集及音樂會表演,前者如江南絲竹樂團,後者如現代國樂團。

漢族的樂團依樂器的組合可以分爲五大類(依高厚永:《民族樂器槪論》),即

一、鑼鼓類──主要以體鳴及膜鳴,即一般所謂打擊樂器組成,大多作伴奏舞蹈及舞台動作之用,前者如舞龍、舞獅,後者如戲台上的武場。

二、吹打類──有以嗩吶、管等吹樂器配上聲勢浩大的鑼鼓之「粗吹」如浙東鑼鼓、潮洲大鑼鼓、北管鑼鼓等,也有以笛、笙等吹樂器(甚至於弦樂器)加鑼鼓的「細吹」如西安鼓樂、蘇南吹打之笛吹部分等。此類多作婚喪賽會之用。

三、絲竹類──以絲弦和竹管樂器組合,配以小型打擊樂器組合,例如江南絲竹、廣東音樂、潮州弦詩、福建南音(即台灣南管)等。此類雖然也作婚喪喜慶之用,但更常見於文人雅集。

四、鼓吹類──以嗩吶或管子爲主,加上其他吹管、絲弦及打擊而成的樂團,如山東吹鼓樂、遼南鼓吹(以上嗩吶爲主)和河北吹歌會(管子爲主)等;台灣民間喪事常見的鼓吹亦屬於此,皆作婚喪喜慶之用。

五、弦索類──以少數彈及拉的弦樂器組成,依附於說唱、戲曲或舞蹈,獨立形式已不多。近年興起的絲弦五重奏(二胡、柳琴、揚琴、琵琶等)屬於這一類,但功能已是專爲表演用。

「現代國樂團」(民族樂隊)這種綜合樂團不屬於以上的五類,而是新形式。它所用的是受西樂觀念而改革過的中國樂器,借鑑西洋古典交響樂團,又滲入部分俄國巴拉萊卡(Balalaika)樂團而組成爲擦弦、彈弦、吹管和打擊四組,其功能是專用於音樂會的。

少數民族因爲種族繁多而習俗各異,其樂器形制及功能尙不容易有比較統一性的分類與組合。

 

文字|韓國鐄 北伊利諾大學音樂系教授、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客座教室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硏究和欣賞中國樂器的基本資料

1.趙渢主編:《中國樂器》。香港:珠海出版社,1992。

2.莊本立:《中國樂器特展》。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2。(樂器特展目錄)

3.韓國鐄:《中國樂器巡禮》。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文化資產叢書(48))

4.劉東升、胡傳藩、胡彥文編:《中國樂器圖誌》。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7。

5.雲南民族藝術硏究所編:《雲南民族樂器薈萃》。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6.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藝術硏究所編:《中國少數民族樂器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6;台北:音樂中國出版社,1988。

7.吳釗:《中國古代樂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8.薛宗明:《中國音樂史──樂器編》二册。台北:商務出版社,1983。

9.《樂器》期刊;《北市國樂》期刊。

10.《中國音樂之美》──獨奏曲集及合奏曲集。台灣省敎育廳及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監製,劉岠渭製作,吳榮順執行製作,歐陽志剛助理製作。(錄音帶及解說手册)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