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戲在戶外地坪上演出。(沈福馨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安順地戲

古老神秘的安順地戲

儺是古代先民酬神驅邪的一種原始舞蹈,迄後演變成儺儀、儺戲。貴州安順地區自明代屯軍帶進儺戲,融入民間生活;今日地戲的演出即是當年軍儺的流變遺存,因持續古風古貌,而有中國古代戲劇活化石之稱。

儺是古代先民酬神驅邪的一種原始舞蹈,迄後演變成儺儀、儺戲。貴州安順地區自明代屯軍帶進儺戲,融入民間生活;今日地戲的演出即是當年軍儺的流變遺存,因持續古風古貌,而有中國古代戲劇活化石之稱。

世界上的戲劇藝術中,像安順地戲那樣具有奇特魅力的,雖然不能說是僅有,但可以說是罕見。它在中國大陸民間已流傳六百來年,風靡了多少代人;近年到歐洲演出,也使千千萬萬的外國朋友爲之傾倒。

安順地戲是貴州高原獨有的一種文化 現象,主要在稱爲屯堡的一些村寨中流行。每逢春節或稻穀揚花的農閑時分,由農民組織的地戲班子就要按照祖上遺規「開箱」,請出金碧輝煌的「臉子」(木雕面具)戴了,穿上色彩斑爛的戰裙,背挿繪有龍虎圖案的戰旗,手持刀槍和扇巾,在鑼鼓喧天中威武地進入一個空曠的壩子,經過「掃場」的儀式,便載歌載舞表演起來。表演無絲竹伴奏,鑼鼓卻敲的急徐有致,富有音樂感。演員的唱腔更是高亢嘹亮,鑽山應谷。而且騰挪跳舞非常整齊。隨著現代文明進入屯堡,可供農民觀賞娛樂的玩藝已不少,但每逢地戲時總是人山人海,圍的水泄不通。由於一個屯堡基本上只演一堂戲(表演一個歷史故事的連臺本戲),許多中年以上的觀眾對劇中人的唱詞說白都已爛熟於心,但他們不避寒風或烈日,仍然站在那裡如醉如痴地觀賞。

據初步調査,明初朱元璋實行「調北征南」和「調北平南」的策略,屯軍和移民將流行於中原的一種藝術帶到貴州安順一帶,與當地文化融合,便形成了地戲。地戲分布在以安順爲中心的普定、平壩、長順等縣、市,迄今發現的劇團有三百多個,劇目有近三十個之多,內容都是傳說中的歷史故事,與演義小說和民間說唱有密切的關係,如封神、三國、說唐、說岳、英烈傳等等,全是軍事題材,很少有愛情故事,更沒有民間生活的內容。有的屯堡人認爲,祖宗當年來此屯軍,非常寂寞,見周圍少數民族能歌善舞,便將唱本的唱詞加上動作自娛,於是有了地戲。現在地戲劇中人仍以第三人稱說唱,顯係民間唱本留下的痕跡。由此,硏究者認爲地戲是由說唱演變爲戲劇的中間階段。也有人認爲地戲之所以全演軍事題材,是屯軍農墾之餘練武的一種方式;而戲目內容都是宣揚忠君愛國,則是屯軍道德規範的敎化表現。

但是,這些不足以說明地戲的所有文化蘊涵。地戲在屯堡具有神奇的魅力,還另有深刻的原因。地戲在安順民間稱作「跳神」。在《貴州通志》上載有一幅「土人跳鬼之圖」,有人認爲畫中人戴有面具,斷定「跳鬼」與「跳神」(地戲)是一回事。

從實際情況看,地戲與鬼沒有什麼關係,與神倒是緊緊聯繫在一起。戲中的人物是神化了的,他們之中的正面人物雖然都是中國歷史演義傳說中的賢君和良將,但在屯堡人心中又都是天上的星宿,只是演地戲時才請他們到凡間走一走。地戲選擇在春節和稻穀揚花時演出,也有借助神力驅邪納吉或祈禱豐收之意。

學者們則從地戲中發現了「儺」的踪跡。中國遠古時代的先民對大自然和人生的災變不理解,便有戴面具酬神驅邪的一種儺舞出現,以後演變成儺儀、及與藝術結合而娛神娛人的儺戲。儺分宮廷儺、民間儺與軍儺,地戲即軍儺之流變遺存。明代屯軍後裔爲緬懷祖風和思念故土,地戲乃流傳至今,而且古風古貌猶存。於是,安順地戲遂有中國古代戲劇「活化石」之稱。

 

文字|胡維漢 貴州省文聯主席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戲譜

即戲劇脚本。安順地戲的劇目如照歷史年代列序有《封神》、《大破鐵陽》、《東周列國志》;《楚漢相爭》、《三國》;《大反山東》、《四馬投唐》、《羅通掃北》、《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粉粧樓》、《殘唐》;〈二下南唐》、《八虎闖幽州》、《三下河東》、《九轉河東》、《五虎平西》、《五虎平南》、《精忠傳》、《岳雷掃北》;《英烈傳》、《沈應龍征西》、《黑黎掃五關》等。目前已知消失的劇目有《東周列國志》、《郭子儀征西》、《黑黎打五關》。從劇目上看,元代忽必烈的英雄業績全不見列,似可窺解爲明代正統軍儺不爲敵者立傳。

(取材自《民俗曲藝》63期)

儺的發展經歷了儺舞、儺儀、儺戲三個階段。《書經.舜典》載「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即是儺舞的原始雛型。一九七三年靑海大通縣出土新石器時期陶畫上,有頭戴獸角、身配獸尾的五人結手舞蹈之圖像,爲發現最早之儺舞的紀實。

《周禮.夏官》中記載了方相氏率神獸及侲子隊伍驅逐邪魔的儀式,說明西周春秋時期儺儀已相當完整,並有宮廷儺及民間儺之分,並行流布。迄宋,文獻所示,儺儀不僅轉化成儺戲,而且已有一定規模。

儺發展至明淸,貴州史籍上有「逐儺」扮面具戲的圖文。安順地戲據考即爲明洪武年間江西籍塡南屯軍所帶進的戈陽腔化的軍儺,基本上保持了明初傳入時的原樣。地戲一詞則見於淸道光七年《安平縣志》所載「燈火爆竹,扮演故事,有龍燈、獅子燈、花燈,地戲之東」,文中所述與今安順地戲演出狀況幾近相同。

(取材自《民俗曲藝》 63期)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