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二十九日,華裔音樂家陳萬榮將帶來一場古鋼琴(Forte Piano)演奏會,百年的骨董琴音必能令人耳目一新。然而,談起琳瑯滿目的鍵盤樂器,因其發音原理殊異而各具特色:撥弦的各式鍵琴,唱起歌來不慍不火;切弦棒的裝置讓Clavichord的音量小得如根針掉落地上。之後,融合各家優點慢慢改良發展出的Piano,則因能「敲」出強(forte)、弱(piano)音而壓倒群芳,贏得音樂家的眷愛。這一段百家爭鳴的發展,賦予了音樂不同的詮釋「聲」段。
大鍵琴(Harpsichord)是鋼琴還未發展出來之前的撥弦鍵盤樂器,義大利文是Cembalo。到了十七世紀,大鍵琴的發展已經開始邁入鼎盛時期,更有Gravi-Cembalo的說法,即「偉大華麗壯觀的大型鍵琴」。中文可能是取其偉大的「大」字而有「大鍵琴」之稱。大鍵琴不論長、寬、高,琴鍵的寬度或琴弦的粗細,以及發出的音量,都比今日的平台鋼琴小的多。那麼,是否應該以古鍵琴稱之比較恰當?不過,「古」字的發音和意象遠不及「大」字華麗堂皇,如果不反對的話,凡是平台三角型的古鍵琴,我們都以「大鍵琴」稱之。
大鍵琴的發展,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其中最盛時期大約於西元一六〇〇年至一八〇〇年間。一三九七年首次見載於資料,但並非在此之前就沒有大鍵琴。大鍵琴的種類因年代及用途而有以下主要的七種:
⑴早期義大利的大鍵琴
⑵英國Virginals和Spinette箱型及菱型鍵琴
⑶Flemisch大鍵琴
⑷法國雙層大鍵琴
⑸英國雙層大鍵琴
⑹現代雙層鍵琴
多重組合音效,製造華麗音色
依鍵琴的發聲原理,因爲撥片與琴弦的距離很小,所以不論用力彈奏或是輕輕彈,所產生的音量是沒有什麼差別的。至於撥弦用的撥片,最早期多採用天鵝的羽毛尖(沾水筆的那一端),當然還要經過精緻的刀法將它削成帶有斜角的薄片,再裝入鍵盤末端的舉起桿(jack)上。但因羽毛末端的耐用程度十分有限,所以,也有用皮革削成撥片的,現在則用高科技產品teflon所製成的撥片。teflon旣耐用又能保持彈性,所撥出來的聲音與天鵝羽毛最接近。
大鍵琴因無法做出漸強、漸弱的效果,音樂難免會有一些單調。因此,鍵琴的製造大師遂將每一個琴鍵再多裝一組弦及撥片。讓同一個鍵可以每次只撥A組弦或只撥B組弦,更可以同時撥A、B兩組弦。A、B弦的粗細與長度略有不同,因此,也各有個性,猶如陰、陽之別,而有女性化的弦及較男性化的弦兩種。如果嫌A、B兩組琴弦發出的音色還不夠生動,製造者可以再加上C組,爲A、B組二分之一長度(高八度音)的琴弦。如此一來,若同時撥動A、C兩組琴弦,就可以產生非常華麗的效果了。到了十七世紀,遂有以下幾種組合方式:(註1.)
單層鍵盤:
1.菱型鍵琴因琴身太小,無法承受太大張力,故只有一組琴弦。
2.箱型鍵琴有單組琴弦,也有A、B兩組相同音高的琴弦裝置,可以互相搭配彈奏。
單層大鍵琴(有三種可能性配備):
1. A、B兩組琴弦(相同音高)。
2. A、C兩組琴弦(高八度)。
3. A、B、C三組。這種組合不太流行,因爲琴身結構略嫌太小,過大的張力會使琴殼在數年後變形,而導致音色、音量的變質。
雙層大鍵琴:
1.上層鍵盤:一組B組琴弦(較爲女性化的音色)。下層主鍵盤:A組(男性化音色)和C組(高八度)琴弦。
2.到了十九世紀更有多加一組D組琴弦者,這一組琴弦較粗,其材質是鋼弦外層加纏一組銅線(如現代鋼琴之低音弦)。上層鍵盤:B組女性化的琴弦及C組高八度的琴弦。下層鍵盤:A組男性化的琴弦及D組低八度的琴弦。
這種裝置必須在琴殼本身予以額外的加強,例如把琴身的大樑加強,琴殼的木板加厚,音響板加厚,以及其他相關的地方都得以複雜困難的方法加強。如此一來,整架大鍵琴的共鳴便受到很大的影響,因爲厚重的木板不能使輕撥琴弦所發出的振動力產生理想之共鳴。
小音量大迴音
早期義大利式的大鍵琴,琴身與共鳴板都比較窄小,撥弦所發出的音色十分輕脆,餘音很短,彈奏一連串的音符,聽來有如一串跳躍的音符。此琴音色予人個性開朗,活潑、熱情、奔放、毫無含蓄之感!義大利早期巴洛克管風琴家兼作曲家Frescobaldi在一六二〇年前後所寫的觸技曲(toccatas)和一些變奏曲,能非常澈底地在這種早期義大利大鍵琴上表達其特色。而因爲這種樂器比較窄小,因此鍵盤也就相對地製造得很小很窄,大姆指比較不方便在上面彈奏,這也是爲什麼早期巴洛克的鍵盤樂之指法與今日鋼琴指法甚有不同的原因了。義大利式的鍵琴──不論是箱型或菱型鍵琴,因爲琴鍵本身十分窄小,琴殼也同樣窄小,以致音域受到限制,因此調音時,將比較不常用的低音黑鍵,故意調爲較常用的低音(註2.及註3.)。
這些是屬於較早期、提供給音樂家自我彈奏的鍵琴(1600年之前),因爲當時音樂會的形式尙未出現,音樂在大庭廣衆之下的演出多是爲了宗敎的目的。那時也比較不講究琴架(琴腿),多半把樂器隨意放在靠窗子的枱子上,或是女士們閨房中的梳妝台上,也有時將它放置於餐桌上,就可以和提琴、木笛等合奏,當然也少不了聲樂的配合。
鍵琴所發出的音量相當小。不過,在當時以農業爲主的環境裡,並沒有現代生活的一些嘈雜聲音,如:電風扇、除濕機、冷氣機、電話、電冰箱、洗衣機,甚至於汽車、飛機都尙未出現,同時人口密度也不像今日之高。我們可以想像:在一座深山的古堡中,有著寬厚的石牆,內部再以堅固的木樑架成三、四層樓高,地面使用木質地板,有著現代公寓兩層高度的房間,廻音之大,可想而知。一部小小的菱型鍵琴其單弦撥出振動的聲音便能繞樑迴盪,再配上人聲漫漫的輕唱,更能產生非常飽滿抒情的音樂,可眞是與世無爭。這也是學音樂的最根本原始的動機,自己喜愛音樂,所以接近音樂,這也是爲什麼大鍵琴在今日這種生活緊張競爭的社會裡會再度引起這麼大的廻響,引起大家緬懷四百年前的情境,想借大鍵琴的音樂來減輕今日精神上掙扎的痛苦。
超越塵世慾念的Clavichord
而最能提昇我們靈魂層次的鍵盤樂器應該算是Clavichord。這有著高雅淸淡造型的小小鍵盤樂器,卻在鍵盤樂器的製造和其曲目的發展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歐洲各地從十五世紀一直到十九世紀初,都有這種樂器不斷的出現在各類的油畫中。就因爲它的構造簡單,外型不佔空間,而彈出來的音樂又最能表達彈奏者的心聲,音量大小可比擬一般縫衣針掉落地上,把它放在自己的寢室中或書房內,可以安靜細心的陪伴著你,了解你。雖然它的造價不貴,可算是世界上最便宜的鍵盤樂器,可是當你親手彈它時,你却無法忍心用任何的暴力或發洩任何的喜怒哀樂在它身上,因爲,它都無法承受。無論你的情緖是如何的快樂或是悲憤,彈它時,你只能用一種心情去接觸它,就是那種超越塵世慾念的昇華。
這也是爲什麼音樂之父巴哈對Clavi-chord如此的鍾情。他的鍵盤曲目中,創意曲二與三聲部,partitas組曲(第一組與第四組),全部四十八首平均律,四首雙重奏(duets),小序曲與小賦格等等,幾乎大部分現存的巴哈鍵盤曲都非常合適在Clavichord上彈奏。琴要能彈得有內涵,首先必須能以最謙虛的心(抛棄名譽、地位與利益)在這部高雅淸淡的Clavichord上,慢慢地探討。脫離了塵世的精神負擔,把自己的層次不斷地提昇,這也是巴哈給我們留下他美好音樂的最終目的。
除了巴哈以外,巴洛克時期作曲家的鍵盤曲目,大部分都能夠在Clavichord上彈奏,當然如果有一些曲目需要雙層鍵盤才能彈奏的,那時也可以考慮把兩部Clavichord疊在一起而變成雙層鍵盤應用。(箱型鍵琴Virginals也有此種配備方式,稱爲子母琴。子琴可以拿下來單獨彈奏,放在母琴上時,只彈母琴即能帶動子琴同步彈奏。)Clavichord的曲目範圍眞是很廣,除了巴洛克時代以外,早期古典樂派的曲目也能在上面彈奏,最具代表性的是海頓早期寫的奏鳴曲,當然莫札特的一些廻旋曲及奏鳴曲也能在上面彈奏,而巴哈的幾位寶貝兒子們與徒弟們的曲目,更能在Clavi-chord上表達的淋漓盡致。
Clavichord,外文中的clavie是指「鍵」,chord是指和弦。正確的理想中文翻譯,目前還在尋找。它的琴殼與箱型鍵琴差不多,琴弦與琴鍵是採近乎九十度的垂直裝置,而低音的琴弦最靠近琴鍵,不像菱型鍵琴的琴弦與琴鍵的角度比較斜傾,而其低音的琴弦卻放在離琴鍵最遠的地方。Clavichord並沒有撥子,也沒有琴槌,在琴鍵的另一端有一根像粗釘子的金屬切弦棒。Clavichord的琴橋(bridge)只有一條,放在靠近調音栓子(tuning pin)的那一頭,當琴鍵被彈下時那支切弦棒便將琴弦頂高而形成另一端的bridge,這樣在切弦棒的切點與調音栓子那邊的琴橋之間的琴弦便會產生振動,經過音響板的共鳴,就是我們聽到的「如一根針掉落在地上」的音響了。因爲切弦棒是固定在琴鍵的另一端,別無任何的機械裝置(如彈簧等),因此彈Clavichord時指尖感覺是一種很直接的觸覺。當把琴鍵按下時,如果太輕,則切弦棒不能把琴弦充分的頂起,構成一個琴橋,出來的聲音就會聽不到高低,只聽到鐵片輕輕敲打琴弦的雜音了。如果琴鍵按下去的速度太快時,切弦棒會撞到琴弦導至琴弦移動過多而調好的音高(pitch)則跑掉或甚至造成琴弦切斷等等的傷害,而且出來的聲音一樣不動聽,一樣很小聲。因此正確的彈奏法是將琴鍵作慢慢的往下壓,當切弦棒剛剛接觸琴弦時,再將「慢慢往下壓」的動作「稍加點速度」,直到你指端感覺到琴弦在沒有受到任何的傷害之下所能承擔的「飽和」張力時爲止。一切的控制都聚在手指尖端的觸覺,要虛心的去探討。「慢慢往下壓」到底要多慢,和「稍加一點速度」到底要加多少,這都無法在紙上一一分析述說,只能體會,不能言傳。在琴鍵下沉三mm距離中(現代鋼琴則在七mm左右)指尖搭配昇華的心情,必須製造出千變萬化的「慢」速度來產生細緻的音色變化。如果當切弦棒頂到琴弦的同時,我們的指尖端再稍爲抖一下,則出來的聲音也會相對的頓挫一下。所以說,這眞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樂器。
甜蜜悅耳的箱型鍵琴Virginals
在鍵琴與Clavichord的年代,製造者都是個人經營的一貫作業生產方式,製造鍵琴的師傅們都被稱爲「鍵琴大師」。他們以多年家族累積下的經驗來選木材及設計琴殼的厚薄,讓很薄的木板能夠堅固地承受最大的張力而不致日久變形,這是製造鍵琴的關鍵所在。
在一五五七年的比利時境內Antwerpen城市中,更有所謂鍵琴製造協會(St. Lukes Guild of Harpsi-chord Builder)。要加入此協會必先要通過鍵琴製造技術鑑定,其中有一條文卻是「參與者必須提供所製造的箱型鍵琴」,可見那時箱型鍵琴(Virginals)的受重視。英文中virgin是指淸純少女而言,那麼Virginals則可比喩爲淸純少女的甜蜜悅耳之音了。箱型鍵琴琴殼雖然與Clavichord相似,琴弦的排列也與Clavichord相同,不過箱型鍵琴的箱要比Clavichord高得多,如此,撥出的低音共鳴則十分渾厚。由於所佔的空間小與價格低的優勢,使箱型鍵琴成爲當代愛樂者的最愛。
家族鍵琴製造最有權威的要屬Ruck-ers家族了,他們所設計的各類鍵琴,其藍圖與鍵琴都被世界各大博物館珍藏。今天市面上所售的「歷史拷貝」型(his-toric copie)鍵琴中,凡是屬於Flemis-ch型的十之八九都是根據Ruckers家族遺留下來的設計圖而製造的。在博物館中被珍藏的Ruckers鍵琴,其音響板上面的洞都嵌上該家族的玫瑰圈(rose)標誌,以辨別年份與製造者。另外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是Taskin家族,他們生產的法國雙層鍵盤大型大鍵琴,不知迷倒了多少作曲家及皇室和貴族們。由於Ruckers與Taskin這兩個家族的製造量遠比其他個人生產來得多,所以至今我們才有他們遺留下來的實物以供鑑賞。普通個人製造的鍵琴了不起每年生產兩、三部,而這兩個家族在當時已經開始發展工廠生產線,每年可製造八、九部到十多部的大鍵琴,當然也有箱型鍵琴等的生產。
翻雲覆雨後重拾典藏的藍圖
這種生產線式的造琴方法成爲以後各大鋼琴工廠的生產方式,而箱型鍵琴與Clavichord更是直接促使箱型鋼琴(Square Piano)的出現。它的琴弦排列、音量的精緻與琴殼的外表裝飾,以及彈奏的心情,都處處流露著箱型鍵琴與Clavichord的傳統精神。這種箱型鋼琴到了二十世紀初,更被加濶和加上鋼架(harp),使其音量與音域都能放寬不少。其後直立鋼琴(Upright Piano)的誕生,因爲共鳴效果及製造過程都要比箱型鋼琴理想得多,因此才停止製造箱型鋼琴。至於大鍵琴則直接將其撥弦系統改成敲弦的操作,成爲最早期的平台鋼琴。當時所採用的琴槌非常的小,就如一粒豌豆一樣,因爲琴槌太大會把琴弦(大鍵琴中高音的琴弦有如釣魚絲一般細)敲斷。難怪當Silbermann請巴哈鑑定他最新的產品──能夠同時彈奏弱音(piano)與強音(forte)的鍵盤樂器時,巴哈的反應不大熱衷,原因是音色及音量都不夠華麗而觸鍵亦不夠輕巧靈敏,令Silbermann大失所望。當時以巴哈在音樂界的地位,如能得到他的一聲讚美乃是最強與最有力的廣吿。事實上巴哈被常邀請鑑定和參與管風琴的安裝,後來Silbermann果眞依照巴哈的建議努力發展改良,根據Silbermann所說,巴哈已同意他改良之後的Forte Piano了。(編按:今之Piano即Forte Piano 的縮寫)
雖然從十八世紀中鋼琴便興起,但仍有許多人繼續致力於大鍵琴的硏究與開發,如將它的手控音栓移到脚踏瓣,以更方便在彈奏時變換所想要的音色;亦有把琴殼加厚加長,在音響板上加上合金的架框以更穩定大鍵琴時常走音的缺失,同時琴弦的張力可以加大,以能撥出更亮麗的音響效果,撥弦系統也多用金屬的零件和加強的彈簧等。一直到了一九六五年之後,所有硏究與開發的大鍵琴大師們卻發現這種樂器加裝的愈多,發展的愈複雜,它出來的效果則愈偏激,除了不適合彈奏巴洛克曲目之外,琴本身也缺乏理想的音量與音色;亦有嘗試用電子吉他的辦法,不過卻更失原音的效果了。在繞了一大圈之後,現今大鍵琴製造大師們決定以博物館中藍圖爲本,使大鍵琴重回以前燦爛的風采!
(本文感謝琴府公司陳仲佑先生提供圖片)
註1.在音色選配上,A、B、C、D四組琴弦皆可每次單撥發聲,或雙撥,或三組同時撥,更可以四組齊撥發聲。控制這些音色的操縱栓子稱爲音栓(與管風琴相同),而A、B、C、D四組琴弦更有如下的名稱:8呎、8呎、4呎、16呎。通常在大鍵琴的說明書上均註明爲8'、+8'、+4'等的代號。說到8呎的音栓(A組或B組琴弦)其名稱源自管風琴。管風琴鍵盤上中央Do往下低八度的Do,其主音管的長度爲8呎。在早期西洋音樂中的標準音高(pitch)有很多種,從a'=510至a'=360都有,其中高高低低共約有七種之多。因此管風琴到了後來皆用腳來測量主音管的高度,即以中央Do往下低八度那個Do音爲八隻腳的長度。(當然每個人的腳大小不一樣,不過歐洲人的腳總不像我們東方人的腳差異還滿大的。)
另外還有一種魯特琴(Lute)音色的音栓,多半用於伴奏。此音栓不外是把一組8呎的琴弦中,每條琴弦都用很小塊的絨布或海綿從旁貼押著,吸收了琴弦在共振時的一些振動,效果非常接近魯特琴。
註2.最低音調爲C,而黑鍵調爲D和E,因爲最低鍵鍵名原爲Mi,故稱爲Mi鍵Do的短八度。
註3.最低音調爲G,黑鍵調爲A和B,因爲最低鍵鍵名原爲Si,故稱Si鍵So的短八度。
文字|宋允鵬 藝術學院音樂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