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戲時,努力多看,少想,看完後再好好思考。(言午 攝)
入門 入門 Intro

如何看戲?

看表演和生活一樣,最重要的是:吃飯時「吃」飯,走路時「走」路。

看表演和生活一樣,最重要的是:吃飯時「吃」飯,走路時「走」路。

走出國家劇院,聽到有人問身旁的同伴:「喂,這種表演該怎麼看?」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疑問,也一定聽過類似下列的回答:「多看、多聽、多問。」「多作筆記。」「需要涉獵各種藝術。」「多看書,哲學、宗敎、心理學……各種書。」「這牽涉到個人經驗是否豐富。」「這很難講。反正就看嘛!」「用你的心去體會、去感受。」「還要多想。」「根本沒有方法。」「不能這樣問。」「這是個愚蠢的問題。」……

「我該怎麼看?」這問題困擾了我幾十年。以下便是筆者摸索的一些心得:

先從「看」談起。「看」原本是件簡單的事,我們不是一張眼就在看嗎?然而,如果我們自問,一天當中我有多少時間眞正在「看」?又看到了什麼?那就難以回答了。如果再去追究細節,我們會驚愕地發現:即使是關於枕邊人的事情,諸如眼珠子的顏色,昨天穿什麼衣服等,我們都會回答得很吃力。爲什麼會這樣子?我們不是一直張著眼在看嗎?

有位偉大的老師走到荷花池邊,對坐在池邊的學生說:你們都不「看」荷花,都在「想」。柏拉圖亦曾說過,我們看的都是洞壁上的投影,而不是事物本身。

走在一條熟悉的街上,我會忽然看見:咦!這裏幾時開了一間餐廳。事實上,它在那裏已經好幾年了。生活在都市裏大半輩子,從來看不見重重樓房的背後還有遠山,看不見頭上的星星、月亮和天空。神色匆匆的路人走在街上,眼睛望著正前方,心裏想的不是目的地,就是過去的經驗,或是編織著美夢……總之視而不見。

這是千眞萬確的事,如果我們檢視自己的生活,就可發現自己總是「想」得太多而「看」得太少,甚至以「想」取代了「看」。

就像不小心抬頭看見了星月,此時思考機器停止運轉,我們擁有瞬間的感動。但文字立刻浮現:「哇!眞是太美了。……好久沒接近大自然。……去年中秋……月餅……柚子…蛋黃酥很好吃……」連珠炮般的聯想讓我們再也看不見。

所以說,我們經常只看到自己腦中儲存的記憶、資料。當記憶庫提供不出什麼資料時,我們就覺得索然無味。於是,或昏昏欲睡,或乾脆想別的事,或努力翻閱說明書。

眞的,「想」是「看」的一個大障礙。「但思考不是很重要嗎?」「沒有理智思考,人和動物的差別何在?」我們也許會問。沒錯,其實「想」和「看」都很重要。只是我們需要調整:看的時候看,想的時候想。以看表演爲例,在觀看時我們只是記錄所看所聽的一切,像拍照一樣,不只對外面的表演,也要看到自己裏面的情感反應。而表演結束後就要好好思考,將這些紀錄關連上自己的經驗。在生活中亦然,工作時,經驗時,努力少想(我們做不到「不想」),而事後就得用力想。

前面提到看自己的裏面,這點非常重要。我們一般習慣都只看一面;不是看外面,就是看裏面。外面吸引人就全心看外面而忘了自己;心裏有事就悶著頭想,對外界一切渾然不覺。兩者都使人盲目,不能眞正地看見。因此當我們在看外面時,還必須學習另一種看──看自己裏面。也就是,眞正的「看」是雙向的、是裏外兼顧的。

生活中的「看」大致如此。而另有一些看表演的方法,是筆者自經驗中整理出來的:早一點到場。將生活中的所有雜念丟出劇院。小憩一會,放鬆全身,避免和同伴或邂逅的朋友聊天。

開演後,努力保持頭部的鮮活敏銳。努力「拍照」,裏面外面同時。散場後,不妨自問:我「看」到什麼?引起了什麼情感反應?讓我聯想到什麼?這場表演試圖吿訴我什麼?作者爲什麼這樣表達?和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其它人怎麼看?

總之,看表演和生活一樣,最重要的是如禪師所言:吃飯時「吃」飯,走路時「走」路。就好比赴場盛宴,光是「想」那一道道的佳餚,對主人是很不禮貌的。

 

文字|黃承晃  人子劇團團長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