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薩絲之舞》是最受注目的代表舞作。(香港藝術節 提供)
新浪潮 新浪潮

翻天「腹地」羅薩絲 德.克絲麥可和她的舞團

「我的舞蹈試圖把事物化成最簡單的、最必須的元素,然後儘量把這些東西發揮至極點;這與我們的社會剛好相反,在生活裡,我們可以快速的取得過多的資訊和圖像。」

德.克絲麥可

比利時舞蹈家德.克絲麥可於一九八三年成立了羅薩絲舞蹈團,開創了舞蹈的另類語言。其作品的迷人之處,在於不公式化的表演,每一回都因投入者不同的想像和參與而千變萬化,使作品可以表達更多層次的意念。

「我的舞蹈試圖把事物化成最簡單的、最必須的元素,然後儘量把這些東西發揮至極點;這與我們的社會剛好相反,在生活裡,我們可以快速的取得過多的資訊和圖像。」

德.克絲麥可

比利時舞蹈家德.克絲麥可於一九八三年成立了羅薩絲舞蹈團,開創了舞蹈的另類語言。其作品的迷人之處,在於不公式化的表演,每一回都因投入者不同的想像和參與而千變萬化,使作品可以表達更多層次的意念。

八〇年的秋天,安妮.泰瑞莎.德.克絲麥可(Anna Teresa de Keers- maeker)在布魯塞爾發表了她的第一支舞作,可是卻沒有爲她帶來任何驚喜。翌年,到了紐約大學藝術學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進修。八二年回比利時,隨著史蒂夫.瑞克(Steve Reich)的四段樂章在歐洲等地發表舞作,知名度大大提升。八三年,更與三位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了羅薩絲舞蹈團(Rosas)。其中一位創辦成員是德.媚(Michele Anne de May),(目前,她以自己名字所創辦的舞蹈團在歐洲也極富盛名。)而由德克絲麥可編舞的作品是觀衆焦點所在,創團之作《羅薩絲之舞》Rosas Danst Rosas更是爲人所注目。

女人和椅子的《羅薩絲之舞》

《羅薩絲之舞》的音樂是泰爾.德.媚(Thierry De May)和彼得.弗米爾舒(Peter Vermeersch)初試啼聲之作:鋼琴、敲擊樂、單簧管、薩克斯風交織成有節奏動感的樂章,替反覆的簡約主題注入*法蘭德斯風格的變奏。變奏充滿了激情和狂暴,這就是*繁複主義音樂,也就是這隻舞蹈的寫照。

她的舞蹈語言將形式邏輯與詮釋更淸晰地聯在一起。音樂分爲四大段,造句、重覆、樂章都各具特色。舞蹈則依附著音樂而編排。在第一樂章中,動作起先是集中在地上,接著在椅子上發展,然後探索局部空間,到了第四樂章,則整個舞台都用上。身體的跳躍起伏,迸出激情。

每一部份的舞蹈語言都淸晰而鮮明,動作源自生活:撥髮、側望、肘托下巴、跌撲、奔跑。結束前,四位舞者將連串動作在觀衆面前短暫地重現,在沒有音樂襯托的情形下,悄然將演出帶到尾聲。

美國後現代舞蹈的傳統是不拘男女性別而取其中性模式的。《羅薩絲之舞》卻毫無疑問是個女性主義的作品。因爲它只能由女性演繹,所交代的情節,絕非簡單。它將理智的情感遠遠抛離,容許觀衆自由想像。

綜觀整個作品,編舞者沉溺掙扎於*簡約主義的表達手法中。不像她之前的作品,仍然離不開美國後現代舞蹈那種諧和的夢幻感。《羅薩絲之舞》吸收了歐洲表現主義的養份,替舞蹈注入另一種動力。不諧和音響、不協調和音,爲對位重覆的形式換上新貌。速度、重覆、造句,加花造成變奏樂段,引起各種聯想,而激情的舞蹈動作亦由此而生。形式元素結合熱情澎湃的舞蹈語言,使整個演出激動人心。結構與感情之間的張力使《羅薩絲之舞》成爲現代舞的經典之一。正如紐約時報首席舞評家安娜.奇瑟果夫(Anna Kisselgolf)說的:「一個編舞家能夠令你於思想感受的同時,也令你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是在思想著、感受著,這可是世上罕有的了。」

重覆的表現模式和強烈的個人傾訴力

德.克絲麥可的作品因揉合*形式主義和表現主義而經常備受讚賞,今舞評家視她爲美國後現代主義編舞家露辛達.柴德斯(Lucinda Childs)和德國舞壇泰斗碧娜.鮑許(Pina Bausch)兩者的結合;前者擅於採用重覆的表現模式,後者則在舞蹈中注入強烈的個人傾訴力量。

然而,她於九〇年所編的作品《腹地》Achterland卻把舞台元素擱置一旁,以較爲純粹的身體動作來編舞。音樂是季治.利蓋蒂(Gyorgy Ligeti)的鋼琴選曲及尤金.易沙意(Eugene Ysaye)的三段小提琴奏鳴曲。音樂的結構極複雜,更首次有男舞者同台演出。抛掉了舞台效果之後,顯示出她舞蹈語言多年來的演變,是令人驚喜的體會。以前作品的點滴雖仍隱隱若現,但是動作的主題千變萬化,和豪情奔放的簡約主義遙相呼應。經由不斷對四周事物的觀察,她將觀察所得化成意像,其細微之處,令人感覺到即使最簡單的動作,也包含了複雜的涵義。

一些你永遠無法回答的問題

今日,她的舞蹈語言明顯的是一詞多義,只有在不得已時才一以貫之。男女舞者各自起舞,兩性之間存在分歧,男舞者疑慮、猶豫,女舞者銳不可當,兩者的張力動人心魄。

《腹地》以節奏見稱。動作層出不窮,剛在眼前拔地而起,漸漸就蛻變成另一主題。舞者主導著演出,牽引著節奏。演奏家不是爲舞蹈伴奏,而是被舞者推趕,被舞者牽引。音樂與動作交織得很繁複,在兩個極端之間拉扯,一面是動感澎湃,一面是幾乎沉寂,結合得十分精彩。這就是舞評家威廉.凡.杜爾(Willem Van Toorn)所認爲的:「德.克絲麥可最令人著迷的地方,在於她除了使音樂和舞蹈化成一個形象化的回憶之外,也加進一些你永遠無法回答的問題。」上面的一番話道盡舞蹈編排之妙。編舞者已到了儘量摒棄舞台效果,追求戲劇的境界。

不過,觀衆心底裡總是覺得言不盡意,仍然有未道破之處。音樂、動作、舞蹈、佈景、燈光、服飾,一脈相連;最重要的是舞團精湛的演出,令每個動作之間產生張力、空間在觀衆眼前再現、舞者與演奏家眞情對話,舞者之間互相交流。

總括而言,《腹地》是個沒有休止符的作品。正如編舞家所說:「直至目前爲止,我的作品還只是一些習作,是對肢體語言的追尋。身爲一個編舞者,我自覺仍在結結巴巴的階段裡,那偉大的小說我還在編寫中……」

*法蘭德斯學派(flemish school)

1450〜1550年左右的歐洲音樂創作風格,因當時大多數主要音樂家出生或學習於尼德蘭、法蘭德斯及法國北部而得名。以對位聲樂作品著稱,後被視爲無伴奏合唱作品的典範。主要類型有:宗敎音樂及世俗音樂。標準的格式是四個聲部;至十六世紀,則普遍用五至六個聲部。

* 繁複主義(maximalism)

社會主義革命派的理論與實踐。

*簡約主義(minimalism)

簡約主義的作曲家反對現代音樂複雜、理智而矯飾的風格,便開始用簡單質實的風格來譜寫樂曲,並從而創造出一種極度簡單的音樂。他們在其高度反覆的音樂中應用了簡單的和聲與旋律形式。

*形式主義(formalism)

在美術中指以抽象的幾何圖形表現對象關係,而不是按照自然的面貌達到裝飾或象徵的目的。形式主義與「風格化」一詞相當,但與20世紀的抽象藝術概念應加區別,後者是非再現形態的自由排列。

 

文字|華文偉 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駐團設計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