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位茱莉亞音樂院的碩士,在敎學之餘,合組而成的双鋼琴重奏,帶給觀衆新鮮的視聽感受,並爲國內音樂會注入新活力。
蔡佩眞.叢培娣双鋼琴演奏會
1月4日 國家音樂廳
1月8日 台中中興堂
新春伊始,台北國家音樂廳舞台上又出現了一個新的雙鋼琴組合──叢培娣與蔡佩眞的「茱莉亞重奏」。在此次的音樂會中,她們不但嘗試了一些本地鮮少聽到的雙鋼琴曲目,而且還將傳統中雙鋼琴在舞台上的位置做了新的安排。一般的雙鋼琴音樂會,演奏者大多是相對而坐,鋼琴鍵盤朝向舞台兩側,琴尾交叉並列;她們卻將兩架鋼琴鍵盤置於同一軸線上,朝舞台中央並列,琴尾朝舞台兩側。
這種新嘗試中,一個明顯的優點是,兩位演奏者幾乎是並排而坐,空間距離縮短使得相互間的呼應更形緊密。而原本以爲這種排列會有音響分散的缺失,在國家音樂廳當晚的演出中,倒被証明是一種多慮。舞台左側的第二鋼琴,爲彌補琴蓋拆除後,音量之渙散不集中,演奏者使用了一個活動銀幕置於鋼琴後側以爲音響反射之用。在未來的演奏中,也許可以考慮採用專門設計的反響板或屛風來替代,以免聽衆誤以爲演奏中將有幻燈片或其他影像的顯現。
音樂會以巴哈的〈願羊獲神眷顧〉開場,叢蔡二人並未過份強調宗敎色彩,而以牧歌似的吟唱來詮釋,別有另一份古樸活潑之意。
上半場以葛拉祖諾夫爲雙鋼琴所寫的〈幻想曲〉做爲結束。此曲在國內乃是首次演出,葛氏在曲中一反平時俄羅斯學派以綿長旋律描寫田園風光的手法,而試圖表現二十世紀中,在蒸汽機所引發的工業革命下,都市生活之忙碌與嘈雜。在傳統的俄羅斯式憂鬱外,添加了機械文明所帶來的新節奏。叢蔡二人的演奏,表現了整體的韻律感及動力,又細膩地展現了葛氏多聲部多層次的對位寫作法。只不過此曲中,因舊社會被新秩序強行取代,無所適從下而不時浮現的迷惘,在表現上似乎尙有未盡之意。
下半場英方悌〈安達魯西亞舞曲〉中之〈節奏〉及品托所作的〈童年之回憶〉,都是充分發揮雙鋼琴音樂特色的曲子。小品中顯示了作曲家構思的巧妙。而她們的演奏,幽默中不失純眞,對於色彩及調性的變化都予以恰當的渲染。
下半場的主要曲目是由艾克諾姆改編自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組曲〉。此版本不但保留了管弦樂特有的豐富色彩變化,在鋼琴化方面更是匠心獨具,以雙鋼琴之改編曲而言,並不多遜於原來的管弦樂版本。叢蔡二人的演奏,熱情及典雅兼具,靈動流暢的舞蹈節奏與悠揚的抒情段落相互襯托,爲音樂會帶來終場的高潮。
命名爲「茱莉亞重奏」的新組合帶給聽衆的印象是一個風格明快、朝氣蓬勃的結合。這場音樂會只是她們的首次公演,相信在日後的長期合作下,她們會在默契、音色與音量的對比幅度,及音樂的整體感染力上更收放得宜。
文字|諸大明 鋼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