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色年代》(新象文敎基金會 提供)
焦點 焦點

芭蕾舞劇五百年 從《皇后喜劇》到《金色年代》

國家劇院即將上演全本的《天鵝湖》和《金色年代》,且讓我們翻開芭蕾舞劇史,從義大利宮廷中每道佳餚前的舞蹈說起。

國家劇院即將上演全本的《天鵝湖》和《金色年代》,且讓我們翻開芭蕾舞劇史,從義大利宮廷中每道佳餚前的舞蹈說起。

《天鵝湖》和《金色年代》

5月12-19日

國家戲劇院

芭蕾始於法國宮廷中的戲劇舞蹈,它更早來自十五世紀末義大利伊莎貝拉公主和葛里左公爵的婚禮中所策劃的宴會舞劇──在上每道佳餚之前均有段舞蹈的演出。這種表演形式傳遍了歐洲,是芭蕾舞的雛型。

一五八一年在法國宮廷演出的《皇后喜劇》Ballet Comique de Reine是芭蕾從義大利傳至法國後形式上的重大改變。卡德琳.德.梅迪西從小生長在義大利的翡冷翠,下嫁法亨利二世爲妃,漸而掌攬實權,不惜費用的龐大,時常舉行豪華而盛大的宴會。一五八一年十月十五日在慶祝喬尤斯公爵(Duc de Anne Joyeuse)與瑪格麗特公主(Mar-guerite de Ibrraine Vaudémont)的訂婚典禮上,斥資六百萬法朗所演出的《皇后喜劇》就是來自卡德琳.德.梅迪西的策劃,此舞劇成爲芭蕾舞劇史上重要的一頁史蹟。這時期所演出的芭蕾,內容不僅有故事或戲劇的舞蹈表演,而且包括了音樂歌唱及詩歌朗誦。

路易十四創立舞蹈學校

經由卡德琳皇后帶到宮廷的舞劇,到了法王路易十四(1643-1715),已逐步發展並確立了基礎。由於本身也是一位傑出的舞蹈家,路易十四不惜網羅各方面的人才,於一六六一年創辦第一所舞蹈學校──皇家舞蹈學校。在音樂兼舞蹈家盧理(Jean Baltiste Lully)的主持下,此一時期的芭蕾是以歌唱、舞蹈、戲劇三位一體。以後的發展,歌劇部分愈來愈重,舞蹈部分則被輕視。一七七五年諾維爾(Jean George Noverre)這位革新的勇士,任巴黎歌劇院編舞,大事改革,摒棄芭蕾中歌唱及語言的部分,完全以動作來表現故事,創始了所謂的「動作化的舞劇」(ballet d'action),完成了芭蕾演出的完整形態。所謂「動作化的舞劇」是將舞劇的情節或戲劇性的行爲,藉舞蹈或啞劇的技巧來表現。這就是今日舞劇的根,也是基石。歌劇與舞劇正式分家。

浪漫芭蕾廣爲流布

一八三二年瑪麗.塔格麗奧妮(Marie Taglioni 1804-1884)演出的芭蕾《仙女》La Sylphide使芭蕾有了新的演出形式,腳尖的動作、神仙般的境界、白色的舞服,使這齣舞劇掀起一片浪漫芭蕾的熱潮。接著一八四一年卡洛德.葛麗西(Carlotte Grisi 1819-1899)演出的《吉賽兒》Giselle使女舞者的地位在舞劇中提昇不少。同時,舞劇的整體發展被輕視,舞劇的故事漸漸的不是那麼重要了。一八四五年由塔格麗奧妮、葛麗西.露西、葛蘭(Lncile Grahn),芬妮.塞麗桃(Fanny Cerito)四大女伶演出〈四人舞〉Pas de quatre,沒有內容、沒有故事,只是表現四個女主角的個人專長動作,形成了純動作的芭蕾形式。男舞蹈家曾獨佔了此世紀的舞壇,到了十八世紀更見其活躍,可是從十九世紀浪漫全盛時期起,男舞者的地位開始走下坡,可憐地只有支扶女舞者的任務而已。

一八四七年馬瑞斯.倍弟巴(Marieus Petipa)無法忍受法國芭蕾對男性舞者的不重視,故而遠赴俄國的聖彼得堡。他高度的創造力贏得極高的評價與名望,也使俄國芭蕾成爲整個歐洲的中心。他所編導的舞劇多至六十五齣,是奠定了今日「俄國舞劇」的偉大創造者。俄國舞蹈能享譽世界,此一時期的最高成就莫過於一八九五年於聖彼得堡演出的《天鵝湖》Swan Lake,此齣芭蕾可稱浪漫芭蕾的結晶,舞劇發展的顚峰。另一個崛起的舞團(Ballets Russes)由身爲貴族的狄亞基列夫(Serge Diagh-ilev)擔任團長,聘請米契爾.佛金(Mi-chel Fokine 1880-1942)在舞團裡擔任編導,以《仙女》Les Sylphides、《玫瑰花魂》Le Spectre de la Rose、《火鳥》L'oiseav de Feu等經典之作聞名於世。廿世紀初期,美國現代舞的先導伊莎朶拉.鄧肯赴俄演出,其觀念及演出形式影響俄國年輕一輩的舞蹈家,使芭蕾表演的方式有了改變。一九〇四年米契爾.佛金爲安娜.巴芙洛娃(Anna Pavlova 1882-1931)編了一首《垂死的天鵝》,沒有故事,一個人表演天鵝死前的情景與悲痛,創始了抒情芭蕾的典型,打破了傳統以故事爲主的演出方式。繼起的有華斯拉夫.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 1890-1950),他是二十世紀初最出色的男舞蹈家。男舞者在浪漫派處於配角及不被重視的地位,到尼金斯基才獲得解除。他的作品《牧神的午后》及《春之祭》在演出時都曾引起巨大的騷動。

英、美、法、俄的芭蕾舞劇

英國到一八九七年,丹麥的芭蕾伶娜愛德琳.簡妮(Adeline Gen'ee)在倫敦演出,繼而定居倫敦,並把丹麥芭蕾派別波諾維爾的種子播撒下來。她並且創立了英國皇家芭蕾學校(Royal Acad-emy of Dancing),製定芭蕾敎材,傳至世界各國。一九三〇年英國開起了舞劇運動,並成立了康瑪爾格協會(Camargo Society),此協會完全投入創作英國本土的舞劇。其間並動員了本土的編舞家,有弗列得力克.艾希頓(Frederick Ashton)所編的《婆孟那》Pomona、《里歐葛蘭德》Rio Grande、《正面》Facade及尼聶特.德.華洛娃所編的《約布》。參與者一律是英國人,奠定了英國舞劇藝術的基礎,更成立了聞名的皇家芭蕾舞團(Royal Ballet),該團孕育了舉世聞名的瑪歌.芳婷(Margot Fonteyn)、藍貝爾舞團(Rambert Ballet)……使英國的芭蕾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

美國原本也是一個沒有自己舞劇藝術的國家,在二次世界大戰由於未直接遭到戰禍,於是歐洲優秀的舞蹈家紛紛進入美國,取代了當時流行的輕鬆歌舞(revue),繼而有了全盛時期。其中以一九四八年舞評家林肯.卡斯定(Lincoln Kirstein)與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所主持的紐約市立芭蕾舞團(New York City Ballet)最爲出色。巴蘭欽跳脫了傳統語彙的限制,使用名家的交響曲,編了好幾齣沒有內容只有動作的大型芭蕾,更推動了美國舞蹈創作發展領先世界各國的基石。

戰前,法國原爲芭蕾舞蹈的中心,因捲入戰禍而逐漸由美國所取代。不過戰後,巴黎很快的又恢復昔日的繁榮。幾個舞團紛紛興起,以巴黎芭蕾(Ballet de Paris)及香榭麗舍芭蕾(Ballet des Champs-Elysees)比較活躍。而俄國芭蕾在邁入廿世紀後,則以波修瓦與基洛輔兩大舞團爲主。莫斯科波修瓦舞團擁有舞者二百五十人的陣容,其藝術總監爲葛里戈羅維奇(Yuri Grigorovich),上任時年僅三十七歲。他的舞蹈風格簡樸、雄健有力,強調男性舞者的重要,重建古典舞蹈在蘇俄的重要性。此外,他亦是國際戲劇協會芭蕾部門的總裁,芭蕾百科全書(Ballet Encyclopedia)的主編,列寧格勒藝術學校的敎授和四個國際性舞蹈比賽──莫斯科、傑克森、赫爾辛基、瓦那的評審主席。此次葛氏組團來台,演出的舞碼中有《天鵝湖》Swan Lake及葛氏的《金色年代》The Golden Age(註)。

(註)《金色年代》的時代背景是一九二三年的黑海岸邊,也就是蘇維埃政府推行「新經濟政策」的時期。「金色年代」是當地一個頹廢的夜總會,劇中的男主角波里斯是一位正直的水手,他在一次城市的節慶中,一見鍾情愛上一位名叫麗塔的女子。由於麗塔在夜總會中擔任舞者,爲了追求麗塔,波里斯打扮成一位舞者進入夜總會,試圖將麗塔從她的舞伴──一位殺手黨首領的手中救出。在經過一段追逐、打鬥之後,傑克被他女友李絲卡以刀刺死,波里斯與麗塔這對有情人終得以相聚。

參考資料

舞劇與古典舞蹈,蘆原英了著,全音樂譜出版社59年。

Richard Kraus: History of the dance: Prentice-Hall, Inc., New Jersey 1969.

Mary Clarke & Clement Crisp: How to Enjoying Ballet: Bookman Book, Ltd. 1990.

 

文字|朱美玲 舞蹈工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