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來聽聲樂獨唱會(龍俊琦 繪)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大家來聽聲樂獨唱會

在表演藝術的舞台上,台上和台下的互動構成一場完整的演出然而良性互動之建立雙方都有責任。演出者所期望於聽(觀)衆的,則因其演出類型而有不同,我們且來聽聽看聲樂家的心聲。

在表演藝術的舞台上,台上和台下的互動構成一場完整的演出然而良性互動之建立雙方都有責任。演出者所期望於聽(觀)衆的,則因其演出類型而有不同,我們且來聽聽看聲樂家的心聲。

通常在台灣的音樂市場中,最是令經紀公司頭痛的大概是聲樂獨唱會,常被視爲票房毒藥。相反的,在歐美各大城市如紐約、巴黎,只要是獨唱會(尤其是藝術歌曲),無論是有名無名的聲樂家,一定票房特佳,並不是因爲語言的關係,因爲目前的美國聽衆很少懂得德文或法文,而法國的聽衆也不諳其他語言,到底這東、西方的差別在何處?

請細讀節目單

台灣的人從小就比外國人有更多的「讀書」壓力,加上有聯考制度,只要一看到厚厚一本的節目單解說,就聯想到可怕的敎科書──怎麼聽音樂會還要唸參考書?索性只翻翻有照片的幾頁就塞到皮包或扔入垃圾桶,卻不知道這本小册子也許是歌唱者嘔心瀝血寫成的樂曲解說。記得有一次筆者下定決心要好好爲自己的獨唱會寫所有的樂曲解說,幾天的熬夜不算,絞盡腦汁把外文翻譯成差強人意、通順的中文,就爲了使台下的聽衆和台上的歌者有更進一步的溝通,就似兩位互不相識的朋友,除了面對面聲音上的來往,再多一項文字的交流。想想花了錢,千里迢迢來聽音樂會,爲何不享受你該得的權益?對於學習聲樂或對聲樂、語言有所硏究的朋友,不但可藉著節目單來了解這位聲樂家的背景,順著解說(有些節目單還附歌詞原文)來觀察這位藝術家的功力(咬字、詮釋等)。

和聲樂家坦然相對

除了在音樂家上台之前先「埋頭苦讀」一下節目單,接下來就是見「眞功夫」的時候,聲樂是唯一聽(觀)衆可以和音樂家「大眼瞪小眼」的樂器,台上的聲樂家像一個赤裸裸的嬰兒,發出也許你發不出來的聲音,無論唱得好不好,都可以緊緊抓住你的情緒,因爲他和你是面對面的。從上台走步到鋼琴前,觀衆就可以知道這位音樂家的舞台經驗是否熟練?他和鋼琴伴奏之間的默契是否足夠?一位眞正有足夠練習的演唱家是不用吿訴鋼琴何時開始、結束或有任何的表情來顯示彼此的溝通訊息。

當然聲音是聽衆最關心的第一件事,其實聲音悅耳與否是一件「殘酷」的事,台上一張口,台下馬上就有強烈的反應:這場音樂會是否要再聽下去?但請考慮任何的樂器都是需要「熱身」,聲樂更不例外。一個正常的聲音大約需要十五至二十分鐘來熱聲,尤其聲音會因地而異,只要氣溫不同、燈光等種種外來的因素都會影響聲音的製造過程和運送效果。通常一位老練的聲樂家會把自己覺得最舒服的曲子放在節目開端,將最拿手的曲子放在上、下半場的最後,所以聽衆要有這個寬宏的度量及知識來配合聲樂家的安排。

請在適當的時機鼓掌

常常在交響樂音樂會聽到有人在第一樂章之後就鼓掌,甚至大喊Bravo,其實倒是無傷大雅,因爲有些曲子一個樂章就佔了二、三十分鐘。但聲樂獨唱會中,請不要如法泡製,否則聲樂家鞠躬三十幾次下來聲音不累,腰也酸了!一般獨唱會的節目是按照作曲家來歸類(或年代、語言),一項約五、六首曲子(十分鐘至二十分鐘不等),聽衆隨著節目單的說明在適當的時候鼓掌,對台上的音樂家是一種尊敬。

音樂會後的問候

在西方的表演廳都設有一間音樂家休息室(greenroom),在音樂會之前百分之九十九的音樂家都不喜歡有人打攪,但音樂會之後他們需要的熱鬧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他們不只希望認識的親朋好友來道賀,台下不認識的他們覺得更珍貴。不過這點在台灣似乎還是一種禁忌,因爲幾乎所有的演奏場所都很難找到後台,音樂會結束台上、台下各做鳥獸散。不過話又說回來,台灣地方小,也許在別的場合你會和曾會面過的音樂家不期而遇,請不要遲疑向前稱讚幾句,至少我不會介意。

 

文字|黃瑞芬 聲樂家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