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百花越劇團之所以堅拒各項外來影視媒體的挖角,全心執著越劇藝術及致力精緻改革,使之能更受廣大群衆喜愛,實在是由於她們懷抱著將越劇藝術推上中國第一劇種的胸懷。
去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浙江省小百花越劇團在台北國家劇院及社敎館接連演出十一場,我看了五場,因爲它深深吸引住我。在台灣,觀賞越劇的機會愈來愈少,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表演人才的短缺;有時爲了能夠順利公演,甚至不得不找一些京劇演員,臨時湊合,使演出缺少越劇傳統韻味。其他如劇本、音樂、服裝、舞台設計等仍多拘泥保守或俗儈冗繁,不夠深入,無法吸引大批觀衆(特別是年輕一輩),故而越劇也像其他地方戲曲一樣,逐漸沒落。近年來雖因兩岸開放之便,吸取大陸部分營養,但仍未能符合觀衆的期待與要求,無法發揮啓弊振瞶之功效。
這次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來台公演,讓我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雖然主辦單位沒有花太多功夫做宣傳,但仍舊在台北造成很大轟動,凡看過她們演出的人,都讚賞不已;更有很多戲劇學家,站在行家的角度作肯定評論,認爲「戲劇藝術所要求的精雕細琢的演出形式與迴腸盪氣的舞台效果,已在小百花越劇團在台演出中得到印證。」(戲劇學者貢敏言)
小百花的優缺點
站在一個喜愛越劇的老戲迷的立場,作者認爲這次小百花越劇團的演出至少有下列優點:
一、劇本經過專家改編,旣能保持傳統紹興戲原有風貌,又能符合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與認知方式。如冗長的上下台的過程及角色自我介紹詞句或動作已完全革除。
二、唱腔與詞句已適度整理,保留部分衆所熟知的古人詩詞,對過於深澀、拗口的詞句作適度的修改。唱、白大部分已使用「普通話」,但也視各種劇本的性質,使用少許浙江方言,保留地方戲特有的鄕土味與親切感。大型的幻燈字幕,也達到人人都能聽得懂的目標。
三、音樂方面無論在樂隊的編制及作曲,均有創新。採用十六人的伴奏群,以「江南絲竹」常用樂器如二胡、橫笛、揚琴等爲主,也有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及口風琴等西洋樂器來襯托低音部分的立體感及特殊效果;因配器技巧不錯,使中西兩類樂器配合尙稱「和諧」。此外鑼、鼓、鈸等傳統戲劇主要敲擊樂器,除非劇情必需,他們已儘量節制使用,這符合人體生理及場地音響反射的理論。此外,幕後助唱者偶有「合唱」曲調,這在中國是少有的,是一項進步的突破。
四、服裝上的改良亦値得喝采,她們揚棄一般戲劇常用的鮮艷剌目的色彩,而以調和但又對比、配合燈光而產生賞心悅目的效果;並在夫妻角色的服裝上採用相同色調,使觀衆易於辨別。主角服裝設計,匠心獨具,例如,《紅樓夢》中黛玉葬花那場戲,飾演林黛玉的何賽飛披的是一件白色的披風,纖細的身軀肩負白色銀鋤與花簍,緩緩從舞台的一端現身,未唱已使觀衆動容含悲了。
五、舞台設計也是求精求美,幾件簡單的擺設,不僅符合劇情的時、空,也導引觀衆進入戲曲的情景,與故事、演員融爲一體。
當然這次演出也有些値得檢討的地方,如:
一、追光燈的使用雖因更換場景之必要,但與劇情不符並破壞當時氣氛。
二、劇中人某些劇情是從「大門」進出,但出入均自舞台後方,使觀衆產生「方向」的迷惑。
三、某些唱腔換氣不當,使句子不夠完整。如《西廂記》中張生唱:「老夫人哪」,此句甚短,似不必換氣,換氣後變成:「老夫──、人哪」,使句子分裂。
小百花的「生長過程」
小百花劇團早期,只是一個越劇集訓班,其主要的任務是將浙江全省各地越劇團中某些演員,作短期的補強訓練。在八〇年代因香港僑界浙江籍同鄕之要求,希望有浙江籍越劇團到香港演出,於是集中全省廿二歲以下越劇團員到省垣匯演;挑選各團中有基礎有潛力的演員合組成團,並作有計畫的訓練,因爲都是年輕幼苗,故取名爲「小百花越劇團」。
一九八二年小百花越劇團正式到香港表演,大受歡迎,一炮而紅,信心大增。於是擴大範圍,網羅各項人才,包括音樂、服裝,舞台設計等專業工作者,根據戲劇美學理論及實際表演經驗作有計畫之革新,使越劇出現嶄新的局面,而小百花越劇團聲譽日隆受廣大觀衆喜愛。
越劇雖是一個較「年輕」的劇種,從浙江嵊縣的地方小曲發展爲流行於江、浙一帶的「紹興戲」,至今約有八十年;但經歷代藝人的努力及戲劇本身的品質,其可看性優於其他地方戲曲,所以越劇今日已是京戲以外發展最快,觀衆人口最多,流行地域遍及江南的中國第二大劇種。據作者與小百花越劇團負責人及主要演員的談話中,瞭解她們之所以執著於越劇藝術,堅拒外界各項誘惑(名小生茅威濤數次拒絕電影電視界邀請、挖角),努力將越劇作精緻的改革,使之能更受群衆喜愛,即是她們懷抱著將越劇藝術在不久將來能趕上中國第一劇種──京劇,甚至超越京戲的偉大情懷。此種崇高的志節也就是她們進步再進步的動力,從她們這次在台演出的專注與敬業表現,可以得到印證。
文字|姜思章 景美女中音樂教師
越劇硏究推展會廣散「武林英雄帖」
歡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爲兩岸越劇團體演出提供必要的協助,及爲越劇表演者與觀衆建立友誼的渠道,邀請您共同來參與。意者請電劉玉鳩小姐,電話:九三七六〇四一,傳眞:九三七九三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