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CD小舖 生活藝訊廣場/CD小舖/樂迷私房菜

義大利傳統、名歌手饗宴──《茶花女》

這部原由法國文豪小仲馬所著,描述富家子弟與靑樓交際花之間的悲戀故事,百多年來儘管世代交替,但情節一樣地令人感動。畢亞威所改寫的劇本,將原著中女主角的名字瑪格麗特改爲薇奧蕾塔,場景將小仲馬改編的戲劇版本加以濃縮,改爲三幕四景。雖然威爾第僅僅四週便將全劇曲譜殺靑,但音樂結構嚴謹,曲中的詠嘆調與二重唱、前奏曲與間奏曲都極爲優美動聽。暗示男主角阿弗列多熱情的主題、前奏曲中出現的薇奧蕾塔愛的主題等,都使用的適時而巧妙。這麼一齣現代各大歌劇院不可或缺的戲碼,劇情、音樂都令人落淚的傑作,首演時竟慘遭滑鐵廬,實在是令人費解。若將首演失敗歸咎於肥胖的女主角,那末就不能解釋今天卡芭葉(Montserrat Caballe)演出薇奧蕾塔所獲得的成功了。

這個純義大利血統的演奏,展現出道地的義大利風格。年輕的史柯朶展現出相當豔麗的歌聲,這位帕華洛帝的師姐一出道即引起各方矚目,在卡拉絲與提芭蒂相繼聲衰之後,著實風光了好一段時光。史柯朶在沃托極爲妥貼的扶持下,〈夢中的人兒〉、〈始終自由〉二段連接的詠嘆調展現出憧憬愛情與眷戀獨身的雙重情感;雖然她的第二次錄音(EMI)更爲深刻,但年輕時的豔麗歌聲則已不再。男高音萊蒙第(Gianni Raimondi)的歌聲介於抒情與厚重之間,能表現的戲劇範圍較廣。他的阿弗列多充滿靑春氣息,恪守義大利式的歌唱句法,不濫用滑音與圓滑唱(有些男高音濫用滑音以找到正確的音高)。在第二幕第二景的決裂場面,也適切的表達出緊張感(當然大部分得歸功於指揮)。二重唱〈離開巴黎〉在一片美麗的憧憬中,二人也表現出淡淡的哀戚,以戲劇性來看算是相當成功的演唱。

當年的男中音之王──巴斯提亞尼尼(Ettore Bastianini)他略爲陰暗的頭聲,完好的胸腔共鳴與低沈的氣力,正是義大利傳統的美聲。與同儕戈比(Tito Gobbi)相較,雖然戈比的演技精湛超凡,但在歌聲的密度上仍稍遜巴斯提亞尼尼。巴斯提亞尼尼的斷句與咬字功夫風格道地,在〈純潔的像天使〉Pura siccome un angelo 與〈普羅汶斯的海與陸〉Di Provenza il mar, il sol二個段落的詠唱都極爲傑出;與史柯朶長大的二重唱則扣人心弦,是整套錄音中最精彩的部分。沃托的指揮有著精確的樣式,在他手下,管弦樂與人聲渾如一體,有著強力的統一感。在衆多的《茶花女》錄音中,他所展現的統馭力可名列前茅。第二幕間奏曲雖不及卡拉揚淒美哀愁,但較典雅端正,在速度上也比較正確。

去年與今年可說是《茶花女》年,光是卡拉絲的錄音便已推出三套,卡拉揚的現場錄音也有二種版本。除了沃托版外,另外還有賽拉芬與安赫麗絲(Victo-ria de Los Angeles)、史都德(Cheryl Studer)與李汶、馬捷爾與蘿蓮嘉(Pilar Lorengar)、賈德里與芙蕾妮(Mirella Freni)等。DG早期的錄音,法國廠的再製效果並不頂好,人聲與弦樂有點乾瘦,不過倒不至於尖銳。低價版,未附劇本,而且只有法文的簡略介紹,算是美中不足。《茶花女》的錄音,除了DECCA的貝崗吉(Carlo Bergonzi)與蘇莎蘭(Joan Sutherland)版,這套算是最値得推薦的版本。名歌手的饗宴,義大利傳統的樣式,都是値得一聽的。此版省略了一般現場演出經常刪去不唱的二首詠嘆調,男高音的〈噢,我眞後悔〉O mio rimorso!與男中音的〈你未聽進我的斥責〉No, non udrai rimproveri,愛讀譜的朋友可稍加注意。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編號:DG 439720-2

演出:史柯朶 Scotto

   萊蒙第 Raimondi

   巴斯提亞尼尼 Bastianini

錄音時間:1963年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