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Tanz Messe NRW〞(註1)的宣傳海報時,很訝異,因按此德文意爲「北萊茵威什華倫聯邦舞蹈博覽會」(Tanz Messe Nordrhein-West-falen),而一般舞蹈活動均以「舞蹈節」及「硏習會」爲活動名稱,所以第一次看到此會冠以「博覽會」字眼時,新鮮好奇不已,於是利用週末參加此一盛會。
博覽會地點在埃森(Essen),筆者曾在葛森克遜(Gelsenkirchen)工作了七年,和埃森僅隔十分鐘車程,對此區域相當熟悉,對NRW聯邦的舞蹈環境亦有些許的認識,於是懷著相當興奮的心情赴會。此博覽會爲期四天(一九九四年十月六〜九日),共有三十四場,分別在九個不同的舞台演出,其中更包括了舞蹈資訊展、舞蹈影片展、舞蹈交易會、討論會,及舞蹈養成敎育、舞台設計工作等,好不熱鬧!
以舞蹈博覽會提昇舞蹈地位
首先,要談的即是「舞蹈博覽會」此一創舉。正如同大會手冊的前言所述:「舞蹈是社會的一部分,我們期盼透過各種舞蹈推廣活動,使它更爲普遍,而不只是來去之間的一種文化而已。在外國(如法國、俄國等)舞蹈在社會的層次較高,在德國則不然,主辦此次博覽會的意義與期望,即是提高舞蹈地位,使它更普遍化」。很明顯的,一般舞蹈節或純學術性的硏習會只有某些專業人士和部分觀衆參與,而主辦單位(註2)想藉以博覽會的型態,讓更多的群衆來直接參與舞蹈藝術活動,使它更融入社會。
除了演出外,大會在各劇院做各種舞蹈歷史圖片的展覽與介紹,使參與者在觀賞演出之外,更能有系統地了解「舞蹈」的過去與現在,以至於思考未來的狀況。
德國舞蹈劇場的發源地
說NRW是德國舞蹈劇場(Tanzth-eater)的根,一點也沒錯,而埃森的福克旺高等藝術學校(Folkwang Hoch Schule)更是它的發源地。筆者以前常利用週一休假時至此校和學生一起上課,對它有些認識。此高等藝術學校包括了音樂、舞蹈與劇劇等部門,學生來自世界各地(亦有一些台灣舞者)。
早在一九二七年庫特.佑斯(Kurt Jooss)(著名舞劇《綠桌子》Green Table編作者),就由蒙斯特(Munster)搬到埃森,協助建立了福克旺學校的舞蹈系,並擔任系主任。過了幾年,佑斯又成立福克旺舞蹈劇場工作室(Fol- kwang Tanztheatre Studio),此工作室現約有十二名舞者,皆爲該校畢業生。如今,此工作室附屬在碧娜.鮑許(Pina Bausch)在烏爾帕特市(Wuppertal)的舞團,可見鮑許的舞蹈劇場與福克旺的淵源是相當深遠的。
大體來說,此校舞蹈系學生必須修四至五年的課程,其中涵蓋舞蹈養成敎育、古典芭蕾、現代舞、民俗舞及實習演出等。而現代舞課程所傳授的是德國自有的表現主義類別,即德國當今聞名 的「舞蹈劇場」之根源。現今德國舞蹈劇場的知名舞蹈家,如碧娜.鮑許、萊茵喜爾德.赫夫曼(Reinhild Hoff-mann)和蘇珊.林克(Susanne Linke)等均出於此校。當然有更多舞蹈劇場工作者亦出於此,而且他們大多亦參加了此次博覽會的演出與硏習,這也是大會選擇埃森爲舉辦地點的原因。
舞團林立的北萊茵區
在NRW聯邦境內共有十四個綜合性的舞團常設在各大劇院,如伯恩(Bonn)、科隆(Koln)、杜塞爾多夫(Dusseldorf)、多特蒙(Dortmund)、葛森克遜和埃森等市均有大、中型舞團設在各市劇院,而且彼此間距離多在一小時左右車程即可到達。另約有三十個私人小型舞團分佈在各城市,其中以科隆、杜塞爾多夫和埃森最多,共約有五百名職業舞者。總的來說,此聯邦的舞蹈活動環境應是很發達的。
此次大會從當中挑了四個各具特色的舞團做大劇場的演出,其他尙有約三十場小劇場演出,其中四個地主團爲埃森芭蕾舞團、杜塞爾多夫芭蕾舞團、辛道斯基芭蕾舞團(位於葛森克遜市)和波香舞蹈劇場(Tanztheatre Bochum)。在這當中,埃森和杜塞爾多夫屬於新古典及古典型態,辛道斯基芭蕾舞團屬於現代舞團,而波香舞蹈劇場(總監爲前文所提的赫夫曼)則爲典型的德國舞蹈劇場舞團。(很訝異的是,這個博覽會竟然沒有請碧娜.鮑許的舞團來演出,也許檔期無法配合吧!)我看了其中兩場,分別是辛道斯基和埃森兩團的演出。
人生如拳擊賽
十月八日晚上,辛道斯基芭蕾舞團的演出安排在Grillo Theater,這個有五百個座位及一個中型舞台的劇院演出,而舞碼是辛道斯基的新作《一首德國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當整個舞台布幕完全打開,舞台可簡單地分爲兩部份。後半部份,從頭到尾均有職業拳擊手在台上博鬥,輸了、倒了就下台,新的選手補上來,繼續打鬥,就這樣一直不間斷地循環。前半部份則有七位舞者,一個接一個輪著或重疊上台,各跳約十多分鐘的獨舞。整支舞約八十分鐘,不落幕不中場休息。在演出過程中,有相當多的觀衆因乏味不耐煩而提早離席,謝幕時,觀衆的噓聲和叫好的掌聲相互交錯。的確,這是一個相當受議論的節目。
筆者曾和辛道斯基共事七年,跳過他許多的作品,今再觀此舞作,還是覺得非常的「辛道斯基」;他對舞蹈的創作,有著完全自我的表現方式,整個舞的結構、舞台、燈光均非常簡單,也因爲很精簡,若使用得宜則散發出來的吸引力很強烈。
仔細看,整個舞的寓意相當好──「人生就是拳擊賽,有輸、有贏,而生活本身就如拳擊手不停地戰鬥著,直到終了」。配合著布拉姆斯的安魂曲,舞者和拳擊手在舞台上互相對照,是最好不過的比喩了。可惜在舞蹈語彙的編作上,每個段落的個性和用意不是很淸楚,所以顯得乏味沈悶,這應是此舞編作上的一大缺點。
埃森芭蕾舞團演出美、荷著名編舞家作品
十月九日下午在Aalto Theater觀賞了專設在此劇院的埃森芭蕾舞團的演出。此劇院剛落成使用不久,設備一流,有一千兩百個座位,舞團水準亦很不錯,當晚演出的舞碼有羅伯.諾斯(Robert North)的《死神與少女》Der Tod und das Madchen及《特洛伊戰爭遊戲》Troy Game,漢斯.范馬能(Hans Van Manen)的《諷刺》Sarkas- men及尼爾斯.克利斯特(Nils Chris- te)的《酒吧》Pub。
《死神與少女》和《特洛伊戰爭遊戲》是美國編舞家諾斯早期兩支風格完全不同的作品,若不看節目單,實在不容易察覺是出自同一人。《死神與少女》以相當流暢的舞步和隊形變化,將死神和少女的手慢慢接在一起,配合舒伯特悠揚的音樂,哀怨感人。《特洛伊戰爭遊戲》則全部由男舞者擔任(音樂爲 Batucada和Bob Downes所合作),前半段稍爲單調些,後半段則隨著音樂漸強漸快、動作快速變化而愈形刺激。此舞融合中國的「功夫」和「太極」及日本的合氣道(Aikido)。編舞者將它們活潑生動的組合表現出來,非常受觀衆的歡迎與喜愛,至今此舞已爲世界上許多知名舞團搬演過。
《諷刺》是荷蘭編舞家范馬能近百個作品之一,於一九八一年在阿姆斯特丹由荷蘭國家舞團首演。筆者已於一九八四年在荷京進修時看過此舞,此次再看仍是喜歡不已。《諷刺》是一支由鋼琴伴奏的雙人舞小品,動作你來我往,非常有意思地交錯出現,是典型的「范馬能風格」。乾淨俐落的動作組合,淸楚的音樂性,及讓觀衆「會心的體會」手法,在在展現大師級的風範。
由克利斯特所編的《酒吧》,音樂爲Bohuslav Martinu所作。此位荷蘭編舞家,以流暢、輕鬆、逗趣的手法,將酒吧裡的人生百態很風趣地表現出來。整個舞台及服裝設計均是黑白二色,是一支老少咸宜的小品,但較無法展現個人風格。
參加博覽會後,返回奧斯那布魯赫(Osnabruck)市家中,重新思考此次在大會中所看到、接觸到的一切,除了舞蹈演出及硏討會外,確實有別於一般的舞蹈節。其中最特別的是,每個舞團在自己的每個節目均標有「演出價格」,供經紀公司或劇院參考。這種以商展方式的作法,也許和舞蹈藝術文化活動有格格不入之感,但値此經濟不景氣的時代,到處都在刪文化活動預算的同時,不失爲「自力救濟」的一種嘗試。正如,大會手冊裡,德國文化部長所言:「此次的博覽會是一項創舉,是第一次,是否有成效,大家期待!」
註1 Tanz Messe NRW是北萊茵威什華倫聯邦舞蹈博覽會Tanz Messe Nordrhein-Westfalen 的縮寫 。
註2 此博覽會的主辦單位,爲NRW的文化部,埃森市及北萊茵威什華倫聯邦當代舞蹈協會。
文字|余能盛 德國奧斯那布魯赫市立芭蕾舞團副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