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巴多將帶領柏林愛樂造訪紐約。(寶麗金 提供)
藝術節 Festival 藝術節

紐約音樂遊

紐約是個龍蛇雜處,各路好漢雲集的國際大都會。只要你想得到的,它都提供。假始你剛好是個古典樂迷,你的麻煩可能是經常面臨「魚與熊掌」的困境,不知如何取捨──好節目多到超乎想像!

紐約是個龍蛇雜處,各路好漢雲集的國際大都會。只要你想得到的,它都提供。假始你剛好是個古典樂迷,你的麻煩可能是經常面臨「魚與熊掌」的困境,不知如何取捨──好節目多到超乎想像!

我們從表演的廳堂說起。光是林肯中心就有大大小小十一個演出場所,著名的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大都會歌劇團、市立芭蕾、市立歌劇院都「駐」在這裡,以中心爲家。相隔不到十條街,第七大道上矗立著百年老店、音響特佳的卡內基音樂廳,它的舞台是世界樂壇注目的焦點。不是猛龍不過江,來此演出的名家大師,都是有備而來,絕活本領全上,聽衆也樂得耳不暇給,天天享受大餐。其他如東城的y、大都會博物館,西城的梅肯廳等,基本上以獨奏及室內樂爲主,提供較小型的演出形式。

以上所提爲紐約主要的音樂舞台,本文依序爲讀者介紹個別的節目特色。

紐愛與聽衆對談

首先是紐約愛樂交響樂團。一般來說,交響樂團是所在城市音樂活動的主導中心,紐約則是個例外。世界級的樂團在這裡進進出出,相對地削弱了紐約愛樂的重要性,聽衆的眼界被寵成頗具「世界觀」,評論家也經常拿外來樂團作比較,沒事修理、修理紐約愛樂。從伯恩斯坦一九六九年辭去音樂總監一職以來,紐約愛樂積弱不振超過二十年,最近情況有了轉機,新任指揮帶來新氣象。馬殊爾(K. Masur)照我們這邊的說法,就是有旺盛的企圖心,以強勢的領導爲樂團注入強心劑,從曲目的編排到合奏的水準都令人耳目一新。上一年度樂季(一百五十週年)的反應出奇的好,紐約市民對樂團恢復了信心,樂評也是一片叫好聲,新的系列陸續推出,聽衆的參與直線上昇,目前的情況頗有「一切看我」的氣勢,也許再過兩三年,紐約愛樂的演出會成爲樂評家論斷外來樂團的標準。

紐約愛樂的年度樂季從九月下旬開場,一直到隔年六月中旬結束。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是免費的公園露天音樂會,與市民同樂。七月中下旬則是「紐約愛樂到卡內基」的迷你音樂節。剩下的時間也許到海外巡演,幾乎到了「全年無休」的地步。

馬殊爾對選曲頗有一套,他希望每一位聽衆聽完音樂會踏出音樂廳,都有不虛此行、滿載心靈豐收的滿足感。他指揮布瑞頓的〈戰爭安魂曲〉,除了在林肯中心的費雪廳演出外,還移師聖約翰大敎堂,免費招待社會大衆,大家一起祈望和平。

馬殊爾很重視和愛樂者之間的溝通對談,他親自主持「愛樂論壇」,回答聽衆提出的問題,希望透過一問一答,累積樂友的音樂知識及擴展樂團的聽衆層面。他對費雪廳的舞台音響不甚滿意,便積極推動費雪廳的改善計畫。爲了讓住在郊區的通勤者方便聽音樂會,馬殊爾推出「交通尖峰時段」系列,以一個鐘頭的長度爲限,聽衆聽完音樂會回到家還不致太晚,可謂設想周到。樂團的所有企劃,都是以聽衆爲尊,但也不是一味討好,最終目的還是傳達作曲家的精神訊息,完成作曲者、樂團、聽衆之間的情感交流。

九三〜九四樂季較受矚目的獨奏者有天才小提琴家莎拉張要演奏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俄國大天才季辛彈奏普羅高菲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德國的慕特拉奏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等。其他如鋼琴家拉蘿佳、中提琴家巴希梅、長笛家高威等,都是國際當紅的演奏家。客席指揮以俄國的揚頌斯、葛雷紀夫和奧國的威瑟.摩斯特等較受矚目。馬殊爾除了繼續擅長的德奧曲目外,也將指揮蕭士塔高維契、楊納傑克、巴爾托克的作品。對著長串精采的年度節目表,樂迷又得傷透腦筋了。

大都會歌劇:「新」趨勢

紐約愛樂的芳鄰大都會歌劇院也有一位強勢領導者詹姆斯.雷凡,劇院在他二十年的統御下業務蒸蒸日上,質與量都顯著進步。多明哥和帕華洛帝還是掛頭牌的男高音,美麗的女高音凱莎林.芭托(Kathleen Battle)還在名單上,儘管謠傳她即將被大都會開除。著名的樂評家提姆派吉寫了一篇文章描述她的刁鑽潑辣,不與人爲善,題目就叫「好戰的首席女高音」The Battling Diva,非常精采。越是有風波,歌劇迷越要去看她,所以以她的票房成績,劇院想解她的聘,短期內恐怕還有所顧忌,何況她還有雷凡撑腰。說不定這也可能只是歌劇院的宣傳運作,一切純屬虛構,大家不可當眞。

今年度的新製作有德弗乍克的《茹莎卡》、威爾第的《隆巴底人》、《奧泰羅》,以及布瑞頓的《威尼斯之死》。最大的話題是十二月二日帕華洛帝要登台唱《隆巴底人》,他調息養生了半年多,不知安然無恙否?看來劇迷們又要徹夜排隊購票了。多明哥唱奧泰羅一向是一票難求,這回新製作的指揮是前述來自俄國的葛雷紀夫,同時也是他在大都會的首次亮相。導演是同樣在大都會初掌兵符的名導史勒辛格。這麼多個「新」湊在一起,當然是歌劇迷這一季的獵票目標了。德弗乍克的《茹莎卡》不太常演出,劇中也有一首〈銀色的月光〉,優美動聽,在今年德弗乍克熱的助導之下,《茹莎卡》說不定能夠獲得她應有的評價。《威尼斯之死》是布瑞頓最後一部歌劇,根據托瑪斯.曼的小說而作,是布瑞頓晚年的心靈吿白,頗値一看。

其他續演的劇目繁多,在此擇要列出《阿依達》、《塞維亞的理髮師》、《波西米亞人》、《艾蕾克札》、《費黛里奧》、《聯隊之花》、拉蒙摩的《露茜亞》、《蝴蝶夫人》、《托斯卡》、《費加洛婚禮》、《魔笛》、《特洛伊人》、《飛行的荷蘭人》等。假如你住在紐約,看了這份名單,不是又頭大了嗎?

林肯中心:以「大」取勝

世界上大槪很少有一座音樂廳有林肯中心的魄力。爲了紀念莫札特逝世兩百週年,林肯中心有辦法動員全國大大小小演出團體、個人通力合作,花了十九個月的時間,演完莫札特所有八百三十五部作品,完成音樂的馬拉松。以這樣的潛力推出的年度節目當然很有看頭。把它全部列出讀者會說我有吊大家胃口的嫌疑,所以以下只挑較具特色的節目簡述一下,淡化處理這些驚人的套票組合。

第一個系列是「交響大師」,有小澤征爾和波士頓樂團的〈幻想〉,布隆許泰特和舊金山樂團的布魯克納第九,巴倫波英和芝加哥樂團的布拉姆斯第四、柴可夫斯基第五,阿格麗希與杜特華和法國國家樂團的普羅高菲夫第三,林昭亮和伯奈茅斯的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辛奈斯基和莫斯科愛樂的〈春之祭〉,馬殊爾和萊比錫樂團的〈英雄〉交響曲等。

第二個系列是室內管弦樂團,有蘇克領導的室內管弦樂團演奏柴可夫斯基的弦樂小夜曲,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的〈四季〉,以及霍伍德指揮的古樂學院樂團。

「獨奏家系列」有馬友友、拉蘿佳、季辛、慕特、帕爾曼、祖克曼等。「歌唱家系列」有芙蕾妮、諾曼及紅遍天的芭托里。另外還有林肯中心附設的室內樂學會、東京、瓜內里弦樂四重奏系列,古樂器系列(包括電影《世界的每一個早晨》配樂,低音古提琴家薩瓦爾)。

此外還有一個「德弗乍克音樂節」,每場演出之前都有演講。最具特色的是「美國交響樂團系列」,主持人與德弗乍克音樂節同一人,是學者型指揮波士坦。他近年崛起紐約樂壇,風格獨樹一幟,節目內容結合文學、戲劇、電影、美術。譬如名爲「義大利之旅:透過德國浪漫派繪畫及音樂」的音樂會就配合大都會博物館的相關展覽,充分應用紐約市豐富的人文寶藏,深受求知慾強的聽衆歡迎。

宣傳手冊上還附帶一筆:購買套票的朋友可以優先選購不定期宣佈的帕華洛帝演唱會的票,如此一來,樂迷們還眞得在九月初作好年度聆樂計畫,好像學期開學一樣,計劃好到明年六月的行事曆。

讀到這裡您可能已經有點不太消化的感覺,但是好戲還在後頭,卡內基音樂廳的還沒說。我們只好虎頭蛇尾只提名字,曲目就省了:阿巴多和柏林愛樂、慕提和維也納愛樂、泰米康諾夫和聖彼德堡愛樂、畢契柯夫和巴黎管弦樂團、辛諾波里和德勒斯登、梅塔和以色列愛樂、雷凡和大都會歌劇院、拉査瑞夫和波修瓦等等,像不像繞著地球跑?

博物館「大師班」湊一角

最近幾年有個趨勢,音樂講座及大師班越來越盛行。音樂會通常八點開演,講座六點半入場,正好讓無處可去的上班族有進修暖身的機會。大都會博物館的活動則以專題演講爲主,每個主題延續六到十週,像社會大學的人文課程。其中最珍貴的是「與指揮對談系列」,將現身說法的大師有布列、馬殊爾、慕提、葛雷紀夫、雷凡、巴倫波英及蕭提爵士。

大師班改變以往僅有少數受敎者參與的形式,移師到大音樂廳舉行,如布倫德爾彈完貝多芬全部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之後,舉辦三場大師講座,解析貝多芬的創作精神、心路歷程、寫作手法、彈奏要訣等,吸引許多同行聆聽,如鋼琴家法蘭克、季辛、小提琴家米島綠等,成爲紐約樂壇盛事。「Y」音樂廳則有男中音普萊主持的「舒伯特樂集」(Schubertiade),包括演唱、敎學、演講,結合欣賞與學習,讓內行聽衆有深一層的觀摩機會。

以上所提僅是紐約年度活動的粗枝掠影,大致可以看出他們安排節目的方式與取向,基本上都是提供愛樂者心靈的享受,滿足大家的精神生活。國內近幾年音樂市場活絡不少,以下半年同時可聽到荷蘭皇家音樂會堂及維也納愛樂兩個歐洲頂尖樂團來看,前景熱鬧可期。

 

文字|王立德 指揮家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