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鋼琴演出,演奏者除優秀的琴藝外,更須具備良好的默契。拉貝克這對合作已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姊妹,對雙鋼琴的演出型式、詮譯方式,以及演出曲目有著精采獨到的見解,透過此篇訪問,展現了她們少爲人知的另一面。
拉貝克姊妹此次來台,引爆了一陣雙鋼琴的熱潮。身爲拉貝克姊妹的樂迷,也彈雙鋼琴的我,自然不願錯過採訪她們的機會。採訪是在她們下塌的旅館中進行。姊姊卡蒂亞(Katia)及妹妹瑪麗亞(Marielle)熱烈的表達歡迎。令人訝異的是姊姊的身材及手是如此的嬌小,在彈奏鋼琴的技巧上想必要克服很多先天上的困難。
聽說她們剛自國家音樂廳挑選完鋼琴回來,便問她們是否挑到了合意的樂器來展開話題。
姊妹倆表示,音樂廳雖備有十多架不同廠牌的鋼琴以供演奏家選擇,但她們只彈德國漢堡廠所製的史坦威鋼琴。這麼一來只剩四台可選,其中兩台是伴奏用的柔美音色,不適合可容兩千多人的大廳,另外兩台獨奏用的音色響亮,但遺憾的是已被預定一台了。不得已只能選擇一亮一柔的音色。她們擔心因沒有適合的樂器來襯托,會影響表現;因爲一般雙鋼琴演奏所使用的樂器不但廠牌、尺寸大小都必須完全相同,尙需顧到音色的「性質」也要相似,才能有均衡的表現。
拉貝克姊妹十幾年前灌錄了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三個月內就成了金唱片,接著又陸續出版了許多蓋希文的作品,所以先請她們就蓋希文的音樂風格及對其作品《藍色狂想曲》的詮釋看法。
姊姊盛讚蓋希文是非常棒的作曲家及演奏家,「他演奏他自己的作品時節奏感淸楚,速度快而明確,非常有創意,有爵士鋼琴家的味道。在衆多版本中,我獨鍾蓋希文所彈的獨奏版本。」妹妹則認爲:「這首爲鋼琴及管弦樂的版本並不是蓋希文寫的,我認爲管弦樂團的配器對這曲子而言太沈重了……」姊姊形容管弦樂團版本在音色上較豐富,有如彩色照片;獨奏版本有如黑白照片,有淸晰的影像及各種細節,標示出嚴謹的架構。姊妹倆一致認爲雖然彩色照片可以顯現豐富的色彩,但她們更樂於將分明、淸爽的蓋希文雙鋼琴原始版本帶給聽衆。
多采多姿的曲目展現
拉貝克姊妹所演奏的曲目由古典、現代到爵士,包羅萬象。她們在曲目的選擇上是否有特別的偏好呢?姊姊表示:「我們很喜歡爵士樂,但我們每年都會選擇不同風格的曲目,讓曲目有變化,例如今年的西班牙專輯,明年將著重於義大利的古典曲目。」姊姊一再表示非常喜歡爵士樂,也常與爵士樂手合作演出,對於這種即興意味濃厚的音樂特色,受古典音樂訓練的她們是如何詮釋的呢?「我們是演奏古典音樂的鋼琴家,不是爵士鋼琴家。兩者最大的不同處,是我們只彈譜所記載的,不作即興的演奏。旣是譜上所記載就需要詮釋,無論是莫札特或是Chick Corea對我們而言都是相同的。在演奏來說,無論是誰的作品,作曲家風格(Style)的詮釋是必要的。但爵士便有別於古典音樂,爵士音樂大半著重於即興能力的展現,爵士音樂家通常包辦了創作與演奏(They do everything);同時,流傳下來爵士樂的譜中,幾乎是不可能保留即興的感覺(節奏、韻律),我們倆的演奏是完全忠於樂譜的。」姊姊表示。
喜歡爵士樂的姊姊常與爵士樂手合作搭檔,妹妹則嘗試其他的音樂型態演出:「我非常喜歡室內樂,甚至超過了獨奏。很多很棒的室內樂曲目都很想彈,但限於必須經常旅行演奏,沒辦法作持續而經常性的練習,又不喜歡匆促的排演、上台,所以很難達到這個心願。」
動、靜互補的鋼琴詮譯
姊妹倆,一率性一文靜,對音樂的偏好又不同,各自也有不同的演出經驗,對於雙鋼琴的演出型態,妹妹的看法是:「雙鋼琴是沒有所謂的第一鋼琴與第二鋼琴之分的,只是在不同的音域中展現出不同的音色。我們想像雙鋼琴是一個管弦樂團,可以發出豐富的音色與音響。我們的演出曲目中有很多是改編自管弦樂曲,因此我們必須經常硏讀管弦樂總譜,在經過改編的雙鋼琴版中,可以想像來自樂團的不同樂器及音色。例如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如果你聽到我們加了一些音,也是來自於總譜的……」姊姊在旁開玩笑說:「因爲這首曲子是四手聯彈,我們可以有時間去增加很多音。」但隨即又正色道:「雙鋼琴演出,要求演奏者在合奏時必須感覺是在一起共同創作音樂,這不是容易的事。」
在室內樂的演奏中,每個人都是主角,所以相似的樂曲詮釋及音樂理念是合作的先決條件。即使姊妹倆雙鋼琴的組合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也難免會碰到詮釋不同的時候。對於這點,她們如何解決呢?姊姊承認她們偶爾會吵。但是:「我認爲音樂最好的學習方式不是模仿,而是聆聽大師的演奏。當我們學習了一個新的曲目,參考上一代大師的彈奏是我們的學習方式之一,而且是個好的開始。當然,在這之後我們會發展出個人的詮釋。當有意見不同的時候,我們溝通,找出一個彼此都同意的解決之道。雖然也爭吵,但爭執使我們發現個人所堅持爲何。隨著時間的演變,我們的詮釋也會有所改變。例如蓋希文的曲子,現在的想法與十多年前錄製CD時的詮釋已有了相當大的差異,或許這就是成長吧!」
對於室內樂組合傾向個人化風格的突顯、相互輝映的型式,妹妹表示同意:「個人的風格是可行的。完全不同的人,可以互相激發出奇妙的反應。在配偶身上如此,在音樂家身上一樣。」那麼,如果經過多年後,合奏使團體合而爲一呢?妹妹猶豫一下說:「我不認爲我會喜歡這種感覺。那樣會造成很多『旣成習慣』,而我不喜歡『習慣』,無論對音樂或對生活都一樣。所以我很高興我和Katia有不同的音樂愛好,在各自的音樂領域中有新的體驗時,也會對我們原有的曲目的詮釋有新的影響。我不喜歡一直彈相同的曲目及老套的詮釋,那是很無趣的。」姊姊補充:「我們各自不同的音樂經驗,激發我們開展不同的視野,拓展新的眼界。而且,與好音樂家合作總是愉快的,能互相學習,得到進步。我認爲人和他所產生的音樂是息息相關的。在生命上的成長,必定會反映到音樂。人在要別人了解他的音樂之前,必須先了解自己。我認爲音樂是最具性靈的語言,而音樂家是追求靈性的人。」
永遠的最佳拍擋
身爲忙碌的職業演奏家,面對一年九十場的繁重演出,在密集的時間表內不斷的演出相同的曲目,可曾令她們疲乏?姊姊堅定的表示:「No !我們從未對演奏音樂失去興趣。或許對於不停的旅行、時差、不同的旅館而疲累,但音樂是我們的原動力,使我們能夠忍受旅途的疲累。」
比較起孤身旅行的孤獨,經年累月的面對不同的演奏廳,陌生的旅館,遠離家人與朋友,拉貝克姊妹算是幸福的了。姊妹,是至親的血緣關係,在事業上可互相合作,在旅行演奏上,也是難得的伴侶。她們異口同聲表示,旅途中最棒的事就是兩人可以在一起,共同歡笑,互相扶持。妹妹更是讚許姊姊:「Katia是一個很樂觀的人,使得旅途不枯燥,趣事不斷。在旅行時爲了隨時都能聽到好的音樂,我們都隨身帶了很多CD。我帶古典音樂的CD,她都帶爵士樂的CD,我們行李的『內容』不同……」
看著姊妹倆嘻嘻哈哈的爭著試戴剛買回來的瓜皮小帽,更讓人相信她們眞的是彼此最好的伴侶──在事業上和生活上。
文字|連曉慧 鋼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