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台萊卡相機的故事 不按牌理出牌的謝安
對謝安來說,人生是不斷地表達和選擇,而攝影就是他選擇的表達方式。基於對文化歷史累積的認知,謝安放掉人人稱羨的優渥工作,以三十三歲高齡投身表演藝術攝影,由吃閉門羹到今天受到表演藝術團體的肯定,一晃眼十餘年。對謝安來說,人生是不斷地表達和選擇,而攝影就是他選擇的表達方式。
對謝安來說,人生是不斷地表達和選擇,而攝影就是他選擇的表達方式。基於對文化歷史累積的認知,謝安放掉人人稱羨的優渥工作,以三十三歲高齡投身表演藝術攝影,由吃閉門羹到今天受到表演藝術團體的肯定,一晃眼十餘年。對謝安來說,人生是不斷地表達和選擇,而攝影就是他選擇的表達方式。
從李喬的小說到詩集,從大陸編劇陳道貴的初稿到台灣編劇陳永明完成的版本,《台灣,我的母親》的劇本經歷了一段曲折的孕育過程。
古名伸與梅卓燕這兩個分別在台灣、香港成長的女子,因許多共同點將他們湊在一起。雖說因爲她們都走在舞蹈創作的這條路上,但彼此之間「很鬆散的親密」關係才是合作的重點。
米榭爾.培松地重新修訂的《1949:假如6是9》,整齣戲一直籠罩著一種完美性的孤獨感,那是觀者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的疏離,所造成的一種戲劇氛圍。在評論這樣的演出之時,羅蘭.巴特、沙特對於「詩」、「脆弱」的理解,似乎可以給我們一些幫助。
無論從題材與形式來看,還是從製作效率來看,中西題材兼容,表現形式多變的果陀,一直展現著旺盛的企圖心。這次,果陀推出的《開錯門中門》並沒有開錯門,甚至開了一扇精采的門;只是,我們錯失了裡頭更深處的寶藏。
慕尼黑愛樂管弦樂團指揮傑利畢達克八月十四日病逝於巴黎,享年八十四歲。四年前傑利畢達克曾率團來台,國人有幸感受傳奇大師的現場震撼,如今大師故去,我們再無機會親聆他的「音樂說敎」,只有藉諸口耳相傳的傑利畢達克「言行」,與合法或非法的錄音和影像,來懷念一代音樂大師。
《魚玄機》是一九八五年由「台北市藝術季」委託游好彥舞團製作,長達一百四十四分鐘的現代舞劇,並邀請張弘毅作曲。今年適逢游好彥舞團十五週年,特別將《魚玄機》三度搬上舞台。《魚玄機》敍述唐朝奇女子魚玄機愛恨交織、浪漫傳奇的一生。全劇共分六幕,描寫魚玄機的多重身分-詩人、道士、藝妓,以及情慾自主的個性與特質。
文華奬是大陸文化部頒發的政府奬,參評的劇目由各省文化廳、局推薦;梅花奬是民間組織中國戲劇家協會頒發,由各省戲劇家協會推薦。雖然是兩個部門,它們都是爲了繁榮和發展戲劇藝術,可以說是殊途同歸。
此次展演由前「瑪莎葛蘭姆舞團」副藝術總監羅斯.帕克斯任藝術指導,推出兩套節目共十二支舞碼,分別由國內外編舞者創作整編,包括羅曼菲、何曉玫、古名伸、孔和平、郭曉華及羅斯.帕克斯、霍華.拉克、瑪麗.安東尼等人的作品,並再度推出由平珩及原舞者指導於國際舞蹈節中的《宜灣阿美族豐年祭》。
無論是大野慶雄的舞蹈呈現了身體從一面轉到另一面,或是《九歌》的舞者從趴下到爬起,諸類積極地用鏡頭捕捉動作連續感的影像,似乎成為謝安的「『我看』舞蹈」攝影展想要建構的論述,卻也強調了「時間之形」的主題。
如同單細胞的繁衍,舞者的呼吸在延續,透過鏡頭,謝安創造了從沒有過的視覺經驗。
來自日本的舞踏,繼近來一些個人、團體訪台後,在國內興起了一陣旋風。但舞踏屬日本的「主流」或「非主流」舞蹈?而我們自己的「主流」、「非主流」舞蹈又是什麼?
蘆川明乃的表演藝術雖然承襲日本的舞蹈傳統,但她卻建構一套自身的理論架構。她所主持的身體訓練營,一開始就展現出紮實的觀念來引導學員,以便突破旣定的思考框框。
舞台上的角色雖然都是劇作家、編舞家「杜撰」出來的,但也不能只穿著「國王的新衣」在舞台上遊蕩,總得給他們一塊「實在」的布,用以展現他們所象徵的性格。時裝設計師呂芳智,雖然馳騁於時裝界不能被歸類爲表演服裝設計師,但因其早在民國六十五年起就已與雲門舞集開始了服裝的合作,在時間上可謂「元老」;接著呂芳智之後與雲門合作的林璟如,可說是台灣表演服裝界「第一人」;爾後的靳萍萍、蔡毓芬亦縱橫於戲劇、舞蹈服裝的舞台上。
台北室內芭蕾今年年度公演同時展現旅德舞蹈家余能盛及國內新生代舞者蔣秋娥的作品,風格迥異,內容則環繞人世間的情慾。
一如編導者其他作品的風格,此劇無疑地亦呈露了若干單純、童稚的純度和淸亮之感。
《杜蘭朶公主》劇中的杜蘭朶公主與卡拉富王子是兩個「殺手」級角色,七日的演出,飾演卡拉富的義大利男高音賈柯米尼在第三幕時便發生聲音開叉的遺憾,而女高音芭塔妮的杜蘭朶公主唱來亦覺如屢薄冰
那年輕日本人很禮貌的看了我一眼,我敏銳地察覺到,在他謙和的眼神背裡,有一種宗敎般狂熱、却溫和的信仰魔火。
草民敬獻鳳凰蛋,進宮之後變鸚哥蛋;皇帝謝賜金斧頭,到草民手中是鐵斧。在層層上進與下達的過程中,重重剝開人性私慾與道德的衝突。《天鵝宴》之後,河洛再調製《鳳凰蛋》,開拓歌子戲的戲劇空間。
在啓幕的第一眼,觀衆會心期待;在落幕的最後一眼,舞台設計的佈景成爲承載劇情歌樂的烙印。觀衆看不到的是,啓幕前的構思和製作,換幕換景的操作,落幕後的處理。藉由《卡門》與《頑童驚夢》兩種不同形態的演出,蔡秀錦揭示舞台設計作品的生命流程。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