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帶與高跟鞋》各方面均有夠水準的表現。(許斌 攝)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隨便談,也無傷大雅

一個熱情門外漢的鄙陋之言

去年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辦的「實驗劇場劇展」共推出了六檔戲,身爲忠實觀衆的我,六齣戲均躬逢其盛,在此談談自己對這幾齣戲的感想,純粹是個熱情門外漢的鄙陋之言,還望讀者諸君包涵。

去年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辦的「實驗劇場劇展」共推出了六檔戲,身爲忠實觀衆的我,六齣戲均躬逢其盛,在此談談自己對這幾齣戲的感想,純粹是個熱情門外漢的鄙陋之言,還望讀者諸君包涵。

實驗劇場劇展共分原創劇本及改編劇本兩組,其中《領帶與高跟鞋》及《幻想擊出一支全壘打》爲原創劇本,另外四齣則爲改編劇本,以《査某𡢃》及《榨汁機》的改編幅度較大,《第一件差事》及《時間與房間》則較忠於原著。有了以上大致的分類之後,我想還是依照演出順序一齣一齣來談吧。

《第一件差事》改編自陳映眞同名小說,由陳正熙導演,把時空設定在一九六八年的台灣某小鎭,描寫一個外地人到鎭上旅社投宿後自殺的故事,劇中充滿倒敍及追査,讓我想起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只是狀況沒那麼複雜,關係人沒那麼多,也沒那麼衆說紛紜,反倒覺得導演是在懷舊,是在追憶,重現當年夏天的小鎭氣氛。

進入劇場前的走道兩側掛了些一九六〇年代台灣的新聞圖片,舞台佈置也意在呈現當時的景致,觀衆席散置在場中各處,坐椅有長板凳,也有單張椅子,完全與當時的背景相符,也讓觀衆溶入舞台中,成爲演出的一部份。牆上還有個大螢幕不停播放當年的新聞,提醒觀衆「現在」是一九六八年。整個戲相當平淡地推進,沒有什麼特別的高潮,大約七十分鐘就結束了。我感覺像是去參與了一場回憶,與現在的台灣相比,不禁懷念起當時的自然環境,當時的空氣,當時的生活步調。至於導演在節目單上回答篇所提出一些較抽象的意圖則感受不到。

《領帶與高跟鞋》表現上班族症候群

《領帶與高跟鞋》是由柯一正、劉知容、羅北安三人創作劇本,羅北安導演,以一家廣吿公司爲背景,描寫上班族男女的喜怒哀樂。整個戲採用歌舞劇的形式,是羅北安喜愛且擅長的劇種,寫實中帶些誇張,非常討喜,是個製作精良的通俗劇,在燈光、舞台、服裝各方面均有夠水準的設計,演員表現稱職,導演手法流場。戲雖然長,看起來卻不覺得累,劇中十幾首歌曲的歌詞更可見到編劇的苦心造詣。感覺比較弱的倒還是劇本本身:上午那段以Jerry爲主帶動全場的演出;下午那段則換成阿勇伯領銜主演。這樣的設計似乎比較牽強,也造成一種不均衡感,由此可見劇本創作之難。這個戲最成功的地方是在於其主題切中了現代人的生活,把上班生活的一成不變,同事間有交情少感情,人生失去目標……等台北上班族症候群表達出來,並加以反省,訴說的正是大部份人的共同生活經驗,再加上載歌載舞,演出精采,難怪會引起現場觀衆強大的共鳴,而在結束時報以不僅是熱烈而且是強烈的掌聲了。但是走出劇場,每個人還是得面對自己無奈的生活,劇場,終究只是個觀衆自慰的場所。但我也希望,劇場能夠讓更多人覺醒,進而對改善整個社會大環境有所幫助。

《査某𡢃》由邱安忱導演,改編自法國劇作家惹內(Jean Genet)的作品The Maids,改編的幅度相當大,先是將時空移植到淸末民初的中國,繼而又改成一九二〇年代的台灣,同時完全以台語演出,可說是將原劇本澈底「本土化」。這樣的作法,也讓我想起了黑澤明的另一部電影《蜘蛛巢城》(改編自莎士比亞的名劇《馬克白》)。我相當喜歡這齣戲的佈景、燈光、服裝設計,濃烈而華麗,充滿了實驗色彩,是六齣當中視覺風格最強烈的。整部戲在挖掘人心的黑暗面,相當陰沈,再加上三個角色均是以男扮女,更添詭譎的氣氛,看起來頗有一股怪異之感,甚至帶點恐怖。以演員的表現而言,飾演阿娘仔的林顯源最爲出色,完全就像個跋扈的女主人,連聲音也是,台語也講得最標準(另兩位演員的台語讓我不禁有「失根的蘭花」之慨)。戲分三段,演員三人,阿娘仔只在第二段出現,一、三兩段僅有兩個査某𡢃演出,卻演得相當長,以致整齣戲變得單薄,看得很疲倦,不知何時結束。所以最後素蘭突然飮毒茶自盡,讓人覺得結束得很突兀。當時在場的王墨林看完後說這個戲做得太大了,超乎他們自己的能力及原劇的規模,我深有同感。

一逕的歇斯底里令人難以認同

《榨汁機》由江世芳導演,改編自美國劇作家David Mamet的Speed-the-Plow。根據導演的透露,這個戲已經跟原著相去甚遠,而且是在最後兩週才定版。以其演出份量而言,眞難爲了三位演員,不知他們如何在兩週內排練出來的。這齣戲演出之後也引起了許多爭議,導演本人曾在報紙上撰文據實報吿問卷回收的評語,許多常看劇場的觀衆不是給予負面評價,便是沒有感覺,還有人駡這齣戲下流(因爲一些淫穢的對白及動作)。我自己看完後也是沒什麼感覺,不知道它要表達些什麼,卻又似乎有些意圖;而熟練的後現代戲劇手法卻顯而易見,因此無法評斷是好是壞。戲分六段,分兩線交錯進行,一線是電影製片,其太太,其情婦以及一個男演員(也是製片的同性戀人)之間的糾葛,另一線則是三個演員述說自己的生活經歷(我想是眞實的吧)。開始的那段非常美國化,是製片和男演員之間的爭吵,讓我不禁想到阿特曼(Robert Alt-man)的電影《超級大玩家》The Player(我很容易將戲劇與電影做相互的聯想,有時看一齣戲會想說如果拍成電影會怎麼樣,有時又會在看電影時想說這電影如果當作舞台劇或小劇場來演會怎麼樣。各位讀者如果看過這些戲以及這些電影,不妨聯想比較一下)。幕全部撤掉,以致演員說話產生迴音,造成干擾而聽不淸楚;每演完一段,便把該段所用的道具堆置場中一角;工作人員公然進出換景;在在都是後現代戲劇手法,還在牆上以紅黃綠藍四色霓虹燈做了「實驗劇場」這四個字來疏離觀衆。關於這四個字,有段小揷曲;後來我在藝術學院戲劇系中庭牆上也看到了同樣四色霓虹燈做的「戲劇學系」四個字,向助敎査詢之後,才知道是該校美術系老師製作的;而經由導演那邊則得知他那「實驗劇場」四個字是找非美術系學生來做的,眞不知是誰抄誰,或者是像牛頓跟萊布尼茲一樣,同時在兩地發明了微積分吧!

《幻想擊出一支全壘打》是黃英雄的原創劇本,也由他本人導演,把舞台佈置成一個棒球場,正好是本壘到三壘四個表演區,二壘後還架了一座十六台電視組成的電視牆,後現代味十足,編導手法也是,但演員的表演方式卻相當傳統,產生一種很弔詭的感覺。演員分兩組,交替隔場演出,是個不錯的訓練方式。全劇敍述三對夫婦之間的故事,還玩了排列組合的遊戲,讓他們六個人彼此交替外遇,是個有趣的構想;但演出時卻明顯地以「靑田」這個角色爲主,跟《領帶與高跟鞋》一樣,又是衆星拱月型的設計。比較糟糕的是,靑田這個角色不停地歇斯底里,讓人看了很疲倦,而且無法感同身受。此外,劇中每個人物似乎都懷有深沈的悲哀,並加以訴說出來。這點後來在藝術學院戲劇系冬季舞台公演的《明天是新年》(同樣是黃英雄的劇本)中又讓我淸楚地感受到;因此我認爲這兩齣戲其實是同一齣戲。在生活中,雖然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悲哀,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如此深浸其中,有些人迷迷糊糊,有些人大而化之,所以我覺得這齣戲傳達出來的東西不很眞實。我反而比較喜歡黃英雄以前同樣在實驗劇場演出的《四次元的劇本》。

以玻璃紙代替窗戶

《時間與房間》是德國作家Botho Strauss的劇本,由楊莉莉翻譯及執導,是到目前爲止,我所看過最複雜的戲之一。戲分兩幕,第一幕相當長,約有一小時,步調緩慢而凝重,充滿了悲傷;第二幕其實也不短,但分成八個短景,每個景只演幾分鐘,同時節奏加快,讓人有一種逐漸開朗奔放起來的感覺,進而從第一幕的沈重當中掙脫出來。這樣的設計,讓我不禁會把它聯想成一首兩個樂章的古典樂曲;第一樂是長大而悲傷的慢板,在那兒不停地演繹,第二樂章則變成光明燦爛的快板,擁有八個小主題,而且一路加速衝刺,推向最後的高潮。在第一幕當中,由房間裡兩個男人的對談開始,其他角色逐個開門進來,交互作用開始發生,各個角色彼此組合,或兩個,或三個、四個,輪流演出,其他角色則在房中各角落靜止;門裡門外,進進出出。第一幕的對白又多又長,讓我不禁聯想到侯麥(Eric Roh-mer)的電影。不同的是,這些對白並非由單一的邏輯一路推演下來,而是由許多不相干的片段組成。這構想其實是與第二幕相同的,只是不像第二幕那般頻頻換景罷了。所以可說是作者把一個概念用兩種不同的手法各玩了一遍,眞不愧是以思想嚴密著稱的德國人。說到這裡,我不禁想起另一個德國人法斯賓達的劇本《貓脖子上的血》,那是前年六月在藝術學院戲劇系觀賞的,由馬汀尼導演。該戲的第二幕也是不停地換景,而且每個景的演出長度更短,換景次數更多,足足演了一個多小時,簡直是要累死演出者及觀衆。那也是個非常嚴密的戲。

特別提一下本劇的女主角洪敬恆,這是我看過她份量最重,難度最高的一次表演,特別是在第二幕中頻頻換服裝換情緒的演出。但她也的確辦到了,彷彿是一個演員通過一連串嚴苛的考驗而脫胎換骨,我衷心感到佩服。此外,佈景以L型的兩面牆組成表演所在的房間,與亦成L型的觀衆席恰好合成一個長方形,構成一個完整的「房間」,是個很有趣的設計。瑪麗與柱子對話的那段,柱子說話的聲音不是發自其內部而來自屋頂的擴音器,則讓人感覺不夠傳神。另外,讓我納悶的是:製作得那麼寫實的佈景,怎麼會在三扇窗戶上安裝玻璃紙而非玻璃?後來問了導演才知道是經費已經透支了,這倒値得我們省思:是製作單位的預算控制不當呢?還是文化中心給的經費不足?不過我倒覺得,與其裝玻璃紙,倒不如什麼都不裝。

對實驗劇展的期許

一年過去了,六齣戲六種風格,交出了六個導演的六張成績單。除了《領帶與高跟鞋》一月起要巡迴各地演出之外,其他五部戲皆已成爲歷史。我覺得較可惜的是陳正熙和黃英雄,因爲看完戲之後,感受不到他們在節目單中提出來所要表達的那種高深的心理意念。畢竟,連奇士勞斯基都在拍完《紅色情深》之後宣布退隱,理由是拍出來的成果達不到當初的理想。國際大導演尙且有這樣眼高手低的自責,本地戲劇工作者能不更深自惕勵嗎?

在談完六個戲之後,我接著想談談我對「實驗劇展」的期許。首先,我期待企畫案的審査能更透明化,更自由化;讓各種千奇百怪的構想都能躍登實驗劇場演出,只要提出者的製作、執行能力足夠的話。畢竟,愈多元化才能有愈多創意,反之亦然,這樣整個社會才會更有活力、更進步。此外,我覺得製作經費的撥發應更有彈性,實報實銷,以免規模太大的戲造成透支。而演出口碑良好的戲,不妨另排檔期重回實驗劇場演出,票房所得扣除實驗劇場的使用開銷之後,皆歸演出團體所得,對他們也是種實質的獎勵。以納稅人的錢建造的這麼好的一座場地,應該讓它發揮最大的極限,減少閑置。期望今年以及將來,能有更多演出者及更多觀衆踏入實驗劇場,共同激發更多的想像。

 

文字|黃雍智  觀眾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