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下鄕,官員最好避開擴音機的麥克風和攝影機的鏡頭,媒體也最好在文字上採取中央和地方分權的策略。否則,官員前去開鑼很難留下餘音,他們不是去點燃文化的火種,而是去放一串鞭炮讓當地人士來淸掃。至於媒體的採訪也只是壯了官員的行色,無助於地方文化根基的厚實。
從過完年後的「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開始,文建會今年的「文藝季」鑼聲響起,風風光光地由北到南、從西向東,甚至從本島往外島,次第展開。
台北,以往文藝季重頭戲的舞台,今年卻出奇平靜。文藝季前十一年的主題都在「傳統與創新」,但是這兩年改爲「人親、土親、文化親」之後,這次又強化「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的概念,台北這群流動人口和受薪階層就只能到外地趕場,或是回鄕探訪才能看到文建會策劃的活動了。
官員換上文化外衣,下鄕經營大台灣
大人物這個時候紛紛開始更換上文化的外衣。總統李登輝先生雖然正在進行他三更半夜出訪的元首非正式外交,也必須到台灣的文化現場去推銷「經營大台灣」的理念(同名書本可能附帶被聯想);行政院長連戰先生也頂著大太陽在臨時搭起的野台上等著非他不可的開鑼儀式;省長宋楚瑜先生則令人感到驚訝地出現在這種文化場合。地方性的文化活動弄得那麼引起高層重視,大多數的報紙彷彿也發現必須棄城而逃、南下或是渡海才弄得到新聞。
今年的文藝季在台灣其他二十個縣市推出,金門、馬祖也不甘自外,活動包括:
三月九日金門水頭村「水頭厝」風情
三月二十四日台南大內鄕「走馬瀨之春」
三月二十五日台中和平鄕「中央山脈的祖石──泰雅族文化祭」
三月二十九日嘉義梅山「梅山汗路」
四月一日嘉義「嘉義美街」
四月七日花蓮瑞穗「原山奇美」
四月九日苗栗三義廣勝新城「神雕村」
四月十五日馬祖「揚帆連江」
四月十五日屛東「屛東樂展」
四月十五日基隆社寮「社寮漁唱」
四月十六日澎湖馬公「媽宮街的歲月」
四月十八日雲林西螺「西螺演義」
四月二十二日宜蘭玉田村「玉田弄獅」
四月二十二日台東綠島南寮「黑潮、白沙、綠島」
四月二十三日台南「發現王城──重遊第一街」
四月二十三日南投鹿谷「凍頂茶香」
「驗收」姿態違背地方主導初衷
這些活動集中於週末時間開幕,官員南北奔波,記者也隨行採訪,地方承辦單位侍奉高層主管和「台北來的記者」更是神經緊張。但是,行禮如儀,敲過鑼、致了辭、看完展,他們也就一走了之。而對當地居民而言,這群外來客好像才成了他們觀賞的對象,而不是費心規劃出來的活動。他們一走,也意味著活動結束了。
當然,自主性高的媒體(通常是幾家主要報紙)不是爲了高官蒞臨而前去採訪,他們跟電視不同,要的並非人群簇擁的開幕場面,而是傾向挖掘這種地方文化活動的植根力,但是文建會和負責地方活動的縣市文化中心似乎也淸楚前來採訪的記者只有半天的時間,因此工作人員的各項安排也都將最熱鬧的部分集中在官員和記者可以看到的時段裡。他們知道官員和記者都是忙人,文藝季開幕之後,第二場活動可能參與銳減,電視報紙也不太可能再來採訪,其中更不會有人回來深入調査平素當地的文化動態。文藝季的根本性質看來還是櫥窗式的,精神上其實跟在台北無異,只是現在換到各縣市鄕鎭,比較少了台北藝文圈那種應酬的文章和虛假的文明,多了些草根的味道和生活的步調而已。
儘管官方的說法一直強調文藝季改由地方主辦,結合當地產業文化,是最能體現「社區總體營造」的方式,官員前去打氣、記者前往報導也是對地方人士最大的鼓舞,不過相對的,大隊人馬猶如「驗收」的姿態卻也違背了地方主導的初衷。
總統、行政院長、省長、文建會主委、縣長一路排下來致辭的話,官式的開場白就已足夠稀釋活動的文化意涵。而對整個構想最了解的是活動的主要策劃執行人員,但他們在這裡是毫無發表餘地的。同樣的,媒體的台北總社派員前去採訪,他們儘管對文化藝術議題極爲熟悉,卻可能缺乏對當地風土文化背景的了解。他們被指派去爲台灣的其他大衆觀察這個活動,駐在當地的記者反而在這種呈現地方特色的文化節慶中沒有扮演太多角色。
歸還地方應有的文化位置
如果認定社區的文化活力來自居民的投入,高級官員其實就不必在台上那麼搶盡鋒頭,而要將麥克風盡快交回給文化中心主任;倘若判定地方事務的報導是媒體競爭當中存活的主要憑藉,報紙(暫時不必指望廣播電視)就該培養有興趣的,或是指派有潛力的記者去開發地方文化藝術事務的報導,一起耕耘鄰近的文化土壤。文化中心的主任因此在迎接高官的時候,也不能忘了其他一起熬夜的同事和義工,要將榮耀跟他們分享;報紙編輯主管更應在這種時機讓在地的記者有機會從地方的觀點,在全國性的版面反映當地的文化特色。此外,報紙還應提供地方記者可以在藝術見識上成長的環境,也讓他們去熟悉當地在常民文化座標上的位置與展望的方向。如果地方記者的培養有實質的困難,至少總社也値得讓一位記者可以經常出外巡迴採訪,建立跟地方文化事務更密切的接觸。
文化下鄕,官員最好避開擴音機的麥克風和攝影機的鏡頭,媒體也最好在文字上採取中央和地方分權的策略。否則,官員前去開鑼很難留下餘音,他們不是去點燃文化的火種,而是去放一串鞭炮讓當地人士來淸掃。至於媒體的採訪也只是壯了官員的行色,無助於地方文化根基的厚實。
文字|黃志全 文化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