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專欄

多元文化主義的參考

實在的社會、文化的認同、共同的感情,這三者之間並無等號關係,硬將三者劃上等號關係,其實乃是以往「國家──民族──文化」一條鞭式的思想殘餘,只有破解了這種等號關係,多元文化始有可能落實。

實在的社會、文化的認同、共同的感情,這三者之間並無等號關係,硬將三者劃上等號關係,其實乃是以往「國家──民族──文化」一條鞭式的思想殘餘,只有破解了這種等號關係,多元文化始有可能落實。

一九八九年,美國參議員莫里漢(Daniel P. Moynihan)提出警吿說:在這個蘇聯瓦解而東歐則已相繼塌倒的時刻,以前被「外在敵人」所擠壓掉的空間開始全面解放,這個新解放出來的眞空勢必將被「獵敵者」全面搶攻。莫里漢焦慮的指出,涉及價値和文化的爭論,勢必在「多元文化主義」聲中,日益趨向激烈。

果不期然,隨著九四年底保守派在期中選舉裡獲勝,成爲參衆兩院的多數黨,九五年伊始,美國的「文化戰爭」即吿展開。其一,是成立至今已整整卅週年的「國家藝術基金會」(N.E.A.)的存廢之爭;其二,是廣島長崎原子彈投彈五十年的意識型態之爭。

不得贊助䙝瀆的藝術作品?

參衆議員用鋒刃對準「國家藝術基金會」伸長了的頸脖,並非始於今日,但卻以九五年最厲。九〇年五月,乃是「國家藝術基金會」五年一期的再確認及撥款法案屆滿續延時刻,但因八九、九〇年間陸續發生多起該基金會贊助頗具爭議性的藝術事件,包括瑪波索培(Robert Mapplethorpe)有關男同性戀、性自虐及虐待狂的攝影作品;塞拉諾(Andres Serrano)將耶穌基督像浸於尿液中所拍攝的照片作品等。雖然贊助受爭議藝術創作的經費在「國家藝術基金會」裡所佔比例不及百分之二,但亦引起軒然大波。保守派國會議員要求撤廢「國家藝術基金會」,而該基金會在面臨壓力後亦不得不妥協,規定獲得贊助之藝術家應簽署切結,保證不創作展出褻瀆的作品,因而造成文化藝術界的公憤與抗議;最後兩黨推定由迦孟特(Leonard Garment)及布拉德瑪斯(John Brademas)召集專案委員會,制定出了若干新的贊助規範,例如:爲了避免贊助個人藝術家而引起爭議,贊助改成以藝廊、劇院、學校等藝術敎育的「核心機構」爲主;成立一個廿六人的「全國委員會」上級監督機構,每個專業評審小組均各設一名非專業人員參與文化價値方面的評審等。經由這樣的折衷,九〇年五月「國家藝術基金會」始免遭裁撤的命運。

而今五年期限又屆,在保守派大舉進入參衆兩院的此刻,「國家藝術基金會」顯然再度面臨更大的難題,不僅瑪波索培、塞拉諾等反傳統及打倒偶像的作品被舊案重翻,以鮮血作爲道具之一的表演藝術家亞賽(Ron Athey),也同樣受到爭論。參議員艾希克羅弗特(John Ashcroft)質疑說:「爲甚麼納稅人要資助攻擊他們的價値、宗敎或政治的藝術?」在「多元文化主義」的時代,人們的寬容程度反而逆向而行。這種情況不僅顯示在藝術上,更顯示在具體的歷史及意識型態上,「史密松尼博物館」分支之一的「航空曁太空博物館」,由於籌展廣島投擲原子彈五十週年展,而引發嚴重的爭議,即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例。

「原子彈」引爆文化衝突

所謂「多元文化主義」就一般概念而言,乃是原有「歐美中心式」、「白種人中心主義」的「泛基督敎主義」世界觀的解體,以及其他「另類世界觀」的逐漸浮現,因而「多元文化主義」中不明言的蘊含著文化觀點的相互衝突和必須的相互尊重折衷。在這樣的時刻,九一年「史密松尼博物館」舉辦美國的西部開拓史特展,昔年的歷史就不再是史詩式被神話了的傳奇,而是野蠻和痛苦的生活紀錄,這項特展當時即飽受正統論者非議。今年乃是B—二九轟炸機在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五十週年紀念,「航空曁太空博物館」籌備中的特展,其主旨說明中即宣稱:「對多數美國人而言,這乃是一場報仇的戰爭;對多數日本人而言,這乃是他們捍衛自己獨特文化、抵抗西方帝國主義的戰爭。」此項說明草稿立即引發正統史學、「退伍軍人協會」,以及共和黨國會議員等多方面的抗議,要求館長辭職謝罪。此案造成的軒然大波,雖然對該說明草稿已五度改易,猶未解決,已決定提交由副總統、首席大法官、多名資深參議員組成的「史密松尼博物館」董事會討論。連月以來,有關廣島投彈問題,已成爲諸如《外交事務季刊》和《軍事史季刊》上的熱門課題,正統學派的論者認爲投擲原子彈在廣島長崎,乃是杜魯門總統解決太平洋戰場的恰當策略,而修正主義歷史學派則以爲原子彈乃是用以殺雞儆猴的一項策略,主要針對的乃是未來的蘇聯。

九五年開年以來,美國已爲了「國家藝術基金會」及「史密松尼博物館」之事而喧鬧不已。共和黨衆院領袖金格瑞奇(Newt Gingrich)等對藝術基金會大肆抨擊,保守藝評家貝莉絲(Martha Bayles)則對當代美國藝術視「顚覆即藝術,藝術即顚覆」,「只有褻瀆,沒有原創」的風尙極爲不滿;倒是《紐約時報》在一月中旬間發表了允稱公道的社論:雖然受到爭論的藝術並不一定就是傑作,而傑作亦未必就一定會有爭論,但有關性、同性戀、褻瀆等問題,在藝術史上卻至少是一個寓有創造可能性的灰色地帶,硬欲消滅這個灰色地帶,也就違背了「國家藝術基金會」設立的宗旨。《紐約時報》甚至含蓄的警吿共和黨國會議員不要搞得太過份了 !至於「史密松尼博物館」事件,《華盛頓郵報》也同樣以社論表示了態度:館方當局在處理這個問題時笨拙無比,但反對該項展覽者提出許多威脅式的意見,例如要求不將B-二九轟炸機展出,並將其移至另一個比較「中性」無爭論地點等,則未免太過獨斷。在這場大爭論中,這兩家主要報紙,倒還是堅持住了一些基本的藝術及思想準則。

美學再度成爲衝突場域

一九九一年,維琴尼亞大學敎授韓特(James D. Hunter)出版了半學術性暢銷書《文化戰爭》Culture Wars,略謂在這個「多元文化主義」的時代,也就是各種嘗試要替美國尋找以及設定定義的勢力開始多空交戰,新的不寬容也漸趨極端的時刻。反映在藝術及文化事務上的,則是美學再一次成爲交會衝突的場域。在過去的幾年裡,這種衝突不絕如縷,信手拈來,至少就有「瑪波索培案」、「塞拉諾案」;芝加哥一名藝術系學生將甫吿逝世的黑人市長畫成穿女性內衣的模樣,以致於該畫作被芝城警方沒收,引發軒然大波案;佛羅里達州的檢察官以褻瀆罪名起訴饒舌樂團2 Live Crew,引發衝突案;九〇年紐約中央公園欲建塑像紀念爵士大師艾靈頓(Duke Ellington),因設計圖裡的裸體繆司女神像而引發爭議的案件;底特律交響樂團一百卅萬美元市府補助被議會凍結,直到聘滿定額黑人團員,始吿解凍案;九一年輕歌劇《西貢小姐》在百老匯公演,其角色安排、演員佈署、劇中情節等,都受到亞裔演員組織以及「演員平等聯盟」的抗議案;波蘭裔、亞裔、男女同性戀者的組織,對各類有意識型態歧視的表演藝術及大衆影視節目表達不滿案……等。更不必說九〇年間,由於「國家藝術基金會」的補助審檢制度,因而引發的大規模示威抗議了。在這個由於「多元文化主義」肇致「文化戰爭」的時刻,藝術裡原本極爲稀薄的「公共性」開始增加,甚至藝術工作者的角色,也都漸趨改變,各種亞類型的藝術工作者團體大量增加,從文化藝術變遷的角度而言,藝術工作者作爲「價値變遷過程中的帶信人」的角色趨向增強,當然他們也就因爲所帶的信息,而變得更有衝突性。「多元文化主義」的內在邏輯裡,即是一個火藥庫。至少在「多元文化主義」猶在初生的階段,原有的價値支配者拒絕將支配權讓渡,而代表各種族、各性別、各少數群體的美學及意識型態主張,則因長期的被邊緣化而急欲將其自身突顯,整個文化藝術景觀也就因而充滿了粗戾的氣息。

多元文化的落實

於是,一個新的問題也就開始了:「我們要怎麼度過這個多元文化主義的時代?」近年來西方有關此問題的討論已極多,例如著名的歷史學家小史萊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即焦慮的認爲這樣的「多元文化主義」將使認同漂散,一切秩序重歸混沌,這種悲觀論者未曾明言的有著一種預設的心態與邏輯,即一個國家必須有一組支配性的文化與藝術價値,「價値」在這樣的預設裡,乃是一種被「實體化」的「社會鎖鏈」。這是十八世紀近代民族國家理論中的預設,有這種預設者,其實仍未替「多元文化主義」的到來,做好心理的預備工作。而知名哲學家麥金泰(Alasdair MacIntyre)則樂觀的相信,儘管多元文化各有其不同的標準,但只要能基於理解,則多元的差異便可以不必抹消,而可以統合到能理性解決差異的架構之下。這樣的類似觀點,芝加哥大學神學敎授瑪蒂(Martin Marty)在一篇文章中說得就更扼要具體了:

「多元文化主義者們,爲了挑戰者太空梭罹難的組員哀悼,他們珍視這些組員複雜背景。今(八八)年一月又値週年祭,全國各社區都在追思這分屬天主敎、佛敎、白人、黑人、猶太人,以及異敎徒團體的七名犧牲者。大家的淚水和祭典大大的促進了我們『內聚的情感』,勝過法院的判決、憲法修正案以及任何法律。這些就是我們開國元勛們所謂的『共同情感』的一部份。它使得我們變成了同類,這些方才是拉攏及聚合人們的關鍵。內聚的情感並非意謂同類就需彼此相互同意,但卻可使大家比以前更睿智的討論問題。」

瑪蒂敎授的話是値得重視的:實在的社會、文化的認同、共同的感情,這三者之間並無等號關係,硬將三者劃上等號關係,其實乃是以往「國家──民族──文化」一條鞭式的思想殘餘,只有破解了這種等號關係,多元文化始有可能落實,也才不會爲了抹除掉他人的差異而去尋找各式各樣的意識型態武器。文化不靠霸權與支配,沒有必要將其本質化成爲一種實體的構造來看待!

「多元文化主義」的時代正到來,別人的現象與思考,對我們也同樣是一帖有效的參考。

 

文字|南方朔  文化評論者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