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海大學建立台中的文化地標。(林靜芸 攝影)
台灣行脚 系列專題/台灣行脚/台中

台灣演藝「中」心

對於台中,我們有幾分熟悉;自強號列車小姐穿梭於各車廂,兜售烙有紅色印記的太陽餅。對於台中,我們有幾分陌生;望著艷陽高照著一幢幢聳立的新式高樓,才驚覺手中那一個小小太陽餅的滋味,似乎也有了些微的不同。

對於台中,我們有幾分熟悉;自強號列車小姐穿梭於各車廂,兜售烙有紅色印記的太陽餅。對於台中,我們有幾分陌生;望著艷陽高照著一幢幢聳立的新式高樓,才驚覺手中那一個小小太陽餅的滋味,似乎也有了些微的不同。

台中早期爲平埔族與泰雅族所盤踞,隨著荷蘭人的入侵與鄭成功克復台灣,湧入大批閩、粤移民來此開發。今日,台中是台灣省府所在地,科博館成功地塑建台中的科技新貌,另有省立美術館,以及未來計劃興建的省立音樂廳、中部體育園區和現代文學館。台中還囊括了數個台灣第一:全省家庭收入第一、自用轎車每人擁有率最高、市地重劃最多、建設公司數目冠軍。而這些「豐功偉業」到底塑造了台中今日何種文化風貌?

文化中心、文化重心?

台中官方的文化機構──縣、市立文化中心,皆經營超過十載歲月了,中山堂、中興堂和縣立文化中心演藝廳,不論是場地規模或設備,仍是大台中地區主要的演藝場地。近兩年來文建會推動全國文藝季活動,在地方掀起文化熱潮,「社區文化」、「文化溯源」、「藝術下鄕」等新名詞漸爲大家所熟悉。台中市立文化中心今年推出「文化協會的年代」,縣立文化中心企劃「泰雅文化祭」,在三、四月間都敲鑼打鼓熱鬧上場了。然而在這兩個月以外的「淡季」,文化中心除了提供國內外團體巡演台灣的「中」點站,又如何扮演「文化重心」的角色呢?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成立迄今十一年了,除了常態性展覽、演講以及圖書服務,動態的表演活動多在中山堂舉行。據統計,八十三年度就有一百餘場節目在這上演,中山堂使用之頻繁可見一斑。藝術館鄭淑瑤組長表示,台中爲中台灣的藝文活動大本營,腹地範圍涵蓋了鄰近的彰化、南投等地區,所以國內、外大型表演團體做全省巡演時,都會挑選台中中山堂或附屬於市圖的中興堂爲中點站。

依照場地的結構看來,中山堂的舞台寬且深,適合做舞蹈、戲劇演出;中興堂規模略小,音響效果佳,適合音樂性演出。但是根據統計,這兩個場地皆以音樂性節目最多,戲劇次之,舞蹈最少。至於票房情況,外來團體所訂的票價比台北場次低,通常知名度不高的團體票房皆不理想,所以中心自製節目或企業贊助節目多以「免費」來吸引觀衆。

其實市立文化中心對劇場開發極早,民國七十九年成立中心附屬兒童劇團,每年由敎育廳補助訓練經費,開放給一般社靑參與。經營至今,由於師資缺乏,課程安排不易,雖然文化中心免費提供訓練課程,固定成員仍佔少數,學員隨著每次演出而流失,成效也大打折扣。

對於台中市民而言,文化中心提供豐富的藝文活動訊息,而中心所舉辦的動、靜態活動,每個月也吸引了二十萬民衆前來。但是如何在資訊轉運功能之外,凝聚市民共同的情感,從民初文化協會年代的文風薈萃,沈澱出「文化城」現今與未來的文化風貌,將是文化中心一個重要的課題。

台中縣因爲幅員廣闊,各地文化發展並不均衡,例如山線豐原地區爲藝文重鎭,前輩作曲家呂泉生等人皆孕育於此;海線淸水及大屯區發展則較慢,但新生代藝文作家輩出;另外神岡、后里、大甲、梧棲等地區民風淳樸,傳統技藝南北管、鑼鼓陣、織藝等較能保存。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座落於縣治所在地豐原市,七十二年開始啓用,表演活動多在該中心的演藝廳和戶外廣場舉行。演藝廳的活動以低票價吸引群衆,希望能區別廣場的免費活動,慢慢建立鄕民對表演藝術的重視。由於台中縣有二十一個鄕鎭分散各地,若要結合各鄕鎭民衆到縣立文化中心參與活動,實在是困難重重。於是中心在五年前策辦「藝術歸鄕」系列活動,邀請外來團體下鄕演出。陸續舉辦過明華園歌仔戲、朱宗慶打擊樂、蘭陽舞蹈團的演出,今年則以聚點新劇團的民間劇和首督芭蕾舞團的戶外演出爲兩大主題,巡迴十二個鄕鎭表演。藝術組組長廖月霞表示,通俗性的題材和知名團體較能引起共鳴,而且利用他們熟悉的廣場做爲演出舞台,容易吸引民衆扶老攜幼前來參與。中心的年度預算在縣長的支持下雖較他縣略高,但平均下來,「藝術歸鄕」一年的活動經費,每個鄕鎭至多能巡演一場。人力不足也是一大原因,目前中心已籌組義工群,協助一般性業務進行。

在台中縣立文化中心長期存在著幅員過廣、經費不足、人力有限問題的同時,許多鄕鎭已各自開發社區文化資產,如淸水鎭的文史工作室、大甲鎭的傳統技藝團體、龍井鄕的理想國社區等。而縣立文化中心亦扶植有國樂團和二溪流域劇團,未來仍會朝向社區文化發展,計劃輔導成立社區劇團、舞團和室內樂團。

唯有培育當地的藝文團體,結合鄕民共同參與,始能長期滋養這塊土壤,落實眞正的「藝術歸鄕」,亦才能避免台中縣鄕鎭僅成爲台北表演團體曇華一現的巡演站。

城鄕臨界點──文化地標東海大學

除了官方文化單位的經營外,台中市目前共有十二所公私立大專院校,僅次於台北市。這十二所學校包含有三所綜合性大學,四所醫學專業學校,三所商專,再加上台中師院和台灣體專。然而設有表演藝術相關科系的,僅有東海大學的音樂系,以及台灣體專新成立的舞蹈科。其中東海大學流露濃厚的人文氣息,而且地理位置特殊,以一道外牆劃開縣、市管轄區域,成爲台中的文化地標。

東海大學座落於大度山上,校內共有四處室內表演場地──中正堂、銘賢堂文學院視廳敎室實驗劇場,和音樂系的音樂廳。中正堂是全校師生的集會場所,可容納將近三千人,但是舞台設備不盡完善,曾被批評爲「大而無當」;不過中正堂仍是東海最主要的表演場地,近年來活動頻繁,國內表演團體幾乎都在此演出過。銘賢堂爲三百人的小型講堂兼演藝廳,文學院的實驗劇場和音樂系的音樂廳爲小型場地,約容納一百五十人,提供該系學生自行排演或與他系合辦音樂會。

今年五月適逢東海大學四十週年校慶,各項演藝活動達到高潮。引起各界注目的「第二屆東海大學表演藝術月」,由學生會策劃執行,邀集國內音樂、戲劇、南管戲曲、舞蹈等團體參與二十場的演出,是國內校園罕見的大規模表演藝術活動。在此同時,東海大學音樂系所亦展開十一場巡迴公演,包含合唱、歌劇、舞劇和演奏會,向外推動豐富的音樂饗宴。

表演藝術只送不賣──三采與寶琨建設

台中企業與表演藝術產生交集是從最近三年才開始,可說尙處於盟芽時期,其互動的模式可分爲兩種:表演藝術與企業產品結合、企業贊助表演藝術活動。三采與寶琨同爲建設公司,但以不同的經營理念各自開闢一片天空。他們經營的模式或許未臻至成熟,但在短短三年內蓬勃發展,相較於文化中心十載建設,可是一點也不遜色。

三采早期是以經營幼兒園推動兒童美育敎學爲主,民國八十七年成立三采建設公司,廖福澤董事長將其藝術理念與企業融合,推出一系列以藝術社區爲號召的案子,三年前開始舉辦「三采藝術季」,邀請台中及全省知名表演團體參與,於中山堂、中興堂、科博館廣場、大業公園(向政府認養的公園)演出。節目的策劃安排全由三采建設一手包辦,表演團體綜含音樂、戲劇和舞蹈,每場都是人山人海的盛況。今年甚至主辦「張正傑與盧傑利名琴」的演出,巡迴全省十四場。

一個民間團體卻可以每年盛大地舉辦多場藝術活動,主要原因是三采以經營事業的心來經營藝術季。他們邀請的團體大多已具知名度,加上「企業回饋、免費觀賞」的吸引力,還有三采成功的宣傳──印製精美海報、傳單四處發送、出版刊物寄贈給每位客戶、並且於每場演出做問卷追蹤。因此三采儼然成了民間藝術經紀公司,甚至文化中心都還向他們探詢表演團體的名單。

三采的另一項成就是「三采兒童劇團」。該團已成立四年餘,是國內第一個針對學齡前幼兒身心發展與成長學習需要,而設計常態性課程的「非才藝表演團體」。劇團敎師張黎明算是台中劇場首批披荊斬莿的先鋒之一,早期的觀點劇坊,現在的大度山劇場,都常聽到「小風」(劇場朋友對他的暱稱)。小風還與自閉症協會合作,以戲劇課程爲自閉兒童做藝能統合治療。

小風認爲台中的劇場發展不易,大環境對戲劇的漠視造成人才不斷地流失,所以他希望從兒童敎育著手,從生活中啓發他們的原創力,未來還計劃以兒童廣播劇的形態與社區結合。目前台中也有其他幼兒園從事戲劇敎育,例如愛彌兒幼兒敎育中心便擁有一座小型劇場,計劃與台北紙風車兒童劇團合作兒童戲劇訓練課程。在台中,成人劇團幾度起落,兒童劇團卻在企業的支持下,快速地蓬勃發展。

台中另一個建築業贊助藝文的例子是寶琨建設。三年前,寶琨建設策辦前蘇聯愛樂交響樂團在中山堂演出,並且做現場實況轉播,在台中藝文界引起注目。爾後邀請雲門舞集以野台方式演出《射日》,得到熱烈回響。不同於三采建設的藝術與企業結合經營方式,寶琨董事長張愷紘強調「藝術歸藝術,商業歸商業」,他不利用這種藝術公益活動做任何產品宣傳。只要走訪寶琨建設一趟,就能瞭解張愷紘支持藝術活動的純眞動機了。

張愷紘本身熱愛藝術,辦公室內佈置有朱銘雕刻、琉璃工房的佛尊、丁紹光畫作等藝術精品;走廊則闢爲文化藝廊,提供演出訊息給員工;電梯旁還製作節目說明海報,介紹辦公室每天播放的古典名曲。

張愷紘對於推廣藝術活動不僅是贊助演出,更是身體力行。他親自買票送給員工和親朋好友,早期甚至以「強迫」方式規定員工參加音樂會。他認爲台中市是屬於消費型都市,商家、餐廳林立,民衆習慣於追求物質生活,對於人文精神則是陌生的。所以他主動影響周遭朋友,長期下來,竟也成了演藝資訊站了。

對於未來有何藝術推廣計劃?張愷紘表示籌辦藝術季的大型演出需要一筆龐大經費,而且這是在經營興趣,不是做生意,所以他並不預設何時舉辦。目前以贊助表演團體來台中演出,並協助藝術家進修爲主。雖然舉辦藝文活動遭遇人力、經費的問題,張愷紘把藝文融入生活情趣中,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同事、朋友將繼續成爲他推廣藝術活動的對象!

個性化的舞台──晶華書店與杉林屋

中淸路旁的重劃區內,晶華書店的濃厚人文氣息在四周新辦公大樓中格外顯眼。書店負責人黃智華放棄新聞局十來年的職位,偕妻共同來台中經營書店。創辦晶華書店是基於個人興趣,所以音樂、藝術、閱讀是晶華書店的三大主題。至於當初選擇台中開店是因爲台中地理位置佳,離台北、高雄都不遠,環境和氣候舒適宜人,而且居住成本較低。但是晶華書店並不設在市中心,張智華分析台中市此類書籍的消費群不超過百分之三,所以他決定以鄰近高速公路來吸引大台中都會區的消費群。

書店一樓爲國內出版品;二樓爲藝術類書籍、CD和咖啡廳,出版品以音樂類居多,舞蹈、戲劇較缺乏;三樓藝文館爲展覽兼表演場地,並有鋼琴和多媒體設備。晶華書店每一季都會策劃系列展覽、講座、音樂會和小劇場的演出,呈現多面向的藝術空間。

儘管如此用心經營,書店開立一年半來仍呈虧損狀態。不過黃智華並不灰心,他檢討過去經營的缺失,心中正在蘊釀下一步計畫,希望能開闢外賣市場,出版書籍,以及開發人文工場精藝品。黃智華表示晶華書店是個人化的書店,他並不是以企業方式經營,而是當作一個夢想去實現,期待有更多的人支持這個理想,並且和晶華書店共同分享這個夢想。

和晶華書店一樣以個人理想來經營藝術的,還有杉林屋音樂廳。

在工廠林立的潭子鄕,杉林屋音樂廳是屬於私人的音樂聚會場所,由周頑臣的家族企業獨力支撑。周家以經營電熱元件的工廠起家,對於音樂的喜好則是淵源於周頑臣的母親曾任敎會司琴,於是子女受到影響,六年前成立了「杉林屋」音響事業。爾後在一次機緣中購得義大利手工鋼琴法瑞利三〇八,(此琴一年全世界僅手工生產五部),基於讓更多人也有機會聆賞名琴演奏,「杉林屋音樂廳」於是誕生,八十二年三月由陳毓襄揭開音樂會序幕。

音樂廳的所有聯繫工作皆由周家唯一的女兒周艾莉和其兄周偉碩負責。八十坪的音樂廳從剛開始向扶輪社借椅子,到現在佈置了兩百多把杉木座椅和整面杉木壁面,滿室散發撲鼻天然香。二年來舉辦了二十餘場音樂會,陳必先、吳季札、李堅等人都曾於此一展琴藝。音樂會的觀衆多是來自音樂界的朋友,以家庭音樂會的方式拉近觀衆與演奏者的距離。雖然形式自由,但可一點都不含糊;周艾莉每場演出皆精心製作節目單,繁瑣的影印、裝訂、郵寄等工作幾乎是動員了全家族。除了音樂知識的傳達,杉林屋希望能帶動觀衆對音樂會禮儀的注重,無形中達到音樂敎育的功能。

「杉林屋音樂廳是屬於我們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法瑞利名琴則像是我們的家人。」周家用深厚的情感經營杉林屋音樂廳,堅持場地可外借但不外租,他們希望能保持音樂廳最好的品質。就像在維護音樂心靈中一處神聖的殿堂。

從正式表演場地到家庭工廠、書店、學校、廣場、工地,台中的舞台充滿著各種的可能性;十二所大專院校,濶及中部各縣市的廣大腹地,台中的觀衆資源充滿著深厚潛力。如此一塊豐饒的文化土壤需要的是在地人的深耕,台中──不該只屈就當個文化轉運的中點站。

(本刊宣傳企劃 謝韻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