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來台公演,挑起觀衆對昔年黃梅調電影《梁祝》的熱度;今年,在歲末的十二月天裡,湖北省黃梅戲劇團將登台續彈黃梅調。根植於湖北,卻成熟於安徽的黃梅戲,其在外鄕(安徽團)與在故土(湖北團)會有不同的表演風格嗎?台灣的觀衆將可拭目觀較。
湖北省黃梅戲劇團公演
12月14〜15日 19:00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12月19〜23日 19:00
12月23〜24日 14:00
台北國家戲劇院
12月26~30日 19:00
高雄中山大學
85年1月1〜3日 19:00
85年1月1日 14:00
新竹淸華大學
今年年底,我將作爲湖北省黃梅戲劇團藝術總監隨團赴台作交流演出。重登寶島,尋訪知音,切磋技藝,實爲快事!
黃梅戲生根發芽於湖北,開花結果在安徽。「楚人善歌」,位於長江中游北岸的湖北省黃梅縣,與江西九江隔江相望,自古文化發達,歌風極盛,民間歌舞說唱品類繁多。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的民間小調──採茶調,大約在淸末乾隆後期,黃梅採茶調與花鼓、道情、高蹺、連廂等民間演唱藝術形式結合而成爲黃梅戲的雛型。
在外地成熟歸故里組劇團
黃梅縣背山面湖,常有水旱災害。每遇災荒,災民沿著商路逃至皖西南、贛東北一帶賣藝乞討或敎場爲生,黃梅戲隨之傳播到外省。黃梅戲傳至安徽後,經當地民間藝人的不斷完善、改進,與安慶一帶的民間藝術和語言相結合,並從靑陽腔和徽調等成熟的大劇種吸收養料,逐漸成爲深受觀衆歡迎,有著旺盛生命力的優秀劇種。其特色爲鄕土氣息濃郁,內容貼近平民生活,長於表現凡人小事;表演載歌載舞、淸新明快,曲調通俗易懂。黃梅戲以「田園詩韻」、「民間古風」在劇壇上獨樹一幟。
本世紀五〇年代以來,黃梅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導演制的建立促進了表演藝術的提高,嚴鳳英、王少舫等黃梅戲演員名聞全國,享譽海內外。據《中國文化報》(1986年9月24日)報導:「在被目前北京人喜愛的劇種中,黃梅戲居首位。」在香港、日本、東南亞和歐美一些國家,都興起了黃梅戲熱。英國女星過生日,點名要聽黃梅調;在國際航班飛機上,在美國的宇宙飛船上,也播放黃梅調;在台灣當黃梅戲初入寶島之際,電影《梁祝》幾乎迷倒全台觀衆,無論年逾古稀的老敎授、垂髻年華的小兒女、中央大吏、鄕野農工,無不爲黃梅戲而傾倒。
多少年來,湖北人民就有一個共同的心願:要把發源根植於湖北、成長壯大於安徽的黃梅戲「請回娘家來」。一九八九年,湖北省黃梅戲劇團正式組建,是全國兩個省級黃梅戲劇院(團)之一(另一爲安徽省黃梅戲劇院)。爲使劇目旣有傳統黃梅戲的獨特韻味,又有強烈的時代特色,我們一方面要繼承戲曲藝術的優良傳統,一方面又要按照當代觀衆的審美需求,從編、導、演、舞美、音樂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創新,這已成爲全團上下的共識。
建團六年,拍攝了六集電視連續劇《貂蟬》,獲得一九九〇年度全國電視劇「飛天奬」;拍攝了黃梅戲故事片《血淚恩仇錄》,在全國放映大受歡迎。此外,還創作演出了《不倒的門樓》等一批舞台劇目。
《未了情》借影視手法
此次湖北黃梅劇團首次赴台,携來較具代表性的新創劇目《未了情》、《雙下山》、《羅帕記》、《春江月》等。
現代戲《未了情》講述的是一個飽含生活哲理而又充滿了眞情實感的故事。小學女敎師陸雲正値靑春年華卻身患癌症,她旣爲自己的不幸而痛惜,更爲幾椿未了之情而揪心,硬是用剩下的時日,以百倍的愛心喚醒愚頑的兄長,召回迷途的俏妹,幫助遭難的母子,感化售假貨的商人……。
在藝術形式方面該劇也有新的探索。以散文詩的形式鋪排全劇,變一線穿珠似的線狀結構爲中心輻射似的球體結構;用屛風式景片的移動開合解決時空的頻繁轉換和人物的自如上下。簡約戲曲程式而更多地借鑒影視表現手法,以便貼近現實生活。
《未了情》誕生僅一年有餘,已公演近百場,觀衆達十多萬人次。大幕拉開,觀衆就與劇中人產生情感共鳴,觀衆席時而傳出抽泣之聲,時而又傳出會心的笑聲,劇場效果十分強烈。
小僧小尼《雙下山》敷演輕喜劇
總把舊調翻新曲,唱與諸君細品評。傳統折子戲〈思凡〉和〈下山〉早已爲廣大觀衆所熟悉,將其融合擴展而成爲一台大戲《雙下山》,確非易事。這兩齣折子戲淵源於儺戲,劇中的小尼姑、小和尙原被當作「反面敎材」處理,因其貪戀男歡女愛,死後是要下地獄、進油鍋的。經過前輩藝人的改造,這兩齣折子戲的立意一變而爲歌頌男女至愛眞情,表演上也有許多精彩的創造,堪稱京、崑等古老劇種的代表作。如何保留原有的藝術特色?如何賦予它們新的藝術品格?這是需要認眞思索、謹愼爲之的。
《雙下山》細致描繪小僧小尼對於愛情婚姻的熱切嚮往,毫無褻瀆神靈之意。這一對小僧、小尼,不同於一般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的佛門弟子,小和尙因算命先生胡說八道,尙爲嬰孩時就被送入寺院,削髮爲僧並非本意;小尼姑因逃避包辦婚姻離家出走而在庵堂暫且棲身。他們二人相遇、相知、相慕、相愛,最後衝破淸規戒律,雙雙出逃,是對美好人性的謳歌,是對男女之間天然合理、純潔美好的愛情的禮讚,也是對人間摯愛眞情的呼喚。劇中雖然寫了老和尙的嚴厲、苛責,仍不忘用適當筆墨表現他對小和尙父子般的情感。
在這個戲裡,我們力圖以詼諧機趣的語言、幽默淸新的表演和洒脫別致的舞台處理,營造出生動活潑、淸雅怡人的輕喜劇風格。刻意淡化古老劇種嚴格的程式規範,而更多地融入一些新鮮的民間藝術色彩,增強表演的生活氣息,力求用充溢全劇的民間生活情趣和黃梅戲淸新、質樸的美感去贏得觀衆的靑睞。
傳統的〈思凡〉中,有一大段小尼姑在羅漢堂的獨唱,形式較爲呆板。依據中國戲曲「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美學原則,我讓演員裝扮羅漢,賦予人的情感,泥塑木雕的衆羅漢成了小尼內心情感交流的對像。凡心萌動的小尼向衆羅漢訴說內心的苦悶,衆羅漢或詰問或責難或驚愕或同情,唱中有舞,動中有靜,意圖構成一幅優美別致、情趣盎然的畫面,更希望以衆星拱月之勢,使小尼的形象更爲生動、鮮明。
編導的創意有賴演員去體現。演員中楊俊、張輝是當今黃梅界的最佳搭檔。他們倆肯吃苦、悟性高,對藝術有著執著的追求,經過幾年的擔綱,已成爲湖北黃梅戲的頂樑柱。《未了情》和《雙下山》均由這兩位年輕的國家一級演員領銜主演。一九九五年十月,《未了情》、《雙下山》兩劇於安慶參加「全國第二屆黃梅戲藝術節」,獲得「最佳演出奬」的第一名,楊俊、張輝各得一座「優秀演員金奬」,配角演員方天宇、董小滿、涂小勇、王祖泉也各得「優秀演員」銅奬。
湖北省黃梅戲劇團近年來努力開拓國際演出市場,分別出訪過德國、新加坡、香港等地,一九九四年,參加在烏克蘭舉辦的「第三屆國際短劇節」,均甚獲讚譽。我們衷心地希望加強與海內外藝術界同仁的交流。
文字|余笑予 湖北省黃梅戲劇團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