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忘錄》追溯猶太人慘遭大屠殺的痛苦記憶。(Hila Laizer Beja 攝 Giora Manor 提供)
焦點 焦點

以色列人的「備忘錄」 奇布茲現代舞團和以色列舞蹈場景

國內向來熟悉的舞蹈團體多以美國的爲主流。不過,世界上仍有許多傑出的團體,以色列的奇布茲現代舞團(Kibbutz Contemporary Dance Company,簡稱K.C.D.C.)正是一例。

國內向來熟悉的舞蹈團體多以美國的爲主流。不過,世界上仍有許多傑出的團體,以色列的奇布茲現代舞團(Kibbutz Contemporary Dance Company,簡稱K.C.D.C.)正是一例。

以色列奇布茲現代舞團

9月27日

高雄市立文化中心

9月28日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9月30日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10月1日

新竹交通大學禮堂

10月5〜7日

台北國家劇院

10月4日 (講座)

國立藝術學院

「奇布茲現代舞團」是以色列兩大現代舞團之一,另外一個是知名的「巴謝瓦舞團」(Batsheva Dance Com-pany)。對於一個僅有五百萬人口的國家,能存在六個專業舞團,算是很多了。

以色列的現代舞萌芽於一九二〇年代,當時到達以色列的移民,主要來自俄國和東歐的猶太人。(註:這塊土地在兩、三千年前曾是以色列族裔,也就是後來猶太人祖先的家鄕。)移民潮中有些是舞者,他們開始在新的家園演出、敎學。這群舞蹈家帶來了西方現代舞──這個在二十世紀初期和古典芭蕾一同盛行於歐洲的新舞種。然而現代舞著重藝術家思想和情感的表達,比起芭蕾傳統技法的表現更能傳達前人的革新精神。因此,以色列至今只有一個專業芭蕾舞團,但卻有五個現代舞團。

從群體生活體驗出發的現代舞團

即將來台演出的「奇布茲現代舞團」,是二十五年前由多位懷抱舞蹈創作和演出理想的編舞家共同組成。「奇布茲」是一種特殊的生活觀,講求群體生活、齊力耕耘、共享所得,舞團的舞者和編舞家都是「奇布茲主義」的成員,他們意圖在「奇布茲運動」中建構一個理想體制,以貫徹他們的舞蹈信念。

最初,舞者從各個村落的奇布茲家庭而來,每周固定排練和演出兩天,但是舞者的專業基礎仍嫌不足。一九七二年,葉芙狄特.亞諾(Yehudit Arnon)──「奇布茲現代舞團」的創始人,獲准在她隸屬的嘉同(Ga'aton)奇布兹公社成立舞蹈工作室,奠定日後奇布茲舞團的基礎。

擁有歐美舞蹈派別的訓練

一九三〇到一九四〇年代,以色列的藝術性舞蹈主要是由德國和奧地利的舞者傳入,他們曾與著名的現代舞蹈家如瑪麗.魏格曼(Mary Wigman)和庫特.尤斯(Kurt Jooss)習舞、演出。一九四八年以色列獨立以後,另一波移民潮帶來美國新生代舞者,他們硏習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或朶瑞斯.韓福瑞(Doris Humphrey)等美國現代舞宗師的技巧。爾後三十年,美國的葛蘭姆現代舞成爲大多數以色列舞蹈家的主要舞蹈形式和動作語彙。

一九六四年巴謝瓦(Batsheva de Rothschild)創立「巴謝瓦舞團」,她是猶太貴族的後裔,瑪莎.葛蘭姆的密友,於是葛蘭姆成爲以色列第一個專業現代舞團的顧問及藝術總監。其實在巴謝瓦之前,也有些優秀舞團存在,例如誕生於維也納,一九三五年在以色列台拉維夫(Tel-Aviv)定居的蓋爾楚.克勞斯(Gertrud Kraus);另一個特別的團體「Inbal舞蹈劇場」,由莎拉.蕾薇.塔納伊(Sara Levi-Tanai)在一九四九年成立,她以葉門裔猶太人的傳統舞步、旋律及詩歌來創作現代舞蹈。

奇布茲舞團總監亞諾則出生於捷克,二次大戰時曾被扣留於集中營,因爲拒絕爲德軍跳舞娛樂而受到嚴厲的懲罰。一九四八年她偕同夫婿到達以色列,一起加入嘉同奇布茲公社,目前仍居住於此。

爲了發掘更多的編舞潛能,亞諾開始和奇布茲以及鄰近地區的年輕業餘舞者排練,並在許多地方演出。直到嘉同奇布茲逐步發展成正規的地方性舞蹈學校,並且成爲奇布茲團員的「家」後,亞諾才和她的舞者們邁入專業舞團的領域。這樣的成就,有一部分要歸功於兩位美裔舞蹈家的協助──芙蘿拉.庫斯曼(Flora Cushman)和簡內.希爾.沙根(Gene Hill-Sagan)。他們深爲奇布茲舞團這群年輕、熱忱的舞者,和嘉同公社的氣氛所吸引,奇布茲敎育出的靑年顯現出合作、寬容以及和諧的特質,他們對舞蹈的熱愛,使觀衆忽略了其技巧上的缺陷。

創辦人亞諾扮演催化者的角色

如同俄羅斯芭蕾舞團創立者狄亞基列夫(Sergei Diaghilev),或是英國蘭伯特芭蕾舞團的創始人瑪麗.蘭伯特(Dame Marie Rambert),亞諾對於發展舞蹈藝術貢獻良多,但是本身並不編舞,也不是耀眼的舞者。亞諾就是扮演「催化者」的角色,她對藝術的熱忱和細緻的情感,吸引許多知名編舞家從世界各地到來,與奇布茲舞團工作。他們不在意酬勞的多寡,即使無法親自前來,也會賑助敎舞,諸如石井慧(Kei Takei,來自日本和美國)、吉里.季里安(Jiri Kylian,荷蘭舞蹈劇場藝術總監)、馬茲.艾克(Mats Ek,來自瑞典Cullberg芭蕾舞團),以及克里斯多夫.布魯斯(Christopher Bruce,倫敦蘭伯特舞團藝術總監)。

儘管這些世界級的編舞家爲奇布茲舞團編作許多作品,但不會因此削減以色列舞蹈家對這個舞團的貢獻,如Ohad Naharin(現任巴謝瓦舞團藝術總監)、Liat Dror夫婦、Nir Ben-Gal、Ruth Ziv-Eyal等,這些以色列舞蹈劇場的帶動者,都曾和奇布茲舞團合作。

駐團編舞家雷米.貝爾作品之空間處理獨具特色

到底奇布茲舞團的舞者是何等特別又蘊含以色列色彩?或許從雷米.貝爾(Rami Be'er)的作品中可獲得解答。雷米.貝爾是一位富有原創力的編舞家,生長於嘉同奇布茲,在當地的舞蹈工作室習舞,服完兵役後即成爲舞團的正式成員,不久,開始爲奇布茲舞團創作。

貝爾本身拉奏大提琴,父親是建築師,所以對音樂和視覺空間設計非常敏銳。近十年來,他是奇布茲舞團的首席編舞家,並且發展出獨具風格的長篇舞作。

貝爾對於政治和社會情勢亦投注關懷。他的第一個長篇作品《一個後備軍人的日記》,即是貝爾以自身經驗來詮釋一位軍人在被佔領的國土上所產生的沮喪和困頓心情。這也是大多數以色列男子共有的經驗。

貝爾的舞作中,有一支用了莊嚴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曲,企圖以受局限於一個小空間,或是身上束縛繃帶的舞者,表現軍隊所施加於人的限制。另外舞台與觀衆之間,有一道鐵絲栅欄,頑童攀爬其上,這一切在在陳述貝爾對自由和平的追求。

以奇布茲公社經驗爲編舞題材

貝爾在另一支長篇作品中,努力結合奇布茲經驗和在奇布茲集體學校的童年影像。他使用了架在輪子上的一排排座椅,舞者推動、旋轉著椅子,象徵奇布茲公社的集體生活,而公社個人內心的、私人的、祕密的欲望,則在離開地面的小展示箱中呈現。

在不同層次的舞台上演出,已經成爲雷米.貝爾作品的特殊標記,在舞作《備忘錄》,甚至近作《某地》中,貝爾都有將動作在多層空間呈現的特別安排,如在梯子或其他台架上攀爬的舞者都代表特定喩意。

《備忘錄》在追溯過去的記憶,亦即當時將近六百萬猶太人被納粹進行大屠殺的記憶。他最近的作品則在探討一個沒有人性的未來社會,一個可怕的烏托邦狂想。然而貝爾的作品中總是透露一絲絲溫暖與愛的火光。

二十年來,葉芙狄等.亞諾一直是奇布茲的精神領袖,從沒沒無名的業餘團體,發展成國際知名舞團,在各地都受到歡迎。雷米.貝爾已然註定成爲下一個藝術領導者,這個即將面臨的轉變,在亞諾和貝爾之間已經獲得默契。亞諾能提拔一個傑出的繼承者,在舞團下一代中發掘珍貴的舞蹈創作天賦,是十分幸運且睿智的。

(本刊編輯 謝韻雅翻譯)

 

文字|吉尤拉.馬諾  以色列舞評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