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聲翕(右)與黃瑩(左)。(黃瑩 提供)
焦點 焦點

懷師長嗟塵緣淺,聆樂且喜心緣深

追懷林聲翕敎授抒感

林聲翕是黃自的入室弟子,他秉承了黃自以優雅的中國人文精神爲內蘊的樂風,透過精練的西方作曲技巧,傳承了漢、唐、元、淸等盛世詩樂同源的特色,將之發揚光大,凡是他的作品無論器樂或聲樂,不分婉約與豪放,均能冶中國詩文美學與西方音樂美學於一爐,十月,聲樂家協會將舉辦一場林聲翕作品展,以紀念這位爲「亞洲作曲聯盟」港台分會催生的作曲家。

林聲翕是黃自的入室弟子,他秉承了黃自以優雅的中國人文精神爲內蘊的樂風,透過精練的西方作曲技巧,傳承了漢、唐、元、淸等盛世詩樂同源的特色,將之發揚光大,凡是他的作品無論器樂或聲樂,不分婉約與豪放,均能冶中國詩文美學與西方音樂美學於一爐,十月,聲樂家協會將舉辦一場林聲翕作品展,以紀念這位爲「亞洲作曲聯盟」港台分會催生的作曲家。

林聲翕歌樂展白雲故鄕

10月7日

台北國家音樂廳

10月7日

台北國家音樂廳

11月2日

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11月9日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11月16日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今年七月五日,中華民國合唱協會舉辦了一場七七抗日紀念音樂會,演唱了許多經典性的抗戰歌曲,身處於瓦釜雷鳴的社會音樂環境,偶聞黃鐘之聲,感受一點陽剛之氣,眞敎人心胸酣暢,精神亦爲之一振;而最後高潮由復興崗合唱與實驗合唱團聯袂高歌的〈中華頌歌〉選段,儼然與〈抗敵歌〉、〈中國人〉無分軒輊,同樣是精密的多聲部賦格體裁,高超的層疊對位技巧,與邏輯鮮明、對比強烈的布局,聽起來波瀾壯闊,浩氣凌雲,極盡宏偉壯麗之致。它不是抗戰歌曲而是抗戰時代中國藝術歌曲巔峰歲月的接續與傳承,它是一九八六年十月三十一日作曲家林聲翕,受聘專爲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音樂廳所譜的開幕慶典之歌,並曾由他親自指揮首演,次日特邀戴金泉敎授指揮再演唱一次,九年後的今天,筆者再聆此曲,聽到「民主是三月的和風」「自由是燦爛的雲天」、「博愛是春天的陽光……」,腦海中泛起一九八六年三月中旬伴侍他同遊日月潭,住在涵碧樓,他親自擬出了主題與內容大綱,指導我以宏揚國家民族之愛、同胞手足之情爲內涵,爲此曲撰寫歌詞,並曾說「這是今生最大的心願,爲國家譜一首大合唱,要像韓德爾爲耶穌譜《哈里路亞》一樣……」,斯情斯景,倏忽已逾十載,緬懷先師音樂報國的壯懷,環顧今世,高官政客,酷嗜「下里巴人」,昧於「陽春白雪」,猶大言不慚侈談「文化建設」,不禁淚自心湧,感喟萬千。

兼融中西創作理念

林聲翕是廣東新會人,一九一四年生,一九九一年七月十四日在無絲毫預訊的情況下,突然罹患腦溢血遽逝,令港台樂壇十分震驚;斯時筆者正首次赴滬探親,返台經港未曾入境,抵家後方知噩耗,曾與師母通話,深以未盡門生之禮爲憾;緣林敎授生前身體健碩,唯一的小恙便是血壓偏低,所以他常常以抽雪茄來促使血壓微昇,想不到最後卻是腦溢血致命,始料所不及。接著一九九四年三月上旬,野草詞人韋瀚章,亦因衰病吿別人寰,歲月如流,世事如幻,原我國旅港樂壇「歲寒三友」,淸逸如竹的林聲翕,堅貞如梅的韋瀚章,均已遐登仙籍;碩果僅存者,只有挺立如松的黃友棣,以大隱隱於市的凜然之姿,獨傲KTV的狂風怒濤;歌樂創作的「最佳拍檔」,三缺其二,黃老師的情懷,當可想見了。

衆所周知,林聲翕是黃自的入室弟子,他秉承了黃自以優雅的中國人文精神爲內蘊的樂風,透過精練的西方作曲技巧,傳承了漢、唐、元、淸等盛世詩樂同源的特色,將之發揚光大,他的作曲技巧植根於廣州唸中學時即以飽讀詩書,精練琴藝,而在上海音專苦修養成的歲月,使他更上層樓。所以,凡是他的作品無論器樂或聲樂,不分婉約與豪放,均能冶中國詩文美學與西方音樂美學於一爐,像〈西藏組曲〉、〈愛丁堡廣場〉、〈抗戰史詩〉,無論主題發展變化與和聲、配器及最重要的「張力」,都有卓越超凡的效果,至於我們更熟稔的如〈野火〉的悲愴,〈雨〉的灑脫,〈白雲故鄕〉的傷懷孤憤,〈滿江紅〉的壯懷激烈,〈期待〉的殷切情愫,〈輪迴〉的禪意幽思……,無不情趣超俗,詩意深濃,尤其伴奏音型與語法的新穎精緻,烘托歌中情景不落前人窠臼,最令唱者貼心,聞者動容;當然也唯有像林聲翕這樣學貫中西的作曲家,又不失儒雅書生本色的人克臻於此。當今,時代與環境趨於開放多元,作曲寫歌堪稱百花齊放,百鳥爭鳴,但就作品質量而言,卻是失衡嚴重,樂界之中野孤參禪,高談闊論者多,大度雍容眞才實學者少,復加俚歌俗曲經過政商掛帥,沾盡傳媒之利,形成了罕有的歌樂作品與音樂言論的亂世,而像林聲翕這樣的骨風和作品,就更令人有疾風勁草,板蕩忠貞的懷念了。

致力華人作曲發展

無可諱言,林聲翕的謝世,象徵了中國近五十年一段輝煌歲月的結束;面對當今一切事務全以政經變遷爲主軸的時代,「交替」思想猖熾,「傳承」觀念淡薄,文化斷層日趨明顯,音樂尤爲嚴重。遙看對岸大陸,雖經國內共內戰,共產文革,但因其地大物博,文化資源豐富,從歷史的長程來看,五十年動亂僅屬彈指,而其覺醒與復甦亦在瞬間,所以就音樂文化而言,近十年來,大陸已趨向轉機階段。我們一直處在持續的危機當中,近十年更爲明顯,這就是中華民國聲樂家協會有心要按計畫來主辦作曲家專輯性的音樂會,喚醒社會音樂文化的傳承意識,用行動來提昇生活精神品質的緣由。雖然面對視聽傳媒的垃圾歌海,難免杯水車薪;但長夜漫漫,驟現一盞燈火,也稱得上是一種喜悅和希望,前年趙元任作品的硏討與演唱,堪稱空谷跫音,至今回響不絕,而這一次舉辦林聲翕作品演唱,更是聲樂家與愛樂知音良性互動的新契機;林聲翕「亞洲作曲家聯盟」港台分會的催生者,與國內樂壇情誼深厚,同時亦因他七十年代曾在東吳任敎,所以在台莫逆除顧獻樑、蕭滋、張繼高(三位均已作古)等人之外,尚有許多門生如重慶國立音樂院在台校友,東吳音樂系校友,及無數喜歡他作品,而且又親沐春風的聲樂家們,樂緣深廣,幾乎無人不識。復因熱愛寶島風光,常由門生邱垂堂、黃輔棠、宋允鵬、蔡盛通與筆者等人輪流陪同環島講學,暢遊中橫、花東,歷遍西部縱貫平原,靑山綠水之間、阡陌古廟之上,皆有他樂思泉源,經過中廣趙琴邀約,爲歷屆「中國藝術歌曲之夜」增添異彩,發表了許多頌讚斯土斯民的精緻歌樂,所以〈日月潭曉望〉、〈阿里山觀日出〉、〈天祥道中〉、〈梨山花開〉、〈寒梅〉、〈山旅之歌〉、〈海峽漁歌〉以及上述的〈中華頌歌〉……,唱起來,聽起來,都令人心醉神酣。當年曾經轟動,如今更富觀光環保意義,亦是民間文藝復興的先兆的米開朗基羅有句名言:「生命短促,藝術常存」,聆賞林聲翕的作品,應作如是觀。

 

文字|黃瑩  資深樂評人、詞曲作家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