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齣新戲裡很明顯地以唱腔貫穿全劇,成爲重要部分,而非陪襯地位。明華園多年來最受爭議的問題,終於有了相當程度的調整。
《燕雲十六州》
8月18日
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明華園歌仔戲團於八月十八日,推出年度新戲《燕雲十六州》,這是明華園三年來的唯一新戲,在製作上相當用心,劇情架構格局頗大,就演出效果而言也很有看頭。高雄做爲其首演的第一場,當天晚上吸引了幾乎滿座的觀衆一同欣賞這齣新戲,曲折的劇情緊扣人心,舞台的應用變化多端,尤其是最後一場〈諸神嘆〉,舞台上的幽州城(即現在北京)宏偉富麗,但因後周大軍懷疑遼軍獻城的誠意,憤而屠城,轉眼間繁華的幽州街市成了廢墟,充分發揮了舞台的魅力,呈現出震撼人心的效果。此劇明華園有備而來,除了劇情、舞台技術之外,在音樂上也有許多實驗,筆者願就此提出個人的看法。
唱腔
明華園過去的戲大部分是以劇情的推展爲主,著重對白、機關、佈景、燈光、編劇以及種種舞台技術的應用,歌的部分頗爲「冷落」。然而本齣新戲裡,很明顯地以唱腔貫穿全戲,成爲重要部分,而非陪襯地位。明華園多年來最受爭議的問題,終於有了相當程度的調整。然而唱腔的使用除了量的要求外,質的提升也不容忽視,在戲中除了主要角色的唱腔表現之外,其他角色也安排了少量的唱段,但在行腔轉韻上並不見功力,整體唱腔水平落差過大,値得明華園深思。
音樂設計
《燕雲十六州》在配樂方面,特聘大陸作曲家山風先生譜寫,引進了大陸製作戲曲的模式,爲每一特定場景,每一唱腔編曲、配樂,並由中廣國樂團現場伴奏,豐富了聲音的多元性。這樣的手法値得喝采,歌仔戲是一個開放性且包容性甚強的劇種,面對如此的實驗當然也表現得「豁達大度」,只是其中是否缺少了什麼呢?筆者以爲中國的戲曲種類雖多,但是在表現手法上頗多雷同之處,幾個大劇種如京劇、川劇、豫劇、黃梅戲、越劇,如果從身段、服飾、劇本故事,實在很難區分他們的差異。因此除了語言之外,最能明顯區分的莫過於特定的曲牌與唱腔,所以音樂的性格成了劇種的重要精神指標,有其絕對重要的地位。
近年來歌仔戲的演出爲了增加音樂上的效果,與國樂團搭配成爲大戲的必要配備,然而國樂團本身的音樂型態與歌仔戲的音樂型態,有其本質上的差異性,做爲背景音樂時,國樂團的表現的確令人激賞,功不可沒,但是做爲重要唱腔七字調、都馬調……等伴奏時,則顯得蒼白而力不從心。筆者以爲國樂團的加入,是必然而且値得肯定的事實,但是國樂團在還沒找到適當「立足點」時,實在不宜「篡」傳統四大件之「位」,最好仍以「客人」的身份去協奏、烘托,以陪襯爲宜,否則在感覺上原本濃烈的「湯頭」爲了貪多大碗,加入了許多「白開水」,沒有加入「高湯」,當然只是變多變淡而已。
板式的變化
歌仔戲的曲牌相當的多,但僅七字調、都馬調、雜唸仔、哭調……等重要唱腔較爲靈活。大陸歌仔戲由於受京劇、越劇等的影響,曲牌也做了板式的變化(如搖板、流水……),獲得一定的成功。在《燕雲十六州》戲中主角耶律靑龍在得知自己身世之後,演唱都馬搖板,表達了內心掙扎不安的情緒,在效果上頗能傳神入戲。(《李娃傳》戲中鄭元和初訪李娃,看到李娃時驚艷不已,內心頓起波濤,此時鄭元和演唱的也是都馬搖板。)板式的變化應用在京劇及其他地方戲之中,早已行之有年,台灣的歌仔戲在音樂上目前仍爲曲牌體,並未走向板腔體的路子,如此的經驗或許可以成爲未來台灣歌仔戲擴展音樂張力的方向之一。
曲牌的轉換
歌仔戲的音樂是以曲牌體的方式組合而成,傳統歌仔戲裡曲牌的轉換隨著劇中人物的情境而變動而,曲牌轉換時就音樂而言極具戲劇性,例如憤怒的情緖由快板七字調(殼仔胡主奏)轉七字哭調(鴨母達仔主奏)婉轉傷痛的哀求,簡短的過門(或無),就將情緒交待得淸楚而順暢,如此簡潔有力的音樂張力,能強化戲劇本身的衝突性與戲劇性,在本劇中似乎少有如此的安排,殊爲可惜。
回顧歌仔戲曲牌唱腔的發展史中,七字調是土生土長的曲牌,老歌仔戲形成之後,爲了要成長爲大戲,吸收了亂彈戲(〈陰調〉……)、南管戲(〈牽君手上〉……)、高甲戲(〈緊疊仔〉即走路調……)及車鼓音樂(〈五更鼓〉、〈留傘調〉……),民國三十八年以後又吸收了閩南都馬劇團中的雜碎仔調,即今之都馬調。民國四十三年歌仔戲進入廣播電台,曲牌的需求更殷,因而吸收了當代台語流行歌謠(〈三步珠淚〉……),民國五十一年電視歌仔戲開播,至今也產生了不少所謂的電視調(〈人生調〉、〈蓮花鐵三郞〉……)(註),《李娃傳》與《燕雲十六州》引進了大陸都馬調、七字調……的不同唱奏方法及板式變化的經驗,如此的良性互動,當然是令人雀躍,明華園在追求藝術成就的企圖心,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燕》劇能在其曲牌唱腔上做大幅度的調整,這樣的精神是令人由衷感佩的。據稱該團有與大陸彰州戲曲藝術學校合作招訓演員的計畫,顯示明華園是一個活力無窮的藝術團體,我們期待明華園在吸取大陸歌仔戲的經驗之後,能取長補短,製作出更高藝術水準的歌仔戲來。
註:歌仔戲曲牌之由來,取自徐麗紗之歌仔戲硏究
文字|鄭溪和 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系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