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英國皇家莎劇團總監,並主持國際劇場硏究中心二十餘年的彼得.布魯克認爲:一齣戲在還未定型之前,就像是「漂流的點」一般捉摸不定;當你將與戲和演員無關的東西去掉後,漂流的點將不再游移─劇場作品於焉誕生。
曾任英國皇家莎劇團總監,並從七一年開始在巴黎主持國際劇場硏究中心的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 1925-),在八〇年代末所出版的《漂流的點》The Shifting Point(布魯克劇場與電影工作三十年手記合集)裡,言簡意賅的形容了劇場工作的過程(大意):
一開始可能是一種味道、或一種顏色吸引你開始作戲,整齣戲會像是漂流的點一般的捉摸不定;你在排戲過程當中,將所有與戲和演員無關的東西去掉,然後那些漂流的點不再任意游移--你的劇場作品於焉誕生。
這個過程聽起來再簡單不過了:你手上有許多「點」,它們可能由你的人生歷練、劇場訓練與概念、想像力………累「加」起來;然後你在排戲過程裡,逐步用「減法」去讓你的製作發出眞正的光芒。但,這就是劇場導演工作的一切了嗎?
「對亞陶而言,劇場是火。對布萊希特而言,劇場是淸楚的視界。對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而言,劇場是人性。然而,我們爲什要用他們的觀點來看劇場呢?」是的,導演一定得在他的作品裡(不管是原創、改編、或翻譯劇作),呈現出他自己的觀點。
「呈現觀點」只能靠導演自己去創造,而無法僅是靠著學習或模仿得來。
劇場不應該枯燥、無趣
從一九四二年,在十七歲時執導了瑪婁的《浮士德》開始,布魯克已經導演了上百齣的舞台作品及十餘部電影。這位多產的世界級導演,除了古典劇目、商業劇場、原創劇作、改編劇本以外,他還導了不少歌劇作品--他爲每一個製作都創造出各異的觀點。
持續在劇場創作的布魯克,可能也是極少數保持著以寫作來發抒自己創作觀的導演(尤金尼奧.罷巴則是另一個「著作等身」的導演」)。他在六八年出版的《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一書當中說到:任何一個空的空間只要在一定時間、有人走過、有人看到,就可以算是一次劇場經驗的完成;同時他又指出,現代劇場有許多只靠語言而看不到演員的「死的劇場」觀念。
布魯克和其他導演最大的差異點是:自他一九四六年在莎士比亞的故鄕導演莎翁的《愛的徒勞》一劇成名起,他不管在商業或藝術性創作上一直都享有大名;他在劇場創作上所要持續面對的突破與瓶頸,要比其他導演來得多--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莫斯科藝術劇院,實際擔任導演工作的時間在二十年左右。果托夫斯基和波蘭劇場實驗室的合作經驗,最後則讓他選擇了離開劇場。
五十多年來,幾乎年年有劇場作品的布魯克,在他最近的著作《無祕密可言─論表演與劇場》There are no Secrets:Thoughts on Acting and Theatre裡談到他對劇場的定義--劇場不應該枯燥、無趣,相反的她應該出乎意料、不落俗套:「劇場經由興奮、出人意表、遊戲、喜悅來引領我們接近眞實。」至於布魯克是如何持續地導出「有趣」的製作,我們就得從他早期的經驗談起。
先進行大量硏究,再將內容與形式「連結」起來
劍橋大學在九五年出版《彼得.布魯克》裡,有點蓋棺論定似的將他在七〇年於巴黎成立國際劇場創作中心之前的劇場生涯,分成另兩個階段:一九四六─六三年爲嘗試期,六四─七〇年爲風格蛻變及奠定期。
布魯克年輕時代最大的心願,其實是擔任電影導演而不是劇場導演。早在四○年代,布魯克就與朋友合作拍攝了第一部電影;在學期間,他還在牛津大學創設了電影社。他從不諱言早期進劇場,是爲了拍電影而做功課。在「準備」的過程裡,布魯克很快就嘗到了成功的滋味。
嘗試期階段的布魯克,導演過喜劇、歌舞劇、莎劇、歌劇等各式劇場作品,並在百老匯及倫敦西區獲得商業上的成功。他爲皇家莎劇團及英國國家劇院導演的作品,則爲他的藝術成就做好背書。
雖然布魯克後來在劇場形式上的「實驗」,經常讓人將他歸類爲所謂的「前衛劇場」導演;然而事實上,早期布魯克面對劇本時的態度卻是非常「傳統的」。他會先從對劇中人物、角色關係、時代環境背景進行大量硏究入手,在透過與演員合作的過程中,再逐步將內容與形式「連結」(link)起來。
事實上,「連結」是布魯克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劇場理念基礎:內容與形式要連結,舞台節奏和演員節奏要連結,日常生活與舞台生活的種種要連結,觀衆看得到的東西(可見)與演員所呈現的背後(不可見)也要連結。整個劇場製作必須靠著充滿活力的成功連結,去展現出緊密而又可淸楚理解的世界。
排戲要有可以自在抒發的氛圍
一九六四年皇家莎劇團同意布魯克和十個演員,去對亞陶(Anton in Artaud 1896-1949)「殘酷劇場」觀念進行三個月的硏究。這對布魯克來說,是個風格蛻變及奠定的轉捩點;對於世界劇壇來說,則不僅是讓亞陶的劇場概念重見天日,同時這也幾乎是它們第一次被實踐到劇場當中。
「殘酷劇場」的最重要概念是:劇場的呈現不應該以語言爲主,而應該以動作、姿勢、聲音、視覺意象,去提供觀衆最「直接」的經驗。亞陶認爲峇里島那種表演者進入恍惚狀態的舞劇,就是最純粹的劇場--人們是以直覺而不是理性去經驗劇場。
雖然布魯克和十個演員在三個月後,已經以片段集錦式的演出去呈現過他們的成果。但是,這個實驗期在往後七年又持續地延續下去。布魯克漸漸地以肢體參予(physically participation),來加入(有時是取代)劇場初步排練時的閱讀劇本階段。他對演員的聲音和肢體動作的要求,也不再只是爲了傳遞角色的情感,而是要演員也能創造出劇場的節奏。
布魯克認爲導演在排戲時,要精確地提供演員可以自在抒發情感的氛圍。有時候要像進行科學硏究那樣的精準,但是大多時要能充滿放鬆、喜悅,甚至像是有著性愛關係一般的親密。
劇場是什麼?劇場可以是什麼?
一九七〇年,聲望如日中天的布魯克帶著一群由各種國籍的演員所組成的隊伍橫渡撒哈拉沙漠,他說:他已經在劇場中證明他適合在劇場工作,而且可以作劇場;現在他想試看看另一種方向- -融合不同(表演及傳統)文化於表演當中。果托夫斯基在同一年也表示他要「試看看另一種方向」,其結果是由硏究演員再走向硏究人的根源,並在最後選擇離開劇場。
在這三個月的旅程當中,布魯克和演員到奈及利亞、摩洛哥等非洲國家的部落裡作即興演出,當地居民也會在同一方毛毯上作他們自己的表演。布魯克這次的工作經驗,則讓他決定要去創立自己的工作隊伍。
藉由福特基金會一百萬美元的贊助、時任法國國家劇院院長的尙.路易.巴侯(Jean-Louis Barrault 1910-1992)的協助,布魯克在七一年創立了國際劇場硏究中心,並將他的劇場事業完全轉移到巴黎。在他自己的劇場Les Bouf-fes du Nord裡,一群多國籍的演員和布魯克一起做長時間的訓練、排練、生活、演出。部分演員和布魯克的合作關係,甚至超過了二十年以上。
布魯克和皇家莎劇團所共同創造出的《仲夏夜之夢》,讓演員在全白的景片前,以類似馬戲團做雜耍的形式演出。到了巴黎的劇場,布魯克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嘗試解答兩個他長期關心的問題:劇場是什麼?劇場可以是什麼?
至此,布魯克所戮力的是劇院中「舞台移動畫面」(stage moving picture)的營造:舞台設計、服裝無須指涉特定時空,演員能量與肢體動作的投射則被賦予更大的責任。
劇場應該富精神性而有趣
布魯克在國際劇場硏究中心所推出的許多製作裡,其中有好幾齣戲都成爲現代劇場的經典。
在處理彼得.魏斯以精神病院病人演出,去指涉法國大革命、革命、國家等諸多神話的成名作《瑪哈/薩德》Mar-hat/Sade時,布魯克將舞台及劇院現場轉化成「眞的」精神病院(關於這段搬演過程和劇本的翻譯,請參考台北書林版鍾明德的《瑪哈台北》)。
至於布魯克近年來最受矚目的製作《摩訶婆羅達》The Mahabharata,則是布魯克花了近十年去準備的現代劇場版印度史詩(劇本中文本,請參考台北時報版林懷民譯本)。九三年,他將精神醫師薩克斯的案例作品《將太太誤認爲帽子的男人》(見台北天下文化版譯本)改編成由五個人演出的《那個人》The Man Who,將現代科技第一次「正式」搬上他的舞台(舞台上的電視呈現出腦部的影像與電腦動畫,並與劇情交錯)。
他每一齣戲的工作過程,恰恰也提供了我們觀察一個「正規導演」,在「正規情況」下所能做出的成績。關於劇場所應該呈現的屬性,彼得.布魯克在〈台上要有多少棵數才能算作是森林……〉一文當中如是說:「劇場應該富精神性(spiritiuality)而有趣」。
持續和一群固定的演員,在固定的劇場排練、生活,這樣子的工作過程,其實正是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生前所期望的劇場工作方式。在布魯克導戲的過程裡,他正是如此去嘗試和來自不同文化的劇場工作者,在沒有太多壓力的情況下去共同尋找「漂流的點」的奧祕。
(本刊編輯 李立亨)
延伸閱讀:
◎入門讀物─《空的空間》
布魯克自述的第一本書,由四篇演講稿組合而成(大陸中國戲劇出版社有中文譯本)。peter Brook(fsrp)The Empty Space. New York:Penguin.
◎入門讀物─《漂流的點》
布魯克劇場與電影工作三十年手記合集,全書以散文式的筆觸媽媽到出大師的劇場經驗與領悟。Peter Brook(1988)The Shifting Point:Thea-tre, Film, Opera-1946-1987. Xew York:Methunen.
◎進階硏究─《摩訶婆羅多硏究》
從劇場製作、文化交流、殖民理論……等角度來對布魯克的《摩訶婆羅多》進行評論性質的硏究專書。Derrida Fo(1992)The Study of Mahab-harata from an Crilical Point. New York:Routledge.
◎資料彙練─《彼得.布魯克劇場硏究》
將布魯克大小重要製作的排練過程,再配合演出當時的評論、布魯克或演員等人的訪談,依年代及各製作單獨列出編輯而成;是專題對劇場進行硏究的經典之作。David Williams(1993)Peter Brook-a Theatrical Casebook. New York:Methu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