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彼得.布魯克

相關文章 47 篇
  • 《賽門.史蒂芬斯的劇作家日記》
    藝@書

    《賽門.史蒂芬斯的劇作家日記》書摘

    劇作家賽門.史蒂芬斯(Simon Stephens)在英國皇家宮廷劇院帶領青年劇作家計畫多年,亦於曼徹斯特大都會大學教授寫作課程。作品在世界各地搬演,除原創劇本外,也曾改編契訶夫劇作如《海鷗》、《櫻桃園》,易卜生《玩偶之家》以及薩拉馬戈小說《盲流感》等。改編劇本《深夜小狗神祕習題》於2013年獲得勞倫斯.奧立佛獎的最佳新劇本獎,2015年獲得東尼獎最佳劇本;原創劇本《龐克搖滾》於2010年獲得英國劇場獎最佳新劇本等。 史蒂芬斯在2014有個收穫豐富的一年,有極多作品進行世界首演,《賽門.史蒂芬斯的劇作家日記》呈現了他這一年每日的所思所得,中文版將於11月底出版。

    文字|賽門.史蒂芬斯、吳政翰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1/14
  • 藉由這簡易道具和三位演員,布魯克精準細膩地說了一則則的故事,同時隱隱顯露出,現實世界如同劇中世界般是被建構的,真實也是被創造的。
    戲劇

    一堂關於世界與人生的戲劇課

    布魯克的《為什麼?》或許帶領著觀眾叩問了:「為什麼人生會如此?」「為什麼世界會這樣?」「為什麼人會抵抗?」「為什麼要表演?」「為什麼要有這齣戲?」「為什麼要在劇場裡演這齣戲?」然而以更宏觀的視角來看,所有問題都收束在同一問題:「為什麼要有劇場?」在這裡,我們既看到了劇場中的現實感,也看到了現實中的劇場感;布魯克透過建構這問題的過程中,已揭示了問題的答案。

    文字|吳政翰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為什麼?》致敬梅耶荷德(背景投影),試圖從他的生命故事尋找問題的答案。
    戲劇 巴黎北方劇院《為什麼?》

    彼得.布魯克的永恆提問 一場洗盡鉛華的漫步

    「為什麼是劇場?為什麼讓生命與熱情在此燃燒,而不是其他地方?劇場可以做什麼?劇場裡可以、或應該得到什麼?」成為彼得.布魯克從《何以如是》到《為什麼?》的持續問答。花了七十年的時光,他持續面對這個最根本卻也最龐雜的問題,去接近自由的狀態,也發現簡單的形式。

    文字|張敦智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兩個錯誤間的間光》透過歡鬧表象,模糊藝術/娛樂的邊界,質問觀賞者與藝術家在社會中的角色。
    特別企畫 Feature

    尋找藝術與娛樂的界線

    《兩個錯誤間的時光》這場結合劇場、舞蹈、音樂、文字與視覺的「派對」,是針對劇場巨擘彼得.布魯克《空的空間》所做的評論。布魯克「劇場等於排練.演出.觀眾」的公式,將觀眾作為劇場的積極元素,而巴爾基與洛華茲從鑽研探索尼德劇團本身的歷史資料庫出發,透過本作的歡鬧表象,模糊藝術/娛樂邊界,鞭辟入裡地質問觀賞者與藝術家在社會中的角色。

    文字|張慧慧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 彼得.布魯克:劇場裡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不斷地工作才能完成。
    歐陸劇場

    面對彼得.布魯克

    當被問及導演工作如何進行時,彼得.布魯克表示「我想,簡單地說,只有一個字一『工作』(work)。劇場裡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不斷地工作才能完成。」

    文字|李立亨
    第54期 / 1997年05月號
  • 書桌前的李銘宸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李銘宸 我的生活 就是我的書桌

    彼得.布魯克曾說,在家做的功課就是為了拿到排練場丟掉。李銘宸謙稱自己雖然尚未領會箇中奧義,但這話確實是他創作的圭臬,且嘗試以各種方式實踐。身為導演,書桌並非主要工作場所,排練場才是,甚至路上聽到看到,都是功課。也試過排戲前後在書桌大量工作,發現不適合自己,「有時光是我前往排練場路上想的,都比我在書桌前想的更有用更好玩,甚至排練內容跟我設想的完全方向相反。」

    文字|陶維均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 彼得.布魯克將「空的空間」概念,在《情人的西裝》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跨文化的深刻人性 極簡的劇場哲思

    將在高雄春天藝術節上演的《情人的西裝》是彼得.布魯克這十多年來巡演最多的作品。該劇改編自南非作家康.塔巴的小說,透過一個妻子對丈夫不忠的外遇故事,陳述了南非黑人備受種族歧視、階級壓迫的生活處境。彼得.布魯克將「空的空間」概念,在此劇中發揮得淋漓盡致極簡的舞台布置,演員與樂手行雲流水的搭配,說書人和角色之間的流暢轉換大師之自由揮灑,以臻化境。

    文字|廖俊逞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彼得.布魯克
    特別企畫 Feature 變動中的劇場觀點

    彼得.布魯克 空的空間

    簡約空曠純粹荒寂的舞台,他把空間還給劇場 神乎其技一人多角的敘演,他把創造還給演員 由簡馭繁化少為多的語彙,他把想像還給觀眾 無盡挖掘不斷變動的形式,他把探索留給導演 在每一次幕起幕落間,他尋找燃燒和飛逝的滋味 在每一次燈明燈滅時,他讓那些不可見的被看見 他是彼得.布魯克,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劇場導演、理論實踐家 彼得布魯克的新近作品《希茲威.班西死了》即將為今年兩廳院的國際劇場藝術節揭開序幕,而他影響劇場甚鉅的著作《空的空間》中譯本也將出版,我們終於可以ㄧ窺這個自認生活重心都是工作,把所有狂熱執著與專注都投注在劇場的大師作品與論述,雖然他從不以大師自居。本刊特別帶領讀者,深入解析他的劇場思考、創作觸發、工作方法、作品美學、空間運用上,呈現他那六十多年來,不停止變動的劇場觀點。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種虛構;在劇場裡「如果」卻是種實驗。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種逃避;在劇場裡「如果」卻是種真理。 當我們被說服,並相信這一真理時,那麼戲劇和生活就合而為一了。 --彼得.布魯克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82期 / 2008年02月號
  • 《提爾諾.波卡》由布魯克團隊中最老資格的非洲演員Sotigui Kouyaté領銜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黑色的大陸 劇場的明燈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彼得.布魯克帶著一群演員踏上為期三個月的非洲之旅,途中經歷五個國家,包括阿爾及利亞、尼日、奈及利亞、貝南、馬利,沿途重點並非斑馬、羚羊,既無購物樂趣,也無浪漫邂逅。唯一存在的是溝通,一趟試圖讓劇場超越文化限制的奧徳賽之旅。

    文字|耿一偉
    第182期 / 2008年02月號
  • 彼得.布魯克的《魔笛》
    特別企畫 Feature

    翻轉歌劇「藝」視野

    歌劇,到底要用耳朵聽,還是用眼睛看? 歌劇製作,劇場元素只為了音樂而服務? 歌劇歷史長達四百多年,十九世紀末,受到華格納提倡「總體劇場」的影響,歌劇成為現代劇場導演大展身手的舞台。廿世紀劇場赫赫有名的大師級導演,不約而同地跨足歌劇製作,為新一代觀眾帶來全新的藝術形式。 當代歌劇的舞台演出,長久以來一直有正反兩面的論戰:反對者宣稱,過度強調戲劇與視覺效果,損及了音樂本身;贊同者認為,音樂與劇場元素的充分融合,相輔相成。 在這波歌劇革命的新浪潮中,歌劇到底產生了哪些質變?當現代劇場遇上古典歌劇,作品如何被賦予迥異於過去的觀點與解讀?除了視覺的加乘之外,當代導演面對經典歌劇,又有何詮釋策略? 彼得.布魯克執導莫札特的《魔笛》即將在台灣國際藝術節登場,本刊帶你一起挖掘,歌劇何以為劇場的極致範例,所有元素都極其劇場化,比劇場還劇場的「超級劇場」(mega theatre, hyper-theatre)!

    文字|鴻鴻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 寺山修司電影《再見箱舟》DVD封面(本刊資料室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劇場人拍起電影……

    超越舞台鏡框 登上銀幕的華麗冒險

    劇場少說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了,電影也不過才一百多歲,電影仰賴著劇場的養分茁壯開枝,發展出不同的視覺語彙,但兩者之間,有著許多共同與差異,各有所長各有所限,同樣要在一個框框內呈現創作,導演的手法與美學卻大相逕庭。不少全球知名的劇場導演,同時也會拍電影,究竟在這兩者之間,如何取捨,如何轉換,透過鏡頭下的嘗試,會不會影響劇場裡的創作?

    文字|田國平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開放的門》
    藝@書

    開啟一扇劇場的想像之門

    劇場是一個充滿想像的場域,但如何來開啟這扇想像之門?透過《開放的門》一書,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開示」強調劇場的當下性,闡述面對劇場的基本態度,那就是靈活、及時、真切,於是想像得以飛馳。而美國當代劇場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製作人、導演及教育家羅勃.愛德蒙.瓊斯所著的《戲劇性的想像力》,則提示讀者,作為一個劇場工作者如何從內在人的內在、角色的內在、文本的內在、時代的內在,來探討設計。

    文字|廖俊逞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 莫努虛金
    表演.映象 STAGE & SCREEN

    在巴黎,看見世界級劇場導演

    巴黎是花都,是時尚之都,是文化之都,同時也是劇場之都。幾位劇場史上有名的導演,迄今都以巴黎為根據地,像莫努虛金與彼得‧布魯克,他們的劇場已經成為表演藝術觀眾拜訪巴黎時的「朝聖之地」。

    文字|田國平
    第141期 / 2004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從指揮星光到彼得.布魯克

    星光幫的熱潮延燒至今不退,相關報導不僅入選年度十大發燒新聞頭條,星光幫成員也一夕之間從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瞬間爆紅,成了僅次於「台灣之光」王建民的年度十大發燒新聞人物。流行樂界有星光幫,古典音樂的指揮也有星光幫,誰最有潛力成為下一個賽門.拉圖?誰是小澤征爾的接班人?誰又是楊頌斯第二?誰是接下繼馬捷爾之後,下一任的紐約愛樂音樂總監呢?開春之後,台灣古典音樂界緊接的盛事,便是紐約愛樂及倫敦愛樂兩大天團相繼來訪,趁此之際,本刊特別為讀者規劃「指揮星光幫」專題,讓來自媒體、樂界、學界、產業圈的各派人馬,從多位您或許還十分陌生的新銳指揮中,預言誰將是樂團指揮的明日之星。 同樣的,除了古典樂界的指揮星光閃耀奪目之外,在劇場界,則是有另一位重量級的大師彼得.布魯克的作品,在陽光劇團的鐵娘子莫努虛金之後,將首度造訪台灣。創作基地同樣落腳在法國的兩人,乍看之下有許多有趣的對比,兩人同樣強調創造性、講想像力、即興的重要;也都擁有一批來自不同文化的演員;甚至,也同樣主張道具、佈景、燈光、服裝、音效、化妝等的設計應與排戲同時進行。然而布魯克的劇場理念與實踐之起點,是集中於空間與表演的簡約純粹美學,莫努虛金卻著重於東方形式的模擬、研究與再創。雖然兩人都「經過」東方美學的洗禮,但莫努虛金帶給觀眾的是視聽的饗宴、震撼及精準的混合性劇場美感,布魯克則力顯素樸深刻的質地與力量。 彼得.布魯克自十八歲起導演生涯,創作軌跡橫跨劇場、電影、論述,執導超過七十部不同風格形式、劇場語言的作品。但他卻從不以大師自居,不以強烈的美學自滿,反而不斷以空的舞台、變動的觀點、簡單的扮演、開放的即興,永無止盡的觸探導演、演員和觀眾當下交流所迸發的火花。並藉著探索不同的個體、不同文化的本質與溝通的可能,呈現出劇場藝術最真實也最富生命力的一面。 此外,對香港文化界影響頗深,可謂是當地劇場視野開拓者的「進念.廿面體」創辦人榮念曾,也是本期我們所關注的藝號人物。香港特約作者潘詩韻更是以「教父」來形容這位作品充滿思辯性的導演,由此可見,他對香港現代戲劇的貢獻。而在家鄉宜蘭羅東踏出第一個舞步,從芭蕾、中國古典舞到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一路在歐洲藝壇發光發熱的台灣編舞家林美虹,則將與我們分享她創作的心路歷程。當然,接下NSO藝術顧問暨首席客席指揮根特.赫比希也是我們不會錯過的焦點,本

    文字|黎家齊
    第182期 / 2008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創作永不停歇

    懸缺兩年,國家交響樂團(NSO)新任音樂總監人選終於在日前出爐。呼聲最高的旅德指揮家呂紹嘉眾望所歸,已確定自二○一○年八月起執掌兵符。指揮是樂團的靈魂,這個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不僅主宰著一個交響樂團的特色與風格,更是領導樂團發展方向的關鍵角色。今日的NSO是過去眾多指揮努力的成果,包括前任總監林望傑、簡文彬及現任藝術顧問赫比希,而曾任前德國漢諾威歌劇院音樂總監的呂紹嘉首肯接任後雖表示:「大家不要過度期待,以為我一上任,所有事就會馬上好轉,還是要給我和樂團時間。」但無疑,<span lang=

    文字|黎家齊
    第199期 / 2009年07月號
  • 劇場的真實的確與生活的真實有某種的連繫。圖為創作社《嬉戲》劇照
    歐洲人文筆記

    與彼得‧布魯克的交談

    我說,布魯克先生,您可以收我做學生嗎? 戲劇大師說,我在主持一個劇場,但並不是學校。也許就讓我在劇場打雜吧?那你不如常去看戲,看博物館,好好生活。

    文字|陳玉慧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 羅伯.勒帕許向以擅用高科技營造令人意想不到的想像空間聞名。洗衣機槽門的多重使用,便是The Far Side of The Moon的舞台特色之一。
    柏林

    世界劇場群英會

    「劇場世界」是第五十屆柏林藝術週的重頭戲之一,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十個表演團體,演出十四個戲劇及舞蹈節目。作者除了槪述本屆「劇場世界」的活動盛況之外,並詳細介紹其中三齣精采的劇碼,包括歐洲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與加拿大名導演羅伯.勒帕許的作品,以及改編自小說《惡童日記》的智利戲劇《雙胞胎》。

    文字|林冠吾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 高齡八十五的國際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近年的創作貢獻給宗教與生命議題。
    焦點專題 Focus 八五高齡 永不僵化

    彼得.布魯克 不止歇的劇場質問與實踐

    雖然已經高齡八十五,但從創作《空的空間》一書到今日,國際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從不停歇他在劇場的探索腳步。近年的創作,更是貢獻給宗教與生命議題,除了創作「宗教三部曲」,跨文化作品如《希茲威.班西死了》,扣問生命的西方經典如《短打貝克特》。而將在台北藝術節演出的《何以如是》,更是他長久以來的劇場思考呈現。

    文字|耿一偉
    第199期 / 2009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革命分子家庭的叛逆分子

    曾經二度訪台的法國瑪姬.瑪漢舞團,又將在九月到訪台北,展開最新作品《環鏡》UMWELT的亞洲巡演。該團靈魂人物藝術總監瑪姬.瑪漢,也將首度隨作品來台。 本文節錄自刊於《表演藝術》一九九四年十二月號(第廿六期)的〈給世人的一份禮物專訪編舞家瑪姬.瑪漢和May B〉,由曾任瑪姬.瑪漢舞團現代舞教師的旅法編舞家林原上親訪瑪漢本人,談及她如何學舞、開始編舞與創辦舞團的過程。本刊重新刊出,讓讀者在大師到來之前,先行略窺其人其事。

    文字|林原上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 對歌德史密特而言,劇場本質即人生本質。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何以如是》女主角

    歌德史密特:是的,劇場即是我的生命

    米莉安.歌德史密特自一九七○年代開始與彼得.布魯克合作,對她而言,劇場本質即是人生本質。這點與布魯克的劇場哲學相合。他們對生命的提問,用生命去演,去創造劇場,一如《何以如是》劇中獨白:「我是誰?我居住在哪裡?」「只有在演戲時,我存在著。」

    文字|彤雅立
    第199期 / 2009年07月號
123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家的理由

  • 戲劇

    走出彩樓.打開鏡框

    布袋戲在劇場的舞台景觀
  • 新銳藝評 Review

    集體「母性」與個體「女性」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
  • 新銳藝評 Review

    Super背後那些媽媽們想說的話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