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在悠遊於民謠淸新明亮的節奏中的紀蔚然,是個「不揷電」的老頑童。(朱中愷 攝)
名人CD窩裡訪 名人CD窩裡訪

Unplugged紀蔚然

身爲台灣寫實主義的劇場創作者,在《黑夜白賊》等劇中呈現黑暗的意涵,卻自在悠遊於美國民謠淸新明亮的節奏中,紀蔚然,其實是個「不揷電」的老頑童。

身爲台灣寫實主義的劇場創作者,在《黑夜白賊》等劇中呈現黑暗的意涵,卻自在悠遊於美國民謠淸新明亮的節奏中,紀蔚然,其實是個「不揷電」的老頑童。

看過紀蔚然編劇作品的觀衆,會有直覺的印象反射:黑暗。深入咀嚼他撰寫的對白,則對這位嚴謹作者悲觀的感覺更加強烈。透過紀蔚然帶有批判性、反省性格的台詞,似乎讓人嗅到強烈的「搖滾」精神:叛逆、社會關懷與對自由的渴望。

紀蔚然老是笑著謙稱他聽的音樂「沒有往前」,唱片架上的CD與卡帶呈現了極端專一的喜好:Janis Joplin、Bob Dylan、“Cros-by、Nash & Young”、Joni Mitchel乃至於Tom Waits,幾乎都可歸類到民謠搖滾的大類底下。他也蒐集了許多即興鋼琴家奇斯.傑瑞特(Keith Jarret)的獨奏或三重奏CD,但紀蔚然坦承,他最喜歡的還是“Folk”民謠!

音樂愛好與作者個性相仿

從閱讀作者文字的過程中幻想作者愛聽的音樂,不但有趣也有著些許的準確性,聽著紀蔚然低沉溫文的話語,看著他如數家珍地拿出一張張在台灣很難搜尋的六〇、七〇年代民謠搖滾唱片,Janis Joplin、Bob Dylan、“Crosby、 Nash & Young”等,一個個在優美吉他與和聲中,唱著批判政府、反省社會歌詞的藝人,不正是與紀蔚然給人「棉裡針」似的創作性格的粗淺印象相仿嗎?他最鍾愛的歌手Harry Chapin彷彿綜合所有七〇年代民謠搖滾藝人的特質:關懷社會、具反省意涵,還有英年早逝的命運。這樣的喜好其實不僅類同於許多台灣小劇場創作的精神特質,同時也寓含了相當程度對人生的悲觀。

聽著紀蔚然彷彿時光倒流的民謠搖滾「現場節目」,一面漫談著搖滾樂歷經六〇年代的百家爭鳴、七〇年代的反躬自省、八〇年代的挾MTV影像氾濫橫流,九〇年代則反璞歸眞,回到純民謠(Acoustic)與注重旋律的「不揷電」(Unplugged)樂風的演進歷程,覺得眞諷刺的是,帶頭舉辦這種回歸旋律樂風演唱會的,就是以炫目的音樂錄影帶把搖滾樂帶到空前浮濫貧乏的罪魁禍首:MTV(美國音樂錄影帶頻道)。紀蔚然呵呵笑著:「你看吧,我一直都愛聽『不揷電』,有些民謠歌手爲求在市場上生存而加入電子樂器,我就不聽了,現在他們又回來玩Acoustic,我又開始聽他們的作品了。」在一派憨厚殷實的笑容中,稍微帶著點「我有先見之明」的天眞得意。

《夜夜夜麻》配樂具趣味

對於即將上演的新作《夜夜夜麻》,擔任編劇的紀蔚然談起與導演黎煥雄在音樂挑選上,有著不同世代的選擇;紀蔚然原先建議採用的瓊妮.米契爾(Joni Mitchel),卻可能在與黎煥雄溝通後換成了整整小了十年以上的蘇珊.薇格(Suzanne Ve-ga)。稍微熟悉民謠搖滾的樂迷都曉得,蘇珊.薇格在出道時就被《紐約時報》稱爲「八〇年代的瓊妮.米契爾」,兩人同樣兼具社會關懷與反省的歌詞、淸新的嗓音與曲風,差別主要在於對不同時代刻劃的切入角度,以及對旋律處理的觀念對比:「純粹與融合」,瓊妮.米契爾的純粹直接與蘇珊.薇格的多面融合樂風。紀蔚然笑著表示這的確很有趣。

偷偷瞄到《夜夜夜麻》劇本末尾的一句對白,劇中角色是這樣說的:「我們那時候都聽Woodstock,那下一代聽什麼?小室哲哉吧!」,對白令人莫名地覺得空虛:或許不是紀蔚然這一輩一九五〇年代出生的創作者都像村上春樹,老沉溺在六、七〇年代的音樂中,緬懷過去而難以自拔;而是音樂在這二十年來在浮泛科技與媒體造勢下,眞的變得太過膚淺而無法讓人記得。紀蔚然拿出David Crosby近年復出的專輯,津津樂道起Crosby歷經波折起落的人生,一如《夜夜夜麻》劇本對白裡,或彷彿吉姆.摩理森(Jim Morrison,“The Doors”樂團主唱)歌詞中那種反覆出現的囈語式咒罵,看著紀蔚然濃密的鬍鬚,David Crosby本人那種固執、不管多老仍然叛逆的搖滾臉孔,就栩栩如生地重現在眼前。

紀蔚然,永遠「不揷電」的劇場老頑童,強韌地活在與他個性相仿的民謠搖滾音樂聲裡。

(本刊編輯 朱中愷)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